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低碳环境友好技术引进、协同创新和创新扩散的微观博弈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8 12:26
【摘要】: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威胁。低碳环境友好技术(Low-carbon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Technology,LCEFT)转移扩散是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多边治理框架下,资金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等机制都被逐步推行,但推行的效果远没有达到预期。如何促进LCEFT转移扩散以应对气候变化仍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难点课题。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国际转移机制发挥的效用远没有达到预期,发展中国家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仍然普遍不足,对LCEFT的需求仍然强烈,需要继续引进。同时,通过国际转移技术能力得到提升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但受限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无法扩散只能在局部发挥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国际转移发展中国家企业无法接触最前沿技术,始终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因此,LCEFT创新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必然选择。另外,在发展中国家企业对于现有LCEFT扩散和采纳意愿都较低,创新扩散面临“囚徒困境”。综合来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应对气候变化面临三大难题:①LCEFT引进问题;②LCEFT创新难题;③LCEFT创新扩散困境。破解上述三个难题对于提升发展中国家企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上述三个问题涉及的利益相关主体主要有政府部门、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潜在采纳企业和扩散企业等,在LCEFT引进、创新和创新扩散中各主体在利益上既有合作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从本质上看,都可以看作博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以数学模型模拟理性决策者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广泛而深入地改变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的博弈论,具有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潜在优势。为此,本研究针对技术引进、协同创新和创新扩散问题中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动机特征,引入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和演化博弈模型开展以下研究:(1)发展中国家企业LCEFT转让引进讨价还价博弈研究。针对LCEFT转让引进中的讨价还价问题,根据博弈双方在谈判过程中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价值有共识,但是面临的减排压力不一致的事实,引入减排压力、时间贴现等参数构建非对称心理压力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研究信息条件和心理压力对于企业讨价和还价策略的影响,探索在技术引进谈判中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基本讨价还价策略。(2)发展中国家企业LCEFT协同创新演化博弈研究。根据企业广泛存在的合作关系,首先引入创新成本、产学研协同额外成本、额外收益等参数,构建企业合作关系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博弈模型,分析各参数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演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首先提出碳权质押的绿色金融创新机制,并探讨了金融机构、政府以及企业参与的动机,然后构建了政产学研金多群体演化博弈模型,分析金融机构参与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演化特征。最后,根据仿真结果提出对策建议。(3)发展中国家企业LCEFT创新扩散演化博弈研究。①针对扩散企业和采纳企业的矛盾与利益冲突,引入LCEFT协同效益参数、技术互补性、技术溢出风险等参数,构建中介机构参与和不参与两种情景的LCEFT创新扩散演化博弈模型,探索政府部门规范中介市场的管理制度、办法以及激励企业扩散LCEFT创新的机制;②针对潜在采纳企业的采用决策问题,采用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市场机制下和混合碳减排机制下企业采用LCEFT创新的博弈问题,重点分析了碳价、碳配额、初始碳权以及碳税对于企业采用LCEFT创新的影响作用,从而探索更加公平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引导潜在采纳企业采用LCEFT创新。完成上述研究内容,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发展中国家企业应该减少投机或者搭便车的心理,应该积极面对现有国际政策,加快LCEFT转移谈判进程,积极引进LCEFT。发展中国家企业在与发达国家企业进行引进价格谈判中,基本的还价策略是“对半侃价”。(2)减少发展中国家企业LCEFT创新风险和收益的不确定性,有利于企业利润的积累,为今后的LCEFT再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更坚实的资金基础。(3)对于政府部门来讲,构建产学研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并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降低双方合作创新成本对于LCEFT创新非常重要,政府RD补贴资金是促进产学研合作,降低产学研合作成本的重要途径。(4)政产学研金联盟在合作中互补优势资源,能够形成“1+12”的功能放大作用,产生“协同剩余”效应,为合作各方提供更好的收益;合作企业对LCEFT协同剩余的预期越高,在协同过程中的积极性将越强。(5)金融机构的参与的确能够促进企业进行协同创新,金融机构积极主动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支持LCEFT创新,支持企业通过碳权质押等方式获取绿色信贷支持,为企业打造良好的信贷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协同创新联盟的组成。(6)搭建协同创新中心和平台,支持中介市场发展以及创新补贴等政策都将积极地促进LCEFT协同创新,但是并非理想的均衡策略,还需要发挥政府部门的关键引导作用以及金融机构的杠杆作用。(7)技术互补比例参数对低碳环境友好技术扩散有正向扩散作用;技术间互补性越强企业之间进行创新扩散的动力越大。(8)政府部门的激励制度难以促进企业间进行技术扩散,低碳环境友好技术的扩散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制定严格的约束机制,形成信誉联盟,共同打击低碳环境友好技术扩散中“搭便车”和机会主义行为。(9)政府的激励政策有利于企业进行扩散策略的选择,但是激励的力度不能过低,否则不仅没有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使企业均选择不扩散策略。政府部门的激励机制制度需要改进,单一的激励机制难以实现促进企业扩散LCEFT的目的。联合激励使得奖励的额度增大,更能引起企业的重视,引导企业进行LCEFT创新扩散,中介机构也越容易介入LCEFT创新。(10)政府部门不仅需要采取激励措施引导企业进行扩散,还需要制定惩罚措施和奖励机制规范中介市场,引导中介机构提供优质的LCEFT创新扩散服务,从而达到各方共赢的最佳局面。(11)中介机构参与时,由于中介机构的专业性和信息优势等,其对于LCEFT的价值和作用能够进行有效评估,不仅能够降低采纳企业的采纳风险,同时也能够降低扩散企业的扩散风险,还能够更好的帮助企业发挥LCEFT的功能和价值,从而实现“1+12”的协同效益。(12)碳税制度和激励制度能够形成良好的协同和互补效应,混合减排体系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性,碳税的征收是在碳交易市场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开展,企业其排放超过了排放的碳基就要为此要承担高额的碳税。这样既能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的目标,又能发挥其在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方面的效用,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273.1;F224.32
【图文】:

国际转移,创新模型,概念模型,示意图


行的效果来看,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仍然普遍不足,距离《协定》中减逡逑缓全球气候变化总目标还任重而道远^1'根据LCEFT国际转移概念模型来看(如逡逑图1-1),技术国际转移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类,发展中国家企业作逡逑为技术国际转移的微观主体,其技术引进、创新和创新扩散策略选择直接影响逡逑LCEFT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效。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来看,应对气候变化,企业仍逡逑然面临着技术引进价格高、创新成本高和创新扩散难的问题:逡逑(1)技术引进价格问题。LCEFT实现国际转移的途径主要有政府间技术援逡逑助和《公约》框架下的技术转移和商业转移;LCEFT转移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逡逑(Greenhouse邋Gas邋Emissions,邋GHGs)减排效益和附带利益扩展了技术转移合作空逡逑间,使得原本商业上不可行的技术转移成为可能[151,商业转移仍然是主流。商业逡逑转移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价格问题,为此发展中国家企业在特定国际气候体制和国逡逑内气候政策的大环境下,在市场上进行LCEFT转让引进交易,由于价格无法实现逡逑I逡逑

示意图,国际转移,创新模型,概念模型


 ̄邋¥^rsi!逡逑图1-丨LCEFT国际转移概念模型示意图逡逑注释:参考欧训民|161、张发树im、Ockwell邋(2010)邋n8]和Kim1191追赶创新模型绘制逡逑(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凡生;韩冰;;政府环境规制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预测;2017年01期

2 张博;刘庆;潘浩然;;混合碳减排制度设计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12期

3 王志国;李磊;杨善林;龚本刚;;动态博弈下引导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政府低碳规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6年12期

4 司林波;;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年02期

5 史烽;高阳;陈石斌;蔡翔;;技术距离、地理距离对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6年11期

6 徐莹莹;綦良群;;基于复杂网络演化博弈的企业集群低碳技术创新扩散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08期

7 陶丹;朱德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发成本协调与政府补贴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14期

8 肖洋;;中国的“高碳困锁”与国际低碳科技转移的非对称博弈[J];社会科学;2016年06期

9 辛秉清;刘云;陈雄;许佳军;陈纪瑛;孙洪;;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及技术转移障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03期

10 苏先娜;谢富纪;;企业技术创新合作策略选择的演化博弈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6年01期



本文编号:27192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192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c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