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理论重构与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2 23:26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区域贸易自由化更是高潮迭起。本文以当今世界区域化的最集中表现——双边自由贸易为对象,对其形成及发展机理重新进行系统阐释,构建起由市场份额、工业化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存量、产品替代率和初始外部关税5个要素共同决定的自由贸易协定理论的全新框架,并通过应用数据统计、引力模型和数值模拟等工具为其提供现实佐证,从而完成针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理论重构与实证研究。首先,本文回顾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源起,历数三次区域化浪潮兴起与发展的全过程。重点以第四次区域化浪潮为背景,详细阐述了世界及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概括介绍了我国参与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历史进程。其次,在整理与借鉴国内外前沿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单边贸易自由化、双边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协定网络三个层次建立递进式理论体系,并基于具体福利函数和网络博弈两个角度提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形成机制理论的整体框架。再次,应用该框架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发展与演变提出独立见解,比较并重新解释美国近两届政府在多边体制与双边主义之间的政策交替。同时,以东盟为对象,对其构建自由贸易协定的动力机制、经济效应以及对外区域化战略作出分析和评价。最后,在深度描绘当前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全景图后,构造基于面板数据的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方程,对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贸易流量效应进行国别计算并加以比较。尝试运用Matlab7.0软件,首次以数值模拟方法运算得出能够实现自由化收益最大化的最佳缔约国排序组合。综合模型和实证研究的结论,文章还对我国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对象与合作策略进行预测和判断,就我国在新一轮区域化浪潮中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744;F224
【图文】:

世界经济展望,世界银行,世界,数量变化


自欧共体成立之来,先后经历了若干次极具意义的扩充,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欧共体的成功直接引发了上世纪60年代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导的第二次区域化热潮。图1一1大致刻画了自第一次区域化浪潮,世界区域贸易协定数量的增长轨迹。

网络构成,亚洲,情况,轮轴


第一章一种观察国。另外,非洲国家大多扮演着全球中心轮轴国的辐条国角色,所以图1一3中本地区的“轮轴一辐条”格局并不明显。图1一4明显分置的两块区域中,土耳其以及中欧FTA的部分成员是该地区的较大轮轴国,由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组成的波罗的海FTA也正在快速成为本地区轮轴国之一。在原独联体的基础上,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最近十余年间FTA的迅猛增长,帮助其成为FTA网络的又一中心。匆里“re于 DevlinandEs加饱d叨 rdal2004图1一2:亚洲、拉美地区FTA网络构成情况资料来源:转引自“ RegionalTradeandPre化rential肠 adingAgreements:AolobalPerspeetive”,world Bank-GlobalEeonomiePersPeetive107053。

世界,新加坡,互惠协定,中日韩三国


其总规模己达65个。而月,通过广泛签订双边FTA,已取得令人瞩目的经济和政治效果,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强大的示范和刺激作用,成为发达国家之间缔结双边FTA的样板。图1一5中处在第二位的是亚洲。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和韩国等签订Rl’A的数量极其有限,截至目前只有中国与东盟、香港、澳门、巴基斯坦、智利、新西兰,新加坡与口本、韩国,口本与马来西亚等缔结了FTA框架协议,而中日韩三国之间尚无任何协定。南亚国家中,除东盟自由贸易区外,只有印度与斯里兰卡、新加坡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签订了双边互惠协定。但是,中亚地区双边FTA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发展态势,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不仅先后与周围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协定,其内部发展也十分活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个亚洲地区的FTA发展速度与质量。由于欧盟和拉美长期处于竞争状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恒;东亚区域合作: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网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J];当代亚太;2005年01期

2 梅建予;世界区域自由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参与进程[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年04期

3 武亮;;美国自由贸易协定战略与中国竞争地位[J];中国经贸;2006年05期

4 沈相珍;;构筑东亚铁三角——论韩中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王勤;;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效应[J];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01期

6 杨春梅;;世界双边自由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应对策略[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7 徐元;;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特点[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年12期

8 黄粤;周磊;;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轮轴—辐条”结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9 湛柏明;;布什政府自由贸易协定的战略诉求及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09期

10 温耀庆;陈泰锋;;区域经济浪潮的兴起及其经济动因分析[J];国际贸易;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平;;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自然资源合理使用与补偿法律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2 Ulrich Volz;;全球失衡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失衡及其治理机制”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3 邓峰;;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劳务合作中的劳动维权路径探析[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4 洪泓;;区域经济一体化社会保障与外来人员劳务合法权益法律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5 刘新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几个概念与原则[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文魁;;世界城市的地缘基础——华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视角[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奠定世界城市基础——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易凌;林建原;;如何突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性障碍——基于长三角区域法规政策差异冲突的调查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滕丽;;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水平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刘平海;;关于关天经济区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思考——以泛蔡家坡地区一体化发展为例[A];第二届宝鸡天水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滕丽;;经济一体化区域的增长溢出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抓好整改落实 确保取得实效[N];闽南日报;2009年

2 青年学者、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博士 周敬之;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法律支持[N];南方日报;2009年

3 本报评论员;推开机会之窗[N];丹东日报;2010年

4 记者 安静;钟山区携手水城县 共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计[N];六盘水日报;2010年

5 付成贵 记者 马怀华;我市考察组赴黑河考察学习场县共建经验[N];鸡西日报;2010年

6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梅新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考验中国能力[N];中国企业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杨川梅;东亚长期增长需推进结构改革[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8 记者 周悦 王建峰 通讯员 范达;吴文化是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大动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钟小平;奏响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主旋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10 方方;奥巴马踏进“多极化亚洲”[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宏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理论重构与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吴航;经济全球化中的东亚经济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3 彭际作;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凤玲;日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陈志恒;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林丽华;独联体演进态势的交易成本视角分析[D];辽宁大学;2007年

7 陈晓文;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与环境[D];青岛大学;2007年

8 何谦;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中日韩经贸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9 王玉玮;欧共体与GATT/WTO的法律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王微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模式选择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婷;南北合作型自由贸易区及对中国的借鉴[D];武汉大学;2005年

2 余实;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经济园区产业选择与布局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赵辉;行政协议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刘春梅;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下的政府合作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张浩;当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省级政府间关系协调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志华;NAFTA农产品贸易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何莉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的广西边境贸易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8 张婧;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10 包珍贞;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合作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27911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911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7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