金融脆弱性:微观机制与治理路径
发布时间:2020-05-30 16:54
【摘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让各国深受其累,并让人们意识到金融系统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危机的爆发缘自于金融系统脆弱性的积累。如何缓解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以防范金融危机是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试图从微观的角度,以金融脆弱性微观机制——银行挤兑模型为基础,分析不同政策和制度条件下的金融脆弱性微观形成机制,讨论相关政策和制度对脆弱性的影响,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寻求金融脆弱性的治理路径。 本文按以下逻辑层次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是在一般均衡框架下建立存在金融市场条件下的银行挤兑模型,考察金融脆弱性的微观机制,讨论金融脆弱性如何生成和积累;然后利用微观机制模型为基础分析相关经济政策和脆弱性舒缓制度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讨论如何选择最优的政策和制度以缓解金融系统脆弱性;最后利用各国金融危机中的经验数据对相关结论进行实证检验。 对于金融脆弱性微观机制的分析,现有的研究主要围绕DD银行挤兑模型进行扩展,但主要的模型假设未充分考虑存在金融市场、存款者风险厌恶、资本借贷成本等现实条件,得到的结论也经常背离经验证据。本文在一般均衡框架下建立存在金融市场条件下的银行挤兑模型,并采用更为符合实际的假设条件,分别讨论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下的脆弱性生成机制。 对于相关政策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现有研究通常从宏观角度较为宽泛地讨论政策选择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本文利用银行挤兑模型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政策、资本流动和金融自由化如何影响金融脆弱性,并讨论最优政策选择。 对于脆弱性舒缓制度的有效性,现有的研究通常仅考虑制度的正面效应或负面效应而讨论这两种制度的优劣和取舍,以至于有关这两种制度是否有效的争议不断;本文在模型中综合考虑这两种效应对金融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基于总体效果评价制度的优劣。 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第一章引言,阐述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研究意义和目的,并归纳本文逻辑思路和主要内容;第二章阐述金融脆弱性的理论基础,对金融脆弱性概念界定、内涵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第三章建立银行挤兑模型,分别讨论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下金融脆弱性的生成机制、积累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第四章是以微观机制为基础分析相关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和资本流动政策)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并讨论如何作出最优政策选择以化解金融系统脆弱性;第五章以微观机制为基础分析脆弱性舒缓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并从总体效果上分别评价这两种制度的优劣及选择。第六章利用各国金融危机中的经验数据对相关结论进行实证检验,并对中国金融脆弱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论给出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金融脆弱性微观机制的分析表明:对于单个银行来说,只有当同时存在流动性冲击和资产价格冲击并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银行挤兑;对于整个金融系统来说,无论是系统性的流动性冲击还是系统性的资产价格冲击,均可能引发系统性银行挤兑,原因在于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系统性冲击能够互相演变。本文的结论对DD(1983)和AG(2000)的观点均不认同,模型结论并不认支持非系统性的流动性冲击通过预期自我实现就能引发银行危机的观点:同时,系统性因素并不等同于经济周期因素,与经济周期无关的系统性冲击也会引发银行危机。开放经济条件下,即使不考虑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相对于封闭经济条件,无论是流动性危机还是偿付力危机所引发的挤兑,银行脆弱性均有所上升。 对政策选择与金融脆弱性的研究表明:对于资本流动而言,整体上改善消费者福利水平,但短期资本流动同时加剧了金融脆弱性,并存在一个最优的资本流动规模使得整体效用最大化。因此,对于短期资本流动应当实行一定的管制,而对长期资本流动则应支持。对于货币政策而言,银行信贷行为会导致资产价格泡沫膨胀和破灭均存在一定的内生性,而通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支持了信贷扩张和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的可持续性,加剧了金融脆弱性。因而,货币政策应关注资产价格或货币量的变动,防止信贷扩张和资产价格泡沫膨胀。对金融自由化而言,金融自由化改善了融资效率和消费者福利,但在缺少合理监管的条件下,加剧了金融脆弱性。在监管尚未成熟的经济体中,应减缓自由化进程以防范金融脆弱性。 对危机舒缓制度与金融脆弱性的关系研究表明:在综合考虑道德风险和挤兑防御作用的效果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无论在系统性危机还是非系统性危机中,都不会起到改善金融脆弱性的作用,甚至对金融系统稳定存在负面影响。对于最后贷款人制度,银行救助的总体效率取决于危机的严重程度,在非系统性危机中,央行或政府不应实施对困境银行的救助;而在系统性危机中,则应实施救助。在救助方式的选择上,模糊性救助则能够避免银行的道德风险问题,降低了救助的负面效用,相对于明确救助规则,模糊性救助在总体上更有利于改善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实证分析的结论显示,本文的实证较好地验证了上述有关金融脆弱性治理政策和制度分析的结论,除最后贷款人制度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无法进行检验之外,其他政策和制度均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图文】:
来防范危机爆发。这样,全方位的治理路径应该针对金融脆弱性生成、积累和爆发阶段,分别寻求相应的治理方式,具体包括三个层面(见图2.1):一是利用政策因素防范系统性的外部冲击,弱化外部冲击的影响,增强金融机构对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包括货币政策、资本账户开放政策和金融自由化政策;二是利用外部监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金融机构脆弱性的放大和积累,,如资本充足率要求、银行风险预警系统及相关金融机构监管手段;三是利用危机舒缓制度防范金融脆弱性的扩散和爆发,包括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
指数在1986~1989年间涨幅达297%。同期,日本通胀最高水平仅为2.6%。1989年日本央行逐步提高利率,资产泡沫破灭,从此进入失去的十年低迷时期。(见图4.1礴.4)图4.1日本央行隔夜拆借目标利率2828图4.1至4.7的数据均来源于BIOOIn伙咚并经整理而得。 112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830;F224
本文编号:2688430
【图文】:
来防范危机爆发。这样,全方位的治理路径应该针对金融脆弱性生成、积累和爆发阶段,分别寻求相应的治理方式,具体包括三个层面(见图2.1):一是利用政策因素防范系统性的外部冲击,弱化外部冲击的影响,增强金融机构对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包括货币政策、资本账户开放政策和金融自由化政策;二是利用外部监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金融机构脆弱性的放大和积累,,如资本充足率要求、银行风险预警系统及相关金融机构监管手段;三是利用危机舒缓制度防范金融脆弱性的扩散和爆发,包括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
指数在1986~1989年间涨幅达297%。同期,日本通胀最高水平仅为2.6%。1989年日本央行逐步提高利率,资产泡沫破灭,从此进入失去的十年低迷时期。(见图4.1礴.4)图4.1日本央行隔夜拆借目标利率2828图4.1至4.7的数据均来源于BIOOIn伙咚并经整理而得。 112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830;F224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峰;协同生产网络组织的脆弱性研究与工程应用[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88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88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