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泛珠三角大都市带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4 07:03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下,国内经济发展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研究构成泛珠三角区域发展主要框架的区域城市群之间合作发展战略,对该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文开篇给出了研究意义和目的、体系框架,并对国内外主流学派对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随后追溯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大都市带和城市群发展理论,讨论了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用博弈论的方法研究了城市群之间的合作,指出城市群之间合作构建大都市带的主要动力源白合作博弈、公平交易,避免过度竞争;大都市带是个放的复杂大系统,其开放性和多中心齐头并进将成为主要发展模式。 第三章对泛珠三角大都市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进行了讨论。指导思想的核心是,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以大珠三角城市群为先导,其他城市群为依托,促进商品、资本、劳力、服务等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制,维护公平公正交易,共同促进泛珠三角区域的协调发展;发展目标是建立一个最具竞争力、最有利可图、最佳经商环境、最不贪赃舞弊、最佳知识产权保护等的区域统一大市场。 第四章的对组成泛珠三角大都市带主要城市群进行了战略环境分析,指出大珠三角城市群在泛珠三角区域处于核心位置,对周围城市群有足够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增长力;泛珠三角大都市带的城市群之间既有经济落差,也有互补优势;并且,合作各方地理上相互毗邻,合作历史源远流长。 第五章对泛珠三角大都市带发展战略的研究表明,战略重点应放在充分发挥大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作用;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为区域提供通达联系渠道;充分利用具比较优势的地区的相对丰富和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协同发展提高区域综合实力,以更加开放的方式促进泛珠三角大都市这个复杂大系统的发展壮大。 第六章提出了泛珠三角大都市带发展战略的对策。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经济一体化的政府推动战略;建立和完善基于利益导向的竞合机制。 第七章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构建了泛珠三角大都市带发展战略评价体系框架;研究了评价的目的与原则;对指标体系的建立流程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泛珠三角大都市带发展战略评价的初级指标体系,并给出了泛珠三角大都市带发展战略的评价流程和系统仿真模型。 最后,论文对泛珠三角大都市带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99.27
【图文】:

示意图,珠三角,区域,示意图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己达1800美元。再加上香港、澳门,习惯称“9+2”〔3],见图1一1。图1一1泛珠三角区域示意图2003年以来,由广东省倡导并得到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八省(区)政府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响应和大力推动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即“9+2”)已经引起了相关地区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得到了广泛赞同。目前,在中央的指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9+2”政府的共同努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初显成效,整体上呈稳步推进的态势。事实上,广东与周边省(区)在经济上不仅存在着互补性,而且己经变成了一种经济现实。周边各省(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有人口众多的市场,而广东有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市场等优势

示意图,大都市带,珠三角,示意图


本文针对上述内容展开研究,提出今后实现泛珠三角大都市带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力求为推动泛珠三角大都市带的协调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和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和战略。如图1一3,归纳起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追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大都市带和城市群发展理论,讨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和对大都市带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研究;(2)讨论泛珠三角大都市带的发展目标及指导思想;(3)对组成泛珠三角大都市带主要城市群进行了战略环境分析,泛珠三角大都市带的城市群之间既有经济落差,也有互补优势,合作各方地理上相互毗邻,合作历史源远流长。(4)泛珠三角大都市带发展的战略重点,核心城市的作用发挥、基础建设的完善、开放系统的形成应该是讨论的重点;(5)泛珠三角大都市带发展战略的对策,研究从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泛珠三角大都市经济一体化的政府推动战略、建立和完善基于利益导向的竞合机制等方面着手;(6)探讨泛珠三角大都市带战略评价方法,由战略评价的目的与原则、建立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泛珠三角大都市带发展战略评价的初级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签字仪式在广州举行《泛珠三角区域科协合作框架协议》[J];科协论坛;2005年04期

2 于涛方;;评《易变城市:当代美国东北部的大都市带》[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年03期

3 陈宇媚;;泛珠三角与东盟贸易合作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4期

4 刘艳丽;;深圳在泛珠三角经济圈中的角色定位[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刘婷婷;;“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以欧盟区域协调为启示[J];特区经济;2011年09期

6 赵彬彬;陈有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珠三角港口发展模式的影响[J];中国港口;2011年07期

7 陈耀明;;“泛珠三角时代”的一个缩影[J];黄金时代;2004年09期

8 ;泛珠三角区域(9+2)铸造技术暨信息交流会通知[J];现代铸铁;2011年04期

9 谭小燕;;深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泛珠三角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政策措施研究[J];特区经济;2011年09期

10 ;中心简讯[J];当代港澳;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素艳;;积极构建东北地区应急管理协作机制[A];“领导科学发展30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林江;欧阳坚;;《CEPA补充协议五、六、七》对深化粤港经贸合作的影响[A];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10~2011)[C];2011年

4 张光南;黄燕玲;张泽民;陈新娟;;粤港服务业合作的错位发展与优势互补——基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效益分析[A];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10~2011)[C];2011年

5 马建钊;陈晓毅;;珠三角城市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A];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C];2006年

6 ;广州长江(中国)轻纺城[A];“创新模式、科学发展、汇聚共识、合作共赢”——全国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工作座谈会暨中国生产资料与商贸流通高峰论坛会刊[C];2011年

7 曹琴;;后金融危机下的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以贵州为例[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薛秀泓;泛珠三角区域环保合作定主调[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姚朔昂;泛珠三角打破壁垒经济合作加速[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干德明;泛珠三角文化合作[N];中国文化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王伟;“泛珠三角圈”构建超级经济巨无霸[N];广东科技报;2003年

5 陈政;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思考[N];贵州日报;2005年

6 吴思海;泛珠三角海关合作亮点纷呈[N];国际商报;2005年

7 黄丽馨(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N];广西日报;2005年

8 ;如何加快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N];广西日报;2005年

9 记者 曹小佳;打开对外开放新渠道[N];广元日报;2005年

10 闻过;泛珠三角合作:交通要先行[N];广州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鹏;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马仁锋;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彭彦强;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胡佳;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文霞;全球化条件下的小经济体生存之道[D];暨南大学;2011年

2 刘莹;区域行政立法协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王焱;国际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粤港澳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1年

4 李志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背景下咸阳市城镇体系规划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宋俪娜;中美比较视角下的城市发展中的郊区化现象[D];西北大学;2011年

6 冯桃桃;府际合作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武琳;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法律问题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8 陈飞;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方略的思考与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亚利;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10 孔祥斋;长株潭城市群紧凑度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408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408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3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