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学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演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5 20:04
【摘要】: 研究公司控制权市场演化的内在机理,一方面可以预测全球(或一个国家)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强市场功能,提高市场效率,尤其是对于指导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发展实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研究始于对集聚的并购活动(并购浪潮)研究,且实证研究远远多于理论研究。事实上,还没有一种公认的理论能够同时解释并购活动背后的动机、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的特征以及并购活动集中程度的决定因素,不同国家的并购历史表明每一次并购浪潮都有不同的驱动因素(包括规制和经济因素),没有唯一的因素可以解释并购活动的发展。目前对公司控制权市场发展演化的研究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完整地解释客观环境(如经济因素、法律因素等)和市场主体(并购交易双方等)因素在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发展演化中的作用以及公司控制权市场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本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将生态学相关理论与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公司控制权市场生态系统的概念。公司控制权市场是由市场环境、市场主体和市场调节机制组成。公司控制权市场环境是由六大因素组成的,分别是公司治理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法律因素、技术因素以及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通过正式制度表现出来,即通过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等作用在公司治理环境中,而其中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环境的核心因素。公司控制权市场主体特征是由企业之间交易的自由度来决定的,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市场主体的一种适应市场环境的自组织机制,而政府的并购规制是一种外部力量,对于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国家和地区,其规制的作用更大。 尝试性地将演化分析引入到新古典分析框架中,研究了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作用机制及演化路径。研究发现: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演化呈现波动进化的特点,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基本同步等普遍性规律;公司控制权市场的路径依赖性源于初始的公司治理结构,其路径依赖按照其性质主要表现为技术、制度和文化以及市场主体自身等四个层面,公司控制权市场要实现创新必须打破上述四个层面的路径依赖,同时也发现不同国家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演化路径选择中的普遍性规律。 将复杂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到本文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演化评价研究中,运用最大化熵理论建立了演化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英美两国的公司控制权市场进行纵向历史比较分析。实证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理论模型计算出的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年度熵值呈现特征较为明显,能够比较准确地刻画出市场演化过程中的进化与衰退特点以及其演化的速度;实证研究的结果再次证明了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演化是一个波动进化的过程,其市场演化呈现的总体趋势是进化发展的。研究还发现,经济环境中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是公司控制权市场演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序参量,且其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愈加明显。 最后,基于理论评价模型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公司控制权市场指数、简化市场指数及其衍生的并购环境指数、并购运用指数,并采用纵向历史分析和横向跨国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九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公司控制权市场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司控制权市场化程度的有效表征指标。运用这个指数可以用于评价政府或产业规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评价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并购投资环境和并购手段的运用效率等方面,从而为政府、行业以及企业等不同层面的决策主体提供决策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71;F224
【图文】:
中国公司控制权市场仍处于向强有效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对中国行业集中度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杨华(2003)认为我国公司控制权市效市场,而只需用一个半强态有效市场。着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普及和发展,国内一些学问题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郭敏、屈艳芳(2005)在析》中也站在宏观层面,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揭示企利的宏观经济效应,并通过构造模型分析得出“并下降,企业并购在为企业带来微观效应的同时也不宏观效应”的结论。崔永梅(2007))从宏观经济层面模特征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及灰(卜一一1999年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各个影响海(2007)研究了中国的兼并与宏观因素的关系,的国内外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研究。我国对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研究的发展路径可用下
后者是指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的契约,控制权市场及经理人才市场对公司的外部控制和影响,包括产品市场竞争、经理人才市场竞争和控制权交易市场竞争,如图2一1。2.4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理论生成于20世纪60年代,在sb年代达到顶峰,而反主流理论同主流理论同时产生,不过是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重大进展。2.4.1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主流理论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使股东与管理者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代理问题的存在是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理论存在的前提和基石。20世纪30年代Berle&Means通过对美国200家最大非金融公司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理论,指出现代大公司由于股东分散等原因,形成经营者对公司事实上的控制,这种控制有时会架空所有者,使企业经营背离出资人的利益。这个结论加剧了自亚当斯密以来一些人对股份公司运作绩效的怀疑。从Berle&Means的这一命题出发
撤撤撤撤撤撤撤撤撤 撤灌灌灌灌灌犷 犷犷犷犷犷犷犷犷犷犷犷犷彝彝彝彝彝扮 -----淤赘豁羲毒鑫春熟熟熟,, ,, ,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纂纂纂纂 纂纂鬓蒸罐 罐罐翼翼翼翼翼翼翼翼翼翼翼翼钾钾钾贸扮咚 咚咚一一一妾本赫一万 万万一一一谁垂褒彝稽 稽稽{{{{{味鑫藻彝黝撇黝}}}}}和和和攀哪鲜 鲜鲜图2一 3Jensen(1993)发展了的四种公司控制力量自M~e之后,西方学术界沿着Manne的思路以“内部一外部控制机制”和“股票市场价格一一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主线来研究公司控制权市场,形成林林总总的理论假说,并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 (EmPiricalhivestigatinn),由此形成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主流学派。由于这一领域巨大的实践价值,众多学者投身于这一领域的研究。除了M~e(l965)做出开拓性贡献之外,哈佛大学的Jensen、麻省理工的Ruback、芝加哥大学的Dedd、密执安大学的Bradley等成为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理论的代表人物。尤以Jensen被誉为最主要倡导者。 Jensen&Meckling(1976)从现代企业的契约特征出发,考察企业中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而引起的委托一代理问题
本文编号:2756949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71;F224
【图文】:
中国公司控制权市场仍处于向强有效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对中国行业集中度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杨华(2003)认为我国公司控制权市效市场,而只需用一个半强态有效市场。着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普及和发展,国内一些学问题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郭敏、屈艳芳(2005)在析》中也站在宏观层面,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揭示企利的宏观经济效应,并通过构造模型分析得出“并下降,企业并购在为企业带来微观效应的同时也不宏观效应”的结论。崔永梅(2007))从宏观经济层面模特征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及灰(卜一一1999年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各个影响海(2007)研究了中国的兼并与宏观因素的关系,的国内外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研究。我国对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研究的发展路径可用下
后者是指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的契约,控制权市场及经理人才市场对公司的外部控制和影响,包括产品市场竞争、经理人才市场竞争和控制权交易市场竞争,如图2一1。2.4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理论生成于20世纪60年代,在sb年代达到顶峰,而反主流理论同主流理论同时产生,不过是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重大进展。2.4.1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主流理论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使股东与管理者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代理问题的存在是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理论存在的前提和基石。20世纪30年代Berle&Means通过对美国200家最大非金融公司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理论,指出现代大公司由于股东分散等原因,形成经营者对公司事实上的控制,这种控制有时会架空所有者,使企业经营背离出资人的利益。这个结论加剧了自亚当斯密以来一些人对股份公司运作绩效的怀疑。从Berle&Means的这一命题出发
撤撤撤撤撤撤撤撤撤 撤灌灌灌灌灌犷 犷犷犷犷犷犷犷犷犷犷犷犷彝彝彝彝彝扮 -----淤赘豁羲毒鑫春熟熟熟,, ,, ,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纂纂纂纂 纂纂鬓蒸罐 罐罐翼翼翼翼翼翼翼翼翼翼翼翼钾钾钾贸扮咚 咚咚一一一妾本赫一万 万万一一一谁垂褒彝稽 稽稽{{{{{味鑫藻彝黝撇黝}}}}}和和和攀哪鲜 鲜鲜图2一 3Jensen(1993)发展了的四种公司控制力量自M~e之后,西方学术界沿着Manne的思路以“内部一外部控制机制”和“股票市场价格一一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主线来研究公司控制权市场,形成林林总总的理论假说,并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 (EmPiricalhivestigatinn),由此形成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主流学派。由于这一领域巨大的实践价值,众多学者投身于这一领域的研究。除了M~e(l965)做出开拓性贡献之外,哈佛大学的Jensen、麻省理工的Ruback、芝加哥大学的Dedd、密执安大学的Bradley等成为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理论的代表人物。尤以Jensen被誉为最主要倡导者。 Jensen&Meckling(1976)从现代企业的契约特征出发,考察企业中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而引起的委托一代理问题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绍平;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郝亮;公司控制权市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569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56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