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思想的演进和城镇化的历史、成就与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9 12:37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共同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在概述我国古代和近代城市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新中国建国后城镇化思想的演进和城镇化实践的历史、成就和问题。论文将我国城镇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阐述,在归纳不同阶段城镇化思想以及阐述各阶段城镇化实践的历史、成就和问题的基础上,提炼出各阶段的共性,从西方非正统经济学(heterodox economics)的视角对中国城镇化实践进行理论分析,以期提出一种不同于当前中国城镇化主流思路的设想,为中国城镇化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阐述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和有关城市化的思想争论。近代以来,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的转型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社会的解体与重建;第二,城市职业结构的转变;第三,城乡设置的开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聚过程加快,城市化特征逐渐显现。随着国门的打开,外来意识形态和传统观念结构冲击下的知识分子开启了对城市化进程的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城市病”的反思。(2)出于应对“城市病”而引发的对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思考。第二部分阐述新中国前三十年(1949-1979年)的城市化发展。新中国前三十年城市发展基本特点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和生产力落后的背景下,实行限制人口迁徙的户籍制度保障了城市规模,维持了低城市化率的现状,城市人口基本属于自然繁衍阶段,由户籍制度所引发的城乡福利差异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改进的重点。这一阶段,我国首先提出的是“有重点地进行城市建设”的方针;按照“重工业立国”的理念,确立了一批大、中型城市。这一阶段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出现大的波动,城市和乡村人口的迂回迁徙导致我国的城镇化率与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上述因素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总体的城镇化水平几乎停滞不前。第三部分是对1979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归纳。改革开放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正式开启。城市建制标准更加科学,以经济总量和非农人口比重划分了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城镇。实现了城市经济总量衡量标准从工农业总产值到国民生产总值的转变。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改革开放实践在理论界引发了城市化思想的大讨论,讨论主题集中在:(1)是否实现城市化。形成了坚持不能实现城市化、实现城市化和“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等三种观点。(2)城市化的“大、中、小”之争。城市化发展模式存在着小城镇论、大城市论和多元城市论等三种观点,费孝通的“小城镇论”逐步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指导理论。第四部分集中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城镇化的转型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城镇化和工业化失衡的局面逐渐扭转。转型时期的城镇化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劳动力迁徙受限、资本土地利用率低。(2)社会公平性下降、社会矛盾增加。(3)环境和资源破坏大。(4)新城区建设问题。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城市发展模式的变革,成为转型时期学术界和政府考虑的重点。学术界对城镇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户籍制度。(2)土地制度。(3)关于城市规模的第三次争论。(4)关于城市治理、城市经营和城市统筹的讨论。(5)围绕这一阶段领导集体的城镇化主张的讨论。最后一部分是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非正统经济学理论分析。本文认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城镇化转型阶段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城镇化转型期主要参考借鉴的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这套理论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适应中国的现实。因此,本文从西方非正统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性地就中国城镇化的目标、方法和步骤提出一套替代性的方案,以期为中国城镇化未来的健康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学位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F299.21
本文编号:2814983
【学位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F299.21
本文编号:2814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14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