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整合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1 22:13
【摘要】: 变是世界存在的规律。承载人类聚居和经济文化政治活动的城市及城市体系,从古至今以不同的速度演绎着各自兴衰荣落的历史。当扑面而来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滚滚而至时,城市与区域都面临着怎样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成为空间上的发展重点和区域增长策源地的问题。一地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禀赋优势、经济要素组合、外部推动、政策机遇等,但成长到一定阶段后会逐渐陷入发展的缓慢期,因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成为城市与区域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关注点。将视野从全球城市发展聚焦到中国长江三角洲区域1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这里是我国空间发展最为均衡的区域之一,是正在崛起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有中国大陆最有潜力成为世界城市的上海,有蓬勃的经济环境、增长的机会空间、集群化的产业体系、趋向合作的政府行为、日益关注公平与环境的公共意识……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在全球区域整合化发展的趋势影响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整合成为响应全球化的地方策略。开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整合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全球化的浪潮塑造着整合化的空间。城市群整合是响应全球化浪潮的区域效率提高和效用改进之路。城市群整合既是一个一般区位均衡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城市体系组织的空间问题。整合的进程就是博弈的过程,各城市作为博弈方在博弈中寻觅着增长的机会。本文继承了空间经济学的思想,将博弈分析纳入城市群整合的现实中,以期以新的视角和框架构筑城市群整合和区域发展的理论基础。本文整合了一个基于空间经济学和博弈分析的框架,试图用新的视角阐释城市群整合的进程。研究着眼于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区域单元一一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抓住了整合所反映的中国过渡经济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即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过渡的核心问题。论文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城市群整合和区域发展的理论基础,为城市群整合和未来的可能发展提供较为严谨和客观的理解与实践视角,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整合的理论实证与应用则是对现实问题的一个理论解释和演绎。 全文的结构共分为8章,结构如下:第一章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研究的概念给予了澄清和界定。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城市群的形成与演化。第四章在第二、第三章的基础上,沿着空间经济学的启示引入势博弈分析城市群整合,再从势博弈过渡到交流均衡和演化博弈,分析了势博弈所驱使的交流均衡在城市群体系演进中的作用,最后借鉴博弈中的相关均衡分析阐释了城市群整合中相关机制的作用,第四章是研究理论框架建立的过程。第五章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整合的历史分析,将势博弈、交流均衡和相关均衡贯穿在事件性分析中,指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整合一波三折的历程,城市群整合的实质就是博弈。第六章利用理论框架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进行理论实证,并重点分析了城市群整合中的问题。第七章是理论应用,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整合的策略。第八章是结论,总结了本文研究的主要所得,相应的政策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所在。
【图文】:
国际投资开放度3用FDI和GDP之比表示29·30。自中国入世以来,长江三角洲的开放度在2002一2003年表现为迅速的提升,之后则表现为较为持续稳定的发展(图1.1)。在这种开放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地区利益不再仅仅体现为基于当地资本的企业,而是体现为本土化的、有境外资本参与其中的合资或独资企业。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全球产业链中定位于世界制造基地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长三角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入驻,这些企业的产品在标准和质量上为内资企业作出示范,又凭借跨国企业所拥有的国际市场扩大了生产剩余。这些刺激着内资企业的经济行为,使其逐渐开放并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中,从而在外资、内资企业的共同推动下长三角参与世界经济、国际市场和全球产业链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外贸依存度,是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进出日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是衡灸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外向程度的基本指标之一。
力及区域整合发展的内在驱动使行政力弱化而经济力强化,城市群形成的合力和导向力的作用方向显现,上海成为都市圈集聚力量的核心,区域相互作用力转为源自经济的吸引力’99(图4.3)。‘椒注角洲相时抽戈的空月盆月.月匕长〔劝润协月班*的空两盆月往月图4.3长江三角洲空间发展格局中的区域作用力变化资料来源:甄峰等,全球化、信息化对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的影响。经济地理,2004年n月.交通力的作用来自骨架基础设施建设对通达性的改变从而引起的区域城市网络体系节点地位的改变和城市空间格局的重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沿沪宁、沪杭交通走廊已形成以产业为依托的城市连绵带,,交通优势在产业集聚和城市竞争中的作用普遍而言是无法替代的。交通的作用在于提供了社会发展的物质通道,而通道促进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观念氛围的传播,在人、物空间移动的渠道上提供区域发展的背景框架。交通力为区域城市空间开发提供了集约化的路径,并且通过对城市之间往来的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的改变影响着城市间的交互作用和城市网络体系的交互态势。文化力的作用在韦伯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阐述中就有所揭示,即文化力的经济社会属性20“。长江三角洲受吴文化浸润,古有越国陶朱公范轰去仕经商,今有沿袭“经世致用”传统的苏南文化与浙东文化(也称永嘉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99.27
本文编号:2690534
【图文】:
国际投资开放度3用FDI和GDP之比表示29·30。自中国入世以来,长江三角洲的开放度在2002一2003年表现为迅速的提升,之后则表现为较为持续稳定的发展(图1.1)。在这种开放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地区利益不再仅仅体现为基于当地资本的企业,而是体现为本土化的、有境外资本参与其中的合资或独资企业。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全球产业链中定位于世界制造基地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长三角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入驻,这些企业的产品在标准和质量上为内资企业作出示范,又凭借跨国企业所拥有的国际市场扩大了生产剩余。这些刺激着内资企业的经济行为,使其逐渐开放并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中,从而在外资、内资企业的共同推动下长三角参与世界经济、国际市场和全球产业链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外贸依存度,是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进出日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是衡灸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外向程度的基本指标之一。
力及区域整合发展的内在驱动使行政力弱化而经济力强化,城市群形成的合力和导向力的作用方向显现,上海成为都市圈集聚力量的核心,区域相互作用力转为源自经济的吸引力’99(图4.3)。‘椒注角洲相时抽戈的空月盆月.月匕长〔劝润协月班*的空两盆月往月图4.3长江三角洲空间发展格局中的区域作用力变化资料来源:甄峰等,全球化、信息化对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的影响。经济地理,2004年n月.交通力的作用来自骨架基础设施建设对通达性的改变从而引起的区域城市网络体系节点地位的改变和城市空间格局的重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沿沪宁、沪杭交通走廊已形成以产业为依托的城市连绵带,,交通优势在产业集聚和城市竞争中的作用普遍而言是无法替代的。交通的作用在于提供了社会发展的物质通道,而通道促进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观念氛围的传播,在人、物空间移动的渠道上提供区域发展的背景框架。交通力为区域城市空间开发提供了集约化的路径,并且通过对城市之间往来的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的改变影响着城市间的交互作用和城市网络体系的交互态势。文化力的作用在韦伯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阐述中就有所揭示,即文化力的经济社会属性20“。长江三角洲受吴文化浸润,古有越国陶朱公范轰去仕经商,今有沿袭“经世致用”传统的苏南文化与浙东文化(也称永嘉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99.2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美玲;;城市群相关概念的研究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3期
2 于刚强;蔡立辉;;中国都市群网络化治理模式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曾群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长三角同城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丰伟;城市对外交通综合换乘枢纽系统关键问题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徐境;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岩;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毕秀晶;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毕明;京津冀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陈晓;山东省临沂市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开科;基于整合发展视角的厦泉漳地区空间联系优化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4 杨海莲;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次级中心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蒋秋丽;基于中原城市群内聚的郑汴都市区集聚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905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90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