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与农业增长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8 04:45
【摘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长期积淀起来的“三农”问题影响着经济的健康发展。要解决“三农”问题,应当从何入手?本文一改通常研究“就事论事”的研究惯性,试图从影响“三农”的基础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的视角,研究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的提供对农业增长的影响。显然,此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本领域的研究现状看,考察基础设施和经济增长之间联系的相关研究大都发现了公共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但大多研究集中在考察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GDP的影响,较少从更深入层面,比如从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技术效率进而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视角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对农业的影响。对于农村基础设施效应的研究多采用时间序列数据,而较少采用面板数据,尤其是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因而说服力不够充分。本文拟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农业技术效率——农业生产增长”三者关系及其影响和传导机制的视角,更深层和更具体地探讨和揭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力图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 本文在整理关于农村基础设施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和进一步阐述,从定性和定量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与农业增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制度改革的新思路。从定性研究看,“市场失灵”和国家干预主义经济理论、“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理论,赫尔希曼的“引致决策最大化”理论,舒尔茨的农业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张培刚的“农业与工业化”理论等都为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特性、农业的弱质产业特征以及农产品缺乏需求弹性的特征也决定了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的必要性。 定量关系的分析是本文分析的重点所在,从定量的角度而言:第一,本研究以农业RD为例,考察了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与中国农业增长之间在时间序列层面的动态关系,发现二者确实存在正相关,且只存在农业RD公共投资到农业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二,本研究根据中国的行政区划、农业地理区位以及农业生态特征,将中国划分为八个农业区域,运用面板数据考察了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对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公共投资都显著改善了农业技术效率。第三,运用1994~200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农田水利灌溉、农村电力、农业科研和农村教育四类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对农业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土地和劳动投入与农业增长的关系为反向的,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制度变革、技术进步和公共投资增加等原因弥补了这两类传统投入的递减。农业机械的产出弹性最大,且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对农业增长的作用均为正向的。第四,投资需求往往大于投资供给,尤其在中国农村公共投资欠账过多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应当有先后顺序。本研究讨论了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的优先序列问题,发现农业科研、农村电力和农村教育公共投资对农业增长的积极影响最明显。第五,本研究还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对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农村区域差距的“贡献”,结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分布不均衡是拉大中国农村区域差距的一个主要因素。 在前述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并针对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借鉴和总结了某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中的成功经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主体以政府为主;鼓励非政府组织和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共同参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旨在服务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所以应当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并确立和尊重农民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决策中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提升公共投资效率的重要保障。此外,在不同地区、以及在同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的主体构成不同,因而要采用不同的组织模式,以便更有效地服务“三农”。 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就中国目前而言,“投资多少”、“谁来投资”、“投资在哪些领域”、“先后顺序如何确定”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通过相关研究不同程度地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借以展开的基本理念与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第一,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应坚持“兼顾公平与效率”和“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两个基本原则;第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决策程序,实行“自下而上”的投资决策机制;第三,应根据中国各地区的不同农业资源禀赋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的基础与水平分别采取不同的投资优先序,以确保投资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技术效率,促进农业增长;第四,应创造条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第五,应强化对公共投资的监督和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320;F323.8;F224
【图文】:

有效灌溉面积,资料来源,节水灌溉,公顷


t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牛份厂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有效灌溉面积}图3一 11994~2006年中国农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资料来源:根据199如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自制2)农业节水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中国各地的水资源供求状况日趋严峻,发展节水型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节水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06年,中国共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242.6千公顷(包括耕地和林地),占总有效灌溉面积55750.5千公顷的4.02%,包括喷灌、微灌、低压管灌、渠道防渗以及其他节水灌溉。通过发展节水灌溉设施以及其他节水措施,虽然农业和农民生活用水量已经大幅度下降,但是农业节水灌溉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较先进的灌溉制度、灌水技术、现代节水技术与设施未能在农村大面积推广应用;二是节水灌溉管理手段有待进一步提高

单位,电力设施,农业科研,农业科研人员


0年份图3一 21994~2006年中国农村总用电量统计(单位:亿千瓦时)资料来源:根据1994一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自制随着电力事业改革的深入,中国一些省市的农村已经开始积极探索电力设施投资的多种运作模式,也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但由于电力主管部门投资和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在满足小城镇电力需求上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区域内电力设施布局不合理、在管理上缺乏服务意识等都需要进一步改进。3.3.3农业科研建设l)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现状第一,农业科研机构数量递减①,从事农业科研人员的数量先减后增,取得的科研成果丰硕。如从1994年到2001年期间,中国农业R&D的科研人员数量从75249人锐减至60317人,但同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并未大幅下降;从2002年到2006年,这一趋势稍微好转,从事农业R&D的人员缓慢递增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严丽;;乡镇农田水利建设探析[J];吉林农业;2011年11期

2 刘勇;;农村公共投资绩效评价特征探析[J];商业会计;2012年1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辞;中国农业水利设施的产权安排与投融资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李志军;中国农村基础设施配置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俊;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4 王家明;交通基础设施供给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郑玉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郝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中的地方政府责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杰波;我国村级基础设施有效供给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侯邦;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融资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5 李潇;土地规模流转的效应分析[D];西南大学;2012年

6 尹海军;湖南省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资管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7 黄小颖;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优先次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187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187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e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