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3 00:25
【摘要】: 在中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非正规就业成为破解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目前,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见,伴随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化,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将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中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构成主体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个体从业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这个群体不仅人力资本存量低,而且缺少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低下的劳动力素质严重阻碍了非正规就业劳动者个人和家庭境况的改善,放大了社会阶层间的利益冲突,制约了经济发展,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这一群体的素质与技能提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当前,中国针对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理论尚属空白,教育培训实践尚不成熟,教育培训体系与制度尚未形成。由此可见,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问题纳入到教育培训市场供求的理论框架之中,以全面剖析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市场的基本要素——供求主体(Entity)、教育培训产品、教育培训市场自身的性质和特征为逻辑起点,重点考察了政府、非正规就业者、用人单位、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等相关主体在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中的行为模式与特点,得出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供求主体的“理性经济人(Economy Man)”性质、教育培训偏重于“公共性”的“准公共产品”性质、教育培训市场的“混合经济”性质等基本结论,并以此作为全文分析的理论前提。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了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供求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制度与政策根源,提出了化解矛盾,解决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难题的制度设计与模式构想。 全文共八章,除第一章导言之外,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讨论: 第一部分为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由第二章构成。主要阐释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和文献进行梳理与评述。本文将研究对象锁定在处于弱势地位的非正规就业劳动者,重点研究该群体的教育培训问题。 第二部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奠定全文的分析基础,由第三章和第四章构成。从教育供求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市场基本要素的性质,揭示政府担负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责任的理论依据。在考察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分析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需求与教育培训选择的行为特征与行为诱因。 第三部分为问题挖掘与根源探究,由第五、六、七章构成。通过对中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历史回顾与现实考察,揭示出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供求总量矛盾、供求结构矛盾和供给模式缺陷等深层次问题,并从劳动力市场分割、教育体制与政策层面对问题的根源进行深入剖析。 第四部分探讨问题的解决路径,由第八章构成。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制度的设计思路,构建中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供给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49.2
【图文】:

非正规就业,工作单位


换过3次工作单位;2.4%的人平均在9.7年中,换过4次工作单位 ;1.2%的人平均在 11.1年中,换过5次工作单位;0.4%的人平均在10.2年中,换过6次工作;0.3%的人平均在 8.6年中,换过7次工作。“收入低”是他们换工作的最主要原因(见图4.7),换过l、2、3、4、5次工作单位者选择收入不稳定的比例在其群体中分别为 39.1%、40.6%、46.0%、39.0%、39.2%①0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结论,一是非正规就业者的职业流动性并没有想象的高,其中大部分人并没有换过工作,而且这个比例超过了60%。这反映出非正规就业者受技能水平限制职业选择能力较差的客观条件,以及追求就业稳定的心理状态。二是非正规就业者不满意现有的薪资水平,期望获得更高收入。。任远、彭希哲:《2006中国非正规就业发展报告:劳动力市场的再观察》,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非正规就业”的概念[J];财经政法资讯;2005年01期

2 钟云华;朱家德;;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特征、发展困境与破解之策[J];高教探索;2019年01期

3 李晓曼;孟续铎;郑祁;;我国非正规就业市场的功能定位与政策选择[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9年06期

4 胡骞文;;我国城市非正规就业的发展与城市化效应[J];新经济;2017年11期

5 郭为;黄卫东;寇敏;廖淑凤;;通往富裕的道路:藏民的旅游非正规就业——对青海湖周边藏民就业情况的调研[J];旅游导刊;2017年03期

6 钱叶芳;;非标准雇佣与非正规就业:区分、交集与调整[J];中国劳动;2018年04期

7 吴燕华;李金昌;刘波;;家庭老年照料对女性非正规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8年03期

8 曲燕;;非正规就业理论、案例及对重庆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18年06期

9 李志飞;喻珍;;旅游非正规就业:基于中外多维度的比较研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8年02期

10 曲燕;;非正规就业概念及其测算方法探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冰寒;洪亮平;;老旧社区非正规就业特征及优化策略探究——以武汉市扬子社区为例[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C];2018年

2 王志凯;钟昌标;;流动人口管理和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第二章 流动人口非正规就业的市场结构与效果——以杭州为例的实证研究[A];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2004年研究课题汇编[C];2005年

3 王志凯;钟昌标;;流动人口管理和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第四章 非正规就业对正规就业的冲击与管理对策[A];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2004年研究课题汇编[C];2005年

4 丁小翠;;试析女性非正规就业者的困境[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5 丁金宏;冷熙亮;宋秀坤;韩伯仁;徐月虎;;中国对非正规就业概念的移植与发展[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陈诗达;;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现状[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7 陈诗达;;非正规就业中劳动关系协调发展对策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8 ;紧密联系实际,努力做好咨询课题——“非正规就业的国内外比较及上海对策研究”课题简介[A];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第六届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事会会议材料[C];2008年

9 李红宽;;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从网络主播群体角度分析[A];第一届中国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论坛暨第六届安徽财经大学社会保障学术交流会摘要集[C];2017年

10 陈诗达;;非正规就业中的劳动关系[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四川省委党校 李颖丽;关于我省城镇非正规就业情况的研究报告[N];四川经济日报;2018年

2 四川省委党校 李颖丽;四川非正规就业出现新态势[N];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

3 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 曹东勃;容得下“阿大”们的城市才有人情味[N];中国青年报;2017年

4 甘肃省社科院 李巧玲;切实保障非正规就业妇女的权益[N];甘肃日报;2013年

5 湖南行政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肖万春 豆小红;加强非正规就业者权益的制度保护[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6 省社科院 童凤莉;积极拓展非正规就业的对策[N];安徽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刘建;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亟待规范[N];法制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郑莉;非正规就业女工:被社会保障遗忘的群体[N];工人日报;2010年

9 记者肖兰;促进非正规就业 破解“就业难”[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0年

10 米文蕾 袁晨;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中国审计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燕晓飞;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白冰冰;上海市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及其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乔观民;大城市非正规就业行为空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姚宇;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唐斌尧;中国转型期非正规就业女性群体的福利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董亚男;政府主导下的劳动就业制度公正论[D];吉林大学;2009年

7 陈静;体面劳动视角下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8 孙业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9 胡凤霞;城镇劳动力非正规就业选择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袁霓;中国女性非正规就业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小霞;我国非正规就业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新疆财经大学;2018年

2 蔡文鑫;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就业正规化政策效果评估[D];南京财经大学;2018年

3 王丁磊;最低工资对就业正规化趋势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8年

4 李玉青;城镇非正规就业教育培训研究[D];河南大学;2018年

5 于婧;非正规就业群体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7年

6 张宁;中国女性非正规就业群体就业保障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年

7 王欢;“亲职认知”与“亲职能力”:非正规就业双职家庭“成长”的悖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8 王慕文;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对劳动者幸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7年

9 刘杰;女性非正规就业趋势化的原因和纠正机制[D];云南大学;2016年

10 邹忠红;旅游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认同及行为倾向[D];青岛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66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66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6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