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产的微观组织与利益博弈机制
发布时间:2020-06-04 12:09
【摘要】: 本论文研究国际生产的组织和相应的利益分配问题,,着重分析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和契约生产所形成的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网络。文章以新贸易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和议价博弈理论为基础,对国际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控制结构和利益博弈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 文章首先建立一个基于企业异质性的直接投资模型,分析横向和纵向直接投资的形成过程。该模型中,跨国公司根据其生产率水平决定企业内国际分工程度和生产的空间组织。分析发现,国际生产网络的演进过程与南方国家的优势变迁过程是一致的。贸易和投资成本下降、本地市场规模上升会促使南方的要素成本优势转化为生产成本优势、进而形成国际分工优势,导致局部分工的横向型生产网络演进为完全分工的纵向型生产网络。 文章随后在Grossman-Hart-Moore不完全契约框架下建立了一个制度水平从0到1连续可变的广义契约模型,在契约层次上考察贸易、直接投资和国际外包的组织变迁过程。该模型中,产品内国际分工受制于不完全契约,企业根据生产成本和交易效率的权衡选择贸易或国际生产(直接投资和外包)。分析表明,制度、技术和禀赋因素共同决定了国际生产的范围和组织方式。契约不完全程度越严重(制度水平越低),剩余控制权的分配愈重要。相对技术密集的直接投资属于制度依赖型国际生产,而相对劳动密集的契约生产(外包)属于成本敏感型国际生产。其他条件相同时,南方契约环境改善将导致国际生产(尤其是直接投资)的规模扩张和技术水平提升;南方相对技术进步将引发产品内国际分工和生产转移、并促使直接投资转变为外包生产。 最后,文章对广义契约模型进行扩展,对影响国际生产利益分配的关键变量进行参数化定义;进而,在Nash议价框架下,从博弈规则和谈判能力两方面分析国际生产利益分配不平衡的根源。研究表明,在契约不完全情况下,无论是股权型生产网络还是契约型生产网络,拥有单方决定权的跨国公司都倾向于剥夺本土企业的应得利益;只有双方分享决定权时才会形成相对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在直接投资情况下,博弈规则是东道国政策选择的结果;在契约生产情况下,博弈规则取决于企业的相对能力。进一步,文章讨论了东道国外资政策的调整方向和本土企业能力构建的可行策略。 本文建立的这些模型可以统一在广义契约理论框架内:空间结构子模型(直接投资模型)属于制度水平为1的完全契约;控制结构子模型属于对称性不完全契约;而利益博弈子模型属于非对称不完全契约。本文研究强调了东道国市场规模和制度因素对国际生产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了生产组织与利益分配的相关性,为分析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在国际生产网络中的双边博弈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0;F224
本文编号:2696370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0;F224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邵红霞;论我国关于外资国民待遇政策的法律思考[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96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96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