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张力机制及其策略选择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1 06:17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问题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对中国及国际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 推动城市化发展,必然涉及到城市化发展的动力问题。以往有关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过于强调城市区域对城市化的拉力作用,忽视了农村区域各相关因素对城市化发展中张力作用。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农业大国,挖掘深藏于广大农村内部的张力,深入探求其作用机制,对于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本研究在充分考察以往城市化动力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特别是中国城市化历程基础上,对城市发展及城市化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并从历史动态过程观照城市化动力结构的演变,提出了城市化的概念新解,并以此作为本文研究城市化农村张力的逻辑起点,进而搭建本研究的整体框架:提出了城市化动力系统由农村的张力、城市的拉力和政府的推力三大部分构成的动力系统理论模型,并着重考察、研讨、分析了农村张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在城市化动力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演化等问题;重点阐释了农村张力的两个集中表现形式--集聚机制和贡献机制。集聚机制主要分析的是在城市化进程处于城镇化阶段农村张力作用机制,即在特定的农村区域如何逐步摆脱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区域人口集聚、城镇要素资源集聚和相关产业集聚,从而对城市化的发生和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贡献机制主要分析的是城市化进程中处于小城市逐步发展成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阶段,农村张力的作用机制,即通过提供城市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土地、农产品、生产资料、市场等方面的支撑,为城市化发展的贡献机制。 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以黑龙江省为个案,运用主成分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以验证农村张力机制理论,并对黑龙江省农村张力的特征和相应的城市化发展对策进行了研讨。最后,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城市化实践,提出了中国张力型的城市化发展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99.2;F3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丹丹;;长沙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7期

2 丁刚;张颖;;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回顾与动力机制分析[J];开发研究;2008年05期

3 李陈;欧向军;;发展中地区城市化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以江苏宿迁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年03期

4 赵维良;纪晓岚;;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林忠心;;浅析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作用[J];消费导刊;2008年03期

6 王新娜;;FDI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中的动力作用——基于国外研究的综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7 易红梅;刘玲玲;刘承水;王培霞;;聚集视角下中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探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王彦鑫;;生态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邵龙飞;;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探析[J];上海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10 李辉;;我国城市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学理论;2009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博;宋戈;赵映慧;;东北城市密集区空间相互作用及其动力机制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季小立;;“苏南模式”的城市化及其演进[A];地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第二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池浩;;乡镇景观规划模式及设计方法研究——以哈尔滨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文新;;辽中南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及其动力机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黄国平;黄永良;;海洋民俗体育功能及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6 尹树美;李明玉;;延边州城市化发展水平可持续性的综合评价[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刘秦玉;杨海军;;南海上层海洋环流季节变化的动力机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高燕;;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9 胡丽娜;;产业更新与城市化的历史推进[A];地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第二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谭静;;就地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分析——以江阴三镇为例[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庭宾;中国未来30年的动力机制希望已现[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2 张爱勤;完善环境建设的动力机制[N];光明日报;2003年

3 杨选良邋张炜;构建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N];科技日报;2007年

4 卫国邋宋宏;构造经济圈的动力机制[N];安徽日报;2007年

5 李建华;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动力机制[N];学习时报;2006年

6 ;经济发展类指标——城市化水平[N];江阴日报;2005年

7 杨素英;太原城市化水平居中部省会首位[N];山西经济日报;2007年

8 李强;户籍改革需双管齐下[N];中国改革报;2007年

9 ;IPO重塑股市主体动力机制[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李新辉 通讯员 赵雄伟;湘乡:231亿打造魅力新城[N];湘潭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世勋;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张力机制及其策略选择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何念如;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1979-2005)[D];复旦大学;2006年

3 张润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4 林国蛟;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完世伟;区域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陈大龙;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知识型动力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7 张会新;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8 冯晓莉;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田安意;企业信息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10 黄元生;技术创新社会动因的经济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彩辉;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D];河南大学;2005年

2 王越;东北地区城市化动力机制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桂平;东西部城乡一体化水平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刘向阳;哈尔滨都市圈城市化动力机制及其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叶波;海南省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和发展途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晓辉;陕西省城市化模式及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7 董忠梅;西安市郊县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8 吴红兵;河南省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9 欧阳世芳;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历史分析及启示[D];湘潭大学;2008年

10 朱邦耀;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50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50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a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