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中国省际间农业生产率差异及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7 20:51
【摘要】: 从经济增长的理论来看,农业增长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资源投入的增加,二是生产率的提高,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增长不可能依靠投入的无限制增加,而必须依靠生产率的提高,即当投入不能高速增加的时候,农业的长期增长能力来自于生产率的累积和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开端的农村改革也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春天,以粮食,棉花等为代表的主要农作物产量不断增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那么该时期的农业生产及其增长到底是投入的增加所致还是生产率提高所致?这种增长是否是可持续的以及这种增长背后的生产率问题仍不容忽视。在农业总体产出不断增长的同时,地区差异也有所扩大,差异的扩大如果是生产要素投入的差异造成,则相应增加落后地区的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就可以解决地区间的差距,如果农业生产的差距主要是生产率的差距带来,意味着不同地区农业可持续增长的能力不同,因这种能力的差距的趋势也将影响到未来农业生产地区差距的趋势。因此不论从促进农业增长的可持续性角度来讲,还是从寻找地区问农业增长差异的来源角度来说,农业生产率问题都是值得关注的。 就已有的研究来看,改革开放至80年代早期,制度改革带来的农业TFP的提高解释了的农业产出的快速增长的绝大部分。而制度因素的作用会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在80年代中后期之后的农业增长及地区差异来源的研究中,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农业增长主要是要素投入带来的,也有人认为是生产率带来的增长和地区差异。本文从这个分歧出发,旨在考察生产率因素是否是农业产出地区差异的主导因素,并以生产率水平为研究对象,对生产率差异的变化趋势做出判断,在判断的基础上考察各省区生产率向上或向下转移的可能性,以及包括空间因素,农村工业化程度,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市场化程度和地区农业科研支出对各地区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和作用。为提高落后地区生产率水平,缩小地区差异提供实证支撑。 为此,文章使用1985—2005年较长历史时期,中国28个省区的农业生产数据,综合使用增长核算办法,非参数方法,收敛检验办法和空间统计方法,通过必要地实证分析和经验检验,得出以下几点基本的研究结论: 1)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是造成农业产出地区差异的主导因素。首先从地区间农业产出的差异变化趋势,要素投入差异的变化趋势和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三个方面入手,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地区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地区间农业产出差异不断扩大,同时要素投入的差异变化却不明显,将投入和产出放在一起考察的话,地区间单要素生产率差异(化肥生产率除外)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从该现象出发提出一个统计推断也是待验证的假说:农业产出的差异来自于要素投入以外的其他因素。 然后用计量方法定量分析差异来源。考虑到采用的是21年较长时期的历史数据,相同要素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对产出的回报会有差异,因此使用了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办法来确定各地区不同时期的各要素的产出弹性。然后借鉴增长核算的办法,将产出的差异分解为生产要素和生产率两个部分,使用方差分解的办法来考1985到2005年间农业产出差异的主要来源问题。从传统的C-D函数出发,采用了K-R方法将产出差异分解为地区间要素差异的贡献和生产率差异的贡献,又使用E-L方法在上述分解的基础上将产出差异分解为三个部分:要素差异,生产率差异和要素与生产率共同作用的差异。不论采用哪种方法分解,结果都显示出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是1985—2005年以来地区间农业产出差异的主要来源,即便考虑到要素与生产率间交叉作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对地区间产出差异也至少贡献了55%以上。 2)样本期间内,28个省级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显示出绝对收敛,也不存在条件收敛和俱乐部收敛,即地区差异没有缩小的迹象。首先在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是影响省际间农业产出差异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采用了一种可以进行双边比较的指数方法,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对水平,进而为研究地区差异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生产率水平面板数据集的基础上,文章对测算结果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变化趋势与农业产出差异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可再次此证明全要素生产率是影响地区间产出差异的重要因素。另外通过简单的统计指标发现,地区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差异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也有扩大的趋势。 再次,为检验地区间农业TFP水平的差异是否有缩小的趋势,考察是否是低水平地区相对于高水平地区获得了更快的增长,文章使用三种收敛检验,得到了如下结论:从1985-2005年,地区之间农业生产率差异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缩小,反而有显著扩大的趋势。通过绝对β收敛检验也发现落后地区并没有从技术的传播和扩散中获得更大的好处,取得比生产率水平高地区更快的增长率。即便是控制了地区和时间固定效应的话,地区间农业生产率差异也没有显示出条件收敛。最后按照一般的对中国地区划分的方法,从东中西部的角度来考察三大经济地带内部省份间的生产率水平是否出现了缩小的趋势,即进行了俱乐部收敛的检验,发现三个地区内部省份的生产率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扩大,只是扩大的程度有所不同,东部地区作为生产率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其内部省份间差异扩大的趋势也是最强的。并且通过在地区内部的绝对β收敛检验,也没发现三个地区内部落后的地区获得较快的增长率。检验结果证明,不仅地区之间差异扩大,三大地带内部各省份间的生产率水平也没有缩小的趋势。 3)从空间上寻找俱乐部收敛的证据,结果发现存在不同的生产率水平的俱乐部,但是每个俱乐部内部地区差异没有缩小的趋势,即不存在俱乐部收敛。其次通过比较普通空间马尔科夫链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结果,发现中高和高水平的邻居可以提高一个地区生产率提高的可能性,并且两种马尔可夫链矩阵的元素存在差异,表明邻居的生产率水平对某地区生产率有影响,即地区生产率水平存在空间依赖性。两种链条矩阵相同位置的元素是不相等的,即便是对角线上的元素也有比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各地区其所处的不同区域背景即邻居的生产率水平,对自身农业生产率水平向上或向下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各地区生产率水平的变化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周围邻居有密切的关系。 4)采用空间统计和计量的办法考察了影响地区农业生产率收敛与否的因素。 首先空间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样本期间内各省区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存在局部空间相关性,因而在研究影响因素时,需要控制空间因素。 然后,在收敛的空间计量模型中逐一引入农村工业化程度,地区人力资本,开放程度,城市化率,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科研投入六个可能影响地区生产率的因素,结果发现农村工业化程度对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人力资本的作用在不同的样本时期有差别,本文认为可能与劳动力的流动有关。城市化可以显著地促进地区生产率的提高,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指数的作用不明显。此外可能是由于地区农业科研支出指标的选择的问题,使得代表地区对农业创新重视程度的变量回归结果不显著,同时也降低了整个模型的解释力。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24;F32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薇;;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比较与综合[J];北方经济;2006年12期

2 高华云;;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革命性[J];北方经济;2007年14期

3 莫志宏;沈蕾;;全要素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王艳丽;刘传哲;;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1952~2002[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陈清华,樊瑛,方福康;Denison因素分析法和中国经济增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6 蒋满元;;要素跨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探讨[J];财经科学;2007年08期

7 田成诗,盖美;中国地区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统计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毛健;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脉络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01期

9 毕秀水;现代经济增长的演化论分析——兼评新经济增长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10 项云帆;王少平;;基于空间Panel Data的中国区域人均GDP收敛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静;中国省区经济增长进程中的生产率角色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18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18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b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