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资源经济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10:38
【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文献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在城镇化理论、经济发展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区域资源理论和资源理论的指导下,对国内外城镇化历程进行了分析,系统探索了区域资源经济与城镇化发展模式之间关系,并从区域资源的角度对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划分,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省的区域资源城镇化模式进行了初步匹配,在借鉴全球典型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之上,对我国代表性城市进行实证分析。 从区域资源角度将城镇化模式划分为:自然资源主导型、社会资源主导型、产业主导型和政府引导型。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32个省份基于区域资源经济的城镇化模式进行初步分析,得出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山西、陕西、四川、江西和湖南为自然资源主导型城镇化模式,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省为社会资源主导型城镇化模式,辽宁、河北、河南、安徽、湖北、重庆、云南、广西、福建和海南为产业主导型城镇化模式,西藏、宁夏和贵州为政府引导型区域城镇化模式。 通过对发达国家城镇化经验分析表明,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人口密集程度过高、人口过多、产业结构复杂的本国特色,不可直接照搬发达国家发展模式,需要在充分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区域城镇化过程中以优势资源带动整体资源合理利用的宝贵经验。对于自然资源匮乏型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应明确自身的资源优势及资源劣势,扬长避短,依托优势资源如人才资源、教育资源、文化资源等软实力资源,发展对应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对于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的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经济杠杆来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注重地区的人力资本培养与积累,为产业的发展与转型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撑。对于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的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实现高效、绿色、集约式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整合资源企业,发挥经济的规模效应,在不威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镇化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依靠自然资源与产业带到城镇化的发展,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指导下,我国自然资源主导型城镇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99.21
【图文】:
炭、铁铜铝等。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矿产资源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我国90%的能源、工业和农业原材料的 95%以上都来自于矿产资源。如果考虑制造业等下游产业,矿业支撑了 70%以上的国民经济问题及其相关部门的运转。此外,土地资源为城镇化提供了空间展布及发展潜力,水资源为城镇化提供了生命之泉等。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区域资源能否支撑城镇化所带来的需求,或者成为制约城镇的发展因素。全球资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以石油和铜资源为例,全球石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端不平衡:从东西半球来看,约 3/4 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半球,西半球占 1/4;从南北半球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纬 20°-40°和 50°-70°两个纬度带内。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油田均处于北纬 20°-40°内,该带集中了 51.3%的世界石油储量;50°-70°纬度带内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罗斯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田和阿拉斯加湾油区(图 1-1)。
图 1-2 2012 全球铜储量分布图(单位:万吨)(数据来源:USGS)(图片说明:蓝色序号代表储量排名)我们不禁要问,自然资源丰富或者匮乏的区域,如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等,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城镇化模式;社会资源丰富或者匮乏的区域,如人力资源、信息科技资源、旅游资源、经济资源等,这些区域又应该采取怎么样的城镇化模式,才能使得区域城镇化得到可持续的发展。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2.1 研究背景我国自身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以煤炭为例,总体上呈现南少北多的局面,而我国锡矿资源则呈现南多北少的局面。同时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在不同区域间的分布也是极不均衡的。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的加快推进,我国相应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的匮乏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 1-4 资源丰裕度与 GDP 增速散点图(徐康宁,2006)本文研究的资源经济主要以矿产资源经济为主。阎军印(1998)研究了经济,提出了资源经济势的概念。成金华(2003)对我国矿产资源经济行了综述。胡小平等人(1998)对我国矿产资源经济区划与产业布局进,提出了建立三级矿产资源经济区划体系和 6 个矿业及相关工业布局孙中义等通过研究将区域资源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分为两大部分:一用,区域资源经济的发展将带来相应的区域投资、就业、财政税收、消的增长,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显著的拉动作用;二是推动作用,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指在拉动投资、消费等增长的同时,支持和推动了下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图 1-5)。300%350%400%450%
本文编号:280506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99.21
【图文】:
炭、铁铜铝等。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矿产资源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我国90%的能源、工业和农业原材料的 95%以上都来自于矿产资源。如果考虑制造业等下游产业,矿业支撑了 70%以上的国民经济问题及其相关部门的运转。此外,土地资源为城镇化提供了空间展布及发展潜力,水资源为城镇化提供了生命之泉等。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区域资源能否支撑城镇化所带来的需求,或者成为制约城镇的发展因素。全球资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以石油和铜资源为例,全球石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端不平衡:从东西半球来看,约 3/4 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半球,西半球占 1/4;从南北半球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纬 20°-40°和 50°-70°两个纬度带内。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油田均处于北纬 20°-40°内,该带集中了 51.3%的世界石油储量;50°-70°纬度带内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罗斯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田和阿拉斯加湾油区(图 1-1)。
图 1-2 2012 全球铜储量分布图(单位:万吨)(数据来源:USGS)(图片说明:蓝色序号代表储量排名)我们不禁要问,自然资源丰富或者匮乏的区域,如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等,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城镇化模式;社会资源丰富或者匮乏的区域,如人力资源、信息科技资源、旅游资源、经济资源等,这些区域又应该采取怎么样的城镇化模式,才能使得区域城镇化得到可持续的发展。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2.1 研究背景我国自身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以煤炭为例,总体上呈现南少北多的局面,而我国锡矿资源则呈现南多北少的局面。同时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在不同区域间的分布也是极不均衡的。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的加快推进,我国相应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的匮乏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 1-4 资源丰裕度与 GDP 增速散点图(徐康宁,2006)本文研究的资源经济主要以矿产资源经济为主。阎军印(1998)研究了经济,提出了资源经济势的概念。成金华(2003)对我国矿产资源经济行了综述。胡小平等人(1998)对我国矿产资源经济区划与产业布局进,提出了建立三级矿产资源经济区划体系和 6 个矿业及相关工业布局孙中义等通过研究将区域资源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分为两大部分:一用,区域资源经济的发展将带来相应的区域投资、就业、财政税收、消的增长,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显著的拉动作用;二是推动作用,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指在拉动投资、消费等增长的同时,支持和推动了下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图 1-5)。300%350%400%45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胜今;关于我国城市化道路、模式的若干思考[J];人口学刊;1988年02期
2 王小鲁;;对“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质疑[J];中国市场;2010年46期
3 李迎生;关于现阶段我国城市化模式的探讨[J];社会学研究;1988年02期
本文编号:2805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05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