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能源开发对我国能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1 21:41
【摘要】: 长期以来,能源型城市和地区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经济体制转轨和市场经济改革等新的时代背景下,能源型地区的经济开始逐渐暴露出很多弊端与问题。如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合理地利用好能源型地区的资源优势,使能源开发能够有效地带动其区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和持续发展而避免其落入资源优势陷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学术界对于能源型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理论与现实问题尚待解决。本文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我国能源型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内生增长理论为理论基础,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地探讨了能源开发对能源型地区经济增长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能源型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 本文首先从技术外生条件下的国家层面经典荷兰病模型入手,分析了资源转移效应和支出效应所引起的去工业化效应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将边干边学的内生增长机制引入荷兰病模型,在国家层面和单一劳动力生产要素条件下讨论了能源开发活动对制造业技术进步及整体经济效率所产生的影响,再结合我国能源型地区的现实情况,建立了国内区域层面的荷兰病数理模型,借此来阐明能源开发活动可能通过去工业化效应影响能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在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区域经济良性运行机制,分析了政府在引导和推进这一机制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讨论了能源开发活动对这种区域经济良性循环可能带来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能源型地区的三部门人力资本内生增长模型,分别在分散市场竞争条件和社会计划条件下对模型进行了动态均衡分析,描述了能源开发活动对能源型地区人力资本积累与区域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在分析技术创新的涵义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基础上,本文从结构、功能、认知和文化等方面探讨了能源型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行为上所具有的特点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绩效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基于Romer的内生技术变化思想和模型,构建了一个能源型地区的四部门RD内生增长模型,通过模型的市场竞争动态均衡分析及稳态解的比较静态分析,对能源型地区的能源开发活动、技术创新行为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理论阐释,并讨论了能源型地区可能发生或避免资源诅咒效应的条件和作用机制。 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主要以我国西部地区的省际层面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理论研究部分得到的主要理论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和分析,在引入市场化程度作为主要控制变量的条件下,分别考察了能源开发活动对能源型地区的制造业发展、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活动等经济增长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考察,对比分析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二者关系的动态变化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并进一步对引起西部地区出现资源诅咒效应的传导途径进行了定量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24;F127;F206
【图文】:

能源消费,GDP总量,能源,宏观经济背景


图 1-1 我国能源生产、能源消费与 GDP 总量水平逐年走势(1991-2007)Fig. 1-1 Yearly tendency of gross energy producti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of China(1991-2007)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在这样一种能源形势和宏观经济背景下,为保障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我国一方面对外积极扩大能源进口,加强能源储备,另一方面则对内积极进行本国能源开发,缓解能源供求矛盾。因此,能源型地区(城市)作为能源型产业在地区(城市)经济总量和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并大量向外输出能源的一类独特的

能源,一次能源


具体来讲,能源就是指可产生各种能量(如热量、电能、)或可作功的物质的统称,是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各种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最基本的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源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划分角度和标准,能源可分为各种不同究的需要,本文主要按照能源的基本形态和产生方式来对其进所示)。首先,能源可被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两大类。前者然形式存在并没有经过加工或转换的能量资源,包括煤炭、石能等。后者指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加工转换成其他种类和形如电力、煤气、焦炭、洁净煤及各种石油制品等。一次能源和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对能源的两种利用方式,从一次能源到二次利用方式的一种飞跃。一次能源经过加工,可以实现不同能源间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和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迪;;俄罗斯远东地区能源发展态势[J];商业经济;2011年16期

2 谢波;陈仲常;;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异质性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1年04期

3 蒲春玲;尤立杰;朱倩;;基于企业合作开发利用能源问题的探究——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利用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09期

4 史俊梅;胡春晓;;“熵”理论对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启示[J];陇东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各省半年报亮相 增速凶猛 广东艰难[J];上海企业;2011年08期

6 徐小华;陈杭丽;张小林;;杭州市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关系研究[J];北方经济;2011年11期

7 谭伟;张建升;;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及地区差异研究——以广东省和云南省的比较为例[J];旅游论坛;2011年04期

8 李文义;;能源转型发展必须先转变思想[J];能源与节能;2011年02期

9 杨莉;穆鹏丞;;美国能源政策新趋势对我国西部能源开发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5期

10 ;贵州永贵机电制修项目:多方重视 快速推进[J];当代贵州;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浪;尹双凤;;磷在能源开发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鄂尔多斯能源基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互馈效应调控研究[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3 ;鄂尔多斯能源基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互馈效应调控研究[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4 李大铮;;西北地区能源开发战略[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邵帅;杨莉莉;齐中英;;能源开发、技术创新与能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理论解释与实证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王继平;;收敛还是发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雷仲敏;;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山西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常村煤矿[A];中国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年度报告(2010)[C];2011年

9 靳小钊;;煤炭清洁利用技术与中国中西部能源开发[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陈萍;;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隋风 龚叶;能源开发不能“吃菜心儿”[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黄继汇;日本下调国内所有地区经济增长评估[N];中国证券报;2008年

3 记者杨继春;阿克苏地区经济增长百姓生活改善[N];新疆日报(汉);2009年

4 朱小红;当中国成为地区经济增长引擎之后[N];中国纺织报;2010年

5 记者 罗玉蓉;青山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落户我市[N];宜春日报;2010年

6 记者石速;阿勒泰能源开发铿锵有力[N];阿勒泰日报;2010年

7 宋聃 徐俨俨;伊拉克将启动第三轮能源开发招标[N];中国化工报;2010年

8 薛力;不妨建立南沙能源开发组织[N];国防时报;2011年

9 通讯员 李纲陵 李建刚;宁县能源开发迈新步[N];陇东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江迪;让更多人分享能源开发成果[N];人民政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帅;能源开发对我国能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祖智君;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张文爱;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差距与收敛性研究:动态与机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4 刘强;地方政府竞争与地区经济增长[D];河南大学;2009年

5 刘晓琼;生态脆弱区大型能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优化调控[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贾冀南;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集聚机制[D];河北大学;2009年

7 段志刚;中国省级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建模与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蔡玉胜;地方政府竞争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9 吴桂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差距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杨宏林;能源经济系统能源开发、配置及能源约束下经济增长的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云磊;内蒙古能源开发所涉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臧海明;江苏省各地区经济增长趋同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年

3 刘岳平;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12年

4 周亮;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甘肃省能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冠男;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6 袁锦;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7 朱小燕;金融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D];四川大学;2004年

8 言赞;能源开发与区域产业系统耦合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张宁;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张强;基于资源诅咒的宝鸡地区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37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37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c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