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05
【图文】:
(二)美国生态工业园建设和发展模式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在美国环境保护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EPA)和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President Counci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PCSD)的支持下,美国生态工业园项目应运而生,涉及到生物能源的开发废物处理、清洁工业、固体和液体废物的再循环等多方面。特别是从 1993 年开始,生态工业园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目前,美国已有近 60 个生态工业园,并各具特色[62,63,64]。表 2-1 列示了美国主要地区的生态工业园及其特征。
第四章 吉林省自然资源、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林省是中国东北地区中部的边疆近海省,地处欧亚大陆东部,位置8′~131°19′,北纬 40°52′~46°18′区间,东西最长 750km,南北最宽 600k18.74×104km2。东与俄罗斯联邦接壤,国界线长约 232.7km;东南以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国界线长 1206km;南与辽宁省相江省毗邻;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接。吉林省地势东高西低,东北第一高峰耸立在东南边境,海拔 2691m,西部平原湖滨洼地海拔约 120m,东西辽海拔 106m,图们江下游敬信平原为全省最低,海拔不到 5m。从东南向西北-西南走向的诸山群峰、台地、丘陵、平原、洼地,直达西北部的大兴。大黑山以东是长白山山地的中山、低山、丘陵,地域广阔,约占全省总上,大黑山以西是平原台地、湖泊洼地、草甸草原、沼泽湿地、沙地和盐土地总面积不到 40%(图 4-1)。
图 4-2 吉林省气候区划图Fig.4-2 climate division in Jilin Province(引自:徐德志,于力,吉林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2004)内主要有松花江、辽河、图们江、鸭绿江和绥芬河等五大水系。地带性棕壤、白浆土、黑土、黑钙土、栗钙土。东部地区地势高峻、山岭连绵地带性植被为针阔混交林;中部台地平原,地处亚湿润地带,形成森林松辽平原,地势低平坦荡,降水量少,呈亚湿润到亚干旱气候条件,形被。一、吉林省自然资源现状林省自然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表现出不同的利用特点[129,130,131]。一)土地资源与利用.土地资源林省土地总面积 187400km2,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 2%,人均占有土地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隆重召开[J];科协论坛;2006年10期
2 苗绘;李海申;;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EIP)建设路径的现实选择——以河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3 付丽;陈鸿汉;;基于生物群落理论的生态工业园定量评价与实证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年03期
4 张佳发;何晋勇;;国外生态工业园区投融资及运营管理特点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7期
5 毕彦祯;;西藏第二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1年18期
6 杨丽春;关萍;;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吉林市生态旅游发展[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06期
7 陈慧慧;;循环经济与企业环境经营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仰艳平;;桑蚕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以河池桑蚕产业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年10期
9 于世杰;;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重庆市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研究[J];生态经济;2011年08期
10 康晓敏;;浅析循环经济理论在电力行业发展中的应用[J];江苏科技信息;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向荣;高丽峰;李丹;;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强真;王素萍;侯华丽;;循环经济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A];资源·环境·循环经济——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策;任一鑫;李军三;冯玉玺;;循环经济研究基本体系探讨[A];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文集[C];2006年
4 唐晓兰;;海南省发展循环经济人才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A];海南省“人才发展与荣辱观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胡丽霞;;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的构建[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雪锋;;循环经济中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分析[A];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文集[C];2006年
7 王文飞;;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A];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文集[C];2006年
8 楼崇;;循环经济理论与汽车市场生态平衡[A];2007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8年
9 房建国;;矿区循环经济与企业环境保护[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10 石亚娟;;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绿色物流探讨[A];第二届中国绿色商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磊;国外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功实践[N];东方城乡报;2008年
2 本刊记者 刘艳飞 采访 整理 梁福庆 国 务院三峡办移民管理咨询中心处长教授;梁福庆: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加强库区建设[N];中国水利报;2008年
3 记者 张增祥;我市首家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启动[N];徐州日报;2008年
4 记者 张增祥;我市着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N];徐州日报;2008年
5 记者徐志良 特约记者李宛玲;王庄煤矿着力构建新型生态工业园区[N];长治日报;2008年
6 赵玉龙 张文辉;王庄煤矿构建新型生态工业园区成效显著[N];中华新闻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李延生 通讯员 王卫;大连石化打造生态工业园区[N];中国企业报;2009年
8 安晶文;民乐生态工业园区发展迅速[N];甘肃经济日报;2009年
9 舒涛;为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建言献策[N];光华时报;2009年
10 陈化田;双矿集团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N];黑龙江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丽杰;吉林省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徐海;生态工业园模式与规划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3 韩玉堂;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系统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朱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及稳定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罗柳红;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稳定性与调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6 王瑞贤;我国长沙黄兴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姜国刚;东北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8 童莉;生态工业园区产业链设计及其系统稳定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9 李伟;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陈彬;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观解析[D];东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琼;循环经济与江西省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2 李波;长春热电二厂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降向正;循环经济理论与锦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4 厉成梅;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思路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卢建平;生态工业园规划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6 贺秀丽;山西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生态工业园的构建[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7 张玉军;煤矿矿区循环经济模式及其建设方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姚爱华;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水循环产业链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9 朱长辉;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李莹;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生态城市建设[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82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82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