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共同治理模式下的劳动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6 03:25
【摘要】:大多数经济学者通常把公司治理与劳动关系看作是两个不相关的研究领域。认为公司治理仅仅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关系则是雇主与雇员(或用人单位与工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在企业科层中,工人只能服从经营者的强制性权威,最多也不过是参与民主化管理。笔者认为,公司治理实际上就是企业内部各种劳动关系的协调,是人力资本产权与物质资本产权的相互制衡。从契约的治理效率上来看,企业就是一种劳动关系的治理结构。因此,公司治理与劳动关系在实践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劳动关系是影响企业效率的重要因素。这方面,原社会主义国有制企业似乎认识更深刻一些。鼓励工人发扬主人翁的精神,团结合作,允许工会对公司的重大决策享有投票权和执行监督权。但这种认识并没有给社会主义企业带来高效率,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所有者缺位”造成的激励不相容,软预算约束,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这种认识无疑是非常深刻的,而且西方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地推进工人参与公司治理制度,改善资本主义传统的对抗性劳动关系。 本文从社会劳动分工理论入手,认为合作是组织分工存在的基础,交易是社会分工深化的根本。企业不仅仅是由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达成的契约束组成的、代替市场价格机制从而节约交易费用的安排。如果仅仅这样理解企业的性质,就不能够把它同社会其它组织制度区别开来,如货币制度、度量衡、协会等;企业的性质还表现在弥补市场分工的不完备性,在组织内部形成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因为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必须进行合作,形成稳定协调的关系性契约,才能够产生剩余,进而实现某种规模经济。正是基于此种意义,企业才得以存在和发展。但是,这种合作生产需要有机地组织起来,以避免出现严重的双向道德风险。于是,科层制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以便指挥和监督生产。但是,强制性权威通常是建立在财产所有权基础之上,即“资本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契约模式,人力资本产权的剩余权利被剥夺,从而形成了劳资之间激烈的对抗性关系。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改革传统的公司治理模式,实现资本与劳动的共同治理。利益相关者理论已经被理论界认同,然而这种广义的共同治理在现实中难以生存。笔者认为,关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便是职工持股制度,所有劳动者都可以凭借其人力资本从组织剩余收益中获得股份,参与公司治理,从而实现人力资本产权的两项基本经济权利: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形成一种激励相容的机制,降低了企业与职工的双向机会主义行为。 劳动关系是企业的一项基本合约。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现代劳动关系的核心内容逐渐演变为人力资本产权与物质资本产权之间的复杂契约,其签约方式是 共同治理模式下的劳动关系研究 由劳动力所有权(人力资本产权)性质决定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劳动关系变 革的契约化过程,其本质就是入力资本产权实现了个人所有制,人力资本逐步市 场化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宏观层面上,在劳动关系转型的过程中出现 了许多劳动问题,国家需要纠正市场失灵。既要制止雇主侵犯工人的权利、救助 市场自由谈判中的弱者,又要制定政策合理规范劳动力流动行为。从微观层次上, 要杜绝劳动关系中的双向道德风险,则要承认人力资本产权的经济收益权利,建 立一种基于职工持股共同治理模式下的分享制,实现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在企业 范围内的直接结合,减少了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劳动契约的不完全程度。 劳动关系是一项非正式契约,也可以用正式的成文契约来加以规范。劳动关 系具有不完全性、重复作用和社会交换机会等重要特征。复杂交易都表现为契约 不完全性,而劳动契约的不完全特性是与人力资本及其产权特征紧密相关的。职 工持股计划给予了人力资本产权同物质资本产权同等的地位,显著地提高了劳动 契约的自我强制实施能力,改善了双方的关系。笔者通过对数十家改制企业的调 查发现,这些企业的经营绩效都较产权改革以前有所提高,劳动关系在产权改革 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实行了职工持股的所有权安排形 式。应用odered Logit模型对503项有效样本数据进行估计分析,发现改制企业的 劳动关系的满意程度与工资奖金、持股数量、职位、工龄、对管理经营的态度、 对工会的态度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于新近改制的企业,劳动关系满意度也与 工人改制方案的态度、对协会是否信任、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否有信心等成显著 的正相关关系。然而,我国改制企业实行的职工持股制度与笔者倡导的基于职工 持股共同治理模式下的分享制存在着重大差别:职工股份来自于工龄补偿和现金 购买,是劳动者的物质资本投入,而不是其凭借人力资本从组织剩余中获得,因 此,这种职工持股方式仍然没有真正实现人力资本产权的剩余权利。虽然职工持 股可以增加劳动者的谈判势力,提高合同收入,而组织剩余往往仍然是根据物质 资本多少进行分配的,除非物质资本所有者愿意让渡更多的剩余。调查发现产权 改革过程中存在三个严重的问题:一是许多职工是被迫购买股份的,工人不愿意 购买股份的原因不外乎缺少资金或者怕承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2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明忠;;潜规则下的和谐劳动关系[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年03期

2 雷春美;关于民法与劳动关系的几点思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崔驰;金喜在;曲世军;;劳动关系的合作与利润分配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08期

4 胡锋;企业劳动关系之文化因素影响分析——兼论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J];兰州学刊;2003年01期

5 王江松;;多角度透视2010年“中国劳动关系年”[J];中国工人;2011年02期

6 孟义均;;未出具书面通知解除行为是否有效[J];中国劳动;2011年11期

7 肖振邦;妥善解决国企下岗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2001年05期

8 张义成;;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保证[J];劳动理论与实践;1995年01期

9 郑东亮,王文珍;深化改革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调整机制问题的研究[J];中国劳动;1997年03期

10 刘加庆;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与劳动关系新变化[J];探索;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元;;国企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主要做法、问题和建议[A];“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长春论坛文集[C];2003年

2 彭伟中;;商业秘密及其在劳动关系领域的保护[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

3 李晓园;;完善劳动关系管理制度 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A];江西非公有制经济劳动保障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赵祖平;;劳动关系领域的政府定位[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5 陈诗达;;2006浙江就业报告——劳动关系问题研究 摘要[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6 王健;;劳动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再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诗达;;市场化进程中的劳动关系变迁[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8 赵林中;;浅议和谐社会与和谐劳动关系[A];提升核心竞争力——浙江省经营管理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汇集[C];2005年

9 陈诗达;;导论:和谐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和谐的基础[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10 陈诗达;;当前劳动关系的主要矛盾及原因[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致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N];工人日报;2005年

2 涂志;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是否要提前三十天[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年

3 见习记者 王璐;我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N];安阳日报;2006年

4 郜国祥;构筑社会和谐的基石[N];安阳日报;2006年

5 张彦宁;建设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N];中国企业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于宛尼;社会化:助推“创建”活动的臂膀[N];工人日报;2006年

7 河南省漯河市总工会主席 田爱华;围绕劳动关系 健全四项机制[N];工人日报;2007年

8 傅进良;落实劳动合同制度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N];衡水日报;2006年

9 王粲;省总工会领导来我市调研[N];济宁日报;2007年

10 记者 陆占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东杰;共同治理模式下的劳动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何勤;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3 李亮山;我国劳动关系政府规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田巍;和谐劳动关系的政治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5 高新会;论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关系的制度变迁[D];暨南大学;2006年

6 梁茵;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龚基云;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东昱;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的工会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高杰;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杜海燕;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刚;河南省通信公司劳动关系改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2 姚秋福;论行政权介入劳动关系的界限及方式[D];广东商学院;2011年

3 柯四海;我国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徐立新;论事实劳动关系当事人的权益保护[D];郑州大学;2004年

5 解立峰;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闫明超;社会性规制框架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0年

7 王言斌;劳动争议法律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8 钱斐;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及其法律调整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9 石磊;四川石油管理局劳动关系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花蓓;上海市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15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15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3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