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9 06:30
【摘要】: 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制约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解决该矛盾的最佳方法是加快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等因素导致的中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加快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已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关注,特别是如何对分布广泛的中国小城镇的建设,和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乡镇企业的成长进行优化和重整更是引人深思。 本课题从工业化、城市化的宏观视野出发,到中国的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发展的微观实体,最后落脚在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群的协调发展研究上。按照从理论探讨到实践认知,再到经验教训总结分析的逻辑路线,依序列层次:工业化、城市化理论和经验探讨——小城镇建设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意义——乡镇企业对中国工业化的作用——乡镇企业集群与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等主题,逐步深入地展开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其间将综合运用城市学、管理学、经济学、数学规划与模型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用一类新DEA方法对中国8个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集群的创新绩效进行评价。 研究认为:中国必须与现实的国情相结合,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目前优先发展建设小城镇,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村经济在现实条件下的合理选择,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于农村经济之中;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又或是将来,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乡镇企业集群式的发展模式是乡镇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最佳选择,乡镇企业集群、小城镇和农业产业化三者之间能产生良性的互动效应,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具有积极作用。 提出的对策建议有:保护农业和农民利益是基本原则;加快小城镇土地、户籍和规划制度,投资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乡镇企业集群应突出产业特色、保护生态环境;地方政府应合理定位、充分发挥企业协会的作用等。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99.2;F276.3;F224
【图文】:

曲线,城市化发展,S曲线


图 3.1 城市化发展的 S 曲线①Fig.3.1 The S-type curve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138]等对 S 型曲线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推导,得出公式:11rtYCe =+表示城市化水平,C 表明城市化起步的早晚,C 越小起步时间;r 表示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快慢,r 越大发展越快,年间全世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回归方程为:0.0172911 5.7307tYe =+展过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见表 3.6)。30%以下,发展速度缓慢,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以上,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城市规模较小,数间横向联系较弱。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 30%~70%发展,农村经济比重下降,城市经济全面崛起,第一产

中小企业集群,一般模型,生命周期


区生产打火机,该地区就聚集着几十家与打火机相关的小企业从事打火机生产的原材料和燃料供应、零部件生产、整机组装务[49]。集群的竞争优势也来源于组织内部、外部与主观、客观四个相、相互作用的方面。在组织内部既可产生于人力、物质和财务产生于经营使命、经营哲学、主导逻辑等主观认知;在组织外构、经济水平、社会状况等对企业客观资源投入响应的客观要形象、经营信誉、社会影响等对企业经营过程与结果的主观认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内部拥有的异质资源共同作用的产物,内比较稳定,不易改变而具有某种惰性;但外部环境提供的各摆脱内部资源固有的惰性,通过内部分工的外部化或社会化,更快、更经济地发展新资源,从而获得竞争优势。集群的竞争是企业集群进化的重要动力,竞争优势将随时间的Tichy G(1998)借鉴佛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集群生命周期、成熟、衰退四个阶段[85] [185],如图 6.1 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扬 ,朱兴海;温州企业集群高速发展的奥秘[J];上海工业;2004年09期

2 周雪松,黄懿明;浙江中小企业集群成因及发展探讨[J];商业研究;2004年03期

3 戴淑芬,侯巍伟;企业集群与战略联盟的对比分析[J];商业研究;2005年03期

4 王开荣,傅鸿源;城市规划与系统工程[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4期

5 唐敏,张廷海;创新优势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成长[J];财贸研究;2004年03期

6 郭跃;重庆市小城镇发展的特征分析与对策[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7 黄泓;加快重庆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3年05期

8 顾朝林;新时期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政策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1999年05期

9 蔡俊豪,陈兴渝;“城市化”本质含义的再认识[J];城市发展研究;1999年05期

10 陈晓峰;小城镇主导型的中国农村城市化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03期



本文编号:2720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20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a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