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分享思想与利益独享思想是人类历史上两种截然不同的利益分配观。中外历史上都存在过丰富的利益分享思想,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利益分享思想在劳资关系领域中的运用,显著改善了劳动关系,促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由工业革命时期的劳资尖锐对立演变为当代劳资关系的相对和谐。 当前中国劳资关系中,劳方利益受损严重,资方独享较为突出,劳资冲突显性化。因此,加快建立利益分享机制,推动劳资关系和谐,成为当务之急。而在理论界,与国外成熟的劳动关系理论相比,国内对劳动关系的研究尚显稚嫩。国内的劳动关系理论研究多集中于在SA8000、企业社会责任和国际劳工标准的压力下所应采取的对策探讨,主张改善劳动者工作条件,提高相应的待遇,组建工会,进行集体谈判,而未能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研究劳资双方冲突的形成、转化以及解决方法,对劳资双方的利益博弈关注亦不充分。本文则立足于利益分享的视角观察和思考劳资关系问题,尝试着摆脱劳资关系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策略性研究,采用三方互惠互动的系统性分析方法,从利益分享的角度平衡劳资关系,促进双方互利共赢。 利益分享是对生产成果和产权的分享,是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分享,也是劳动者内部个体之间的相互分享。本文的利益分享主要包括经济资源、权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三者共同的分享。经济分享更多是通过促进效率来实现的,它通过劳资双方相互合作,形成一个更大的“经济租”。权力分享更多是通过话语权来表现的,它通过让员工共同参与,来形成一个对称的信息流,以避免劳动者在利益分享中处于弱势地位或被边缘化。知识分享则既包括国家所提供的免费义务教育和自己所参与的高等教育,还包括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就业能力培训。利益分享设计建立在公平、效率和发言权的基础之上,由注重效率的“分”与兼顾弱势群体利益的“享”组成。“分”是承认经济个体的差异性,肯定他们追求经济利益的权利。“享”则是弥补弱势群体不能享受到经济进步所带来的经济成果的缺陷,是对整体利益的认可。“分”基于的是契约原则,“享”基于的是补偿原则。所以,利益分享打破了传统的平均主义,调和了劳资矛盾,促进了劳资和谐。它是在维护法律尊严的前提下,按照个人能力和贡献分配个人消费品,国家再通过反馈性的分享来实现社会公平的机制。即面对一个做大的蛋糕,我们如何建立一个公平的分利机制。 因此,在论文的框架结构上,首先,笔者通过梳理中外历史中的利益分享思想,为劳资关系中利益分享机制的设计提供了思想基础。接着在界定劳资关系、和谐劳资关系及利益分享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劳资关系的核心是权力的合理分配,其实质是利益合理分配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公平、效率与发言权统一的宝石均衡型和谐劳资关系理论模型,阐明了利益分享是和谐劳资关系的基础。在理论廓清的基础上,论文研究了中国劳资关系的现状,发现目前中国劳资关系总体上较为紧张,而利益分享短缺是造成中国劳资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论文通过对劳资双方的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分析以及劳资政三方互惠互动博弈的分析,发现政府在博弈中应顺应时代潮流,发挥主导作用,以诱导而非强制的方式推动劳资之间的利益分享;随后,文章通过国外一些国家劳资关系治理方式的比较研究,也揭示政府在劳资关系形成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基于这种发现,论文最后设计了政府推动型的系统性的利益分享制度。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博弈分析法和统计研究法等多种方法来研究。 本文在结构上共分为七个部分,由导论和其它六章组成。 导论,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缘起,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沿着时间的顺序,探寻中外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利益分享的发展理念和演进趋势,明晰利益分享思想的形成是一个由少到多,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历史过程。研究发现,近代以来的一些思想家已经认识到资方独享利益的危害,并意识到了政府在劳资关系调整中的一些作用。 第二章,界定了和谐劳资关系与利益分享的内涵,阐明了利益分享是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基础,建立了劳资政三方互惠互动的宝石均衡理论模型,用以分析劳资之间的动态均衡。研究认为和谐劳资关系的核心是权力的合理分配,其实质是利益的合理分配,权力分配是利益分配的基础。因此,在关注劳资和谐时,不能仅仅将目光集中在分配制度上,而必须将其背后的社会权利问题纳入关注的视野。 第三章,主要论述转型期劳资冲突与利益分享短缺问题。通过对劳动争议和劳资纠纷案件数的急剧上升和资强劳弱现状的分析,指出劳资冲突与利益分享短缺直接相关。进而分析了利益分享的影响因素及其所孕育的利益分享契机。 第四章,通过对劳资之间的非合作博弈分析和劳资之间的合作博弈分析,认为劳资之间的利益分享取决于经济租的大小,其讨价还价的空间取决于隐含的利润。并运用互惠互动理论对劳资政三方的利益分享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博弈分析,指出在博弈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以诱导方式进行改革,从而导向更高层次的利益分享。 第五章,通过国际劳资关系比较,关注到即使是极为注重个人自由的美国在劳资关系的治理中,也坚持了政府强有力的干预;而拉美国家由于过于强调市场化导向,忽略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导致权力过于集中于特权阶层,劳资矛盾尖锐化,社会冲突事件频发,政局动荡不稳;而社会伙伴模式的平衡运行也离不开政府对权力分享的配置与制衡,由此证实,在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第六章,设计了政府推动型的系统性的利益分享制度。首先,注重环境建设。利用外部环境的变化,推进内部环境变化,促进利益分享,并转变劳资政三方的认知,树立合作、双赢的理念;其次,构建了由两个层次和一个通道组成的系统性的利益分享体系。这一体系包含了利益表达空间、员工自主谈判空间、冲突调解空间和制度创新空间。 劳资关系和谐与否决定着每个人的生活质量、经济的运行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目前我国劳资冲突频发与我国所处的经济转型时期有关。要改变这一现象,笔者认为首先要改变人们的认知。在统一认知的基础,通过外部环境的建设,推动内环境的变化,以促进利益分享。本文试图倡导劳动者并非只是作为一个劳动力要素的所有者和被雇佣者的身份出现,而应该通过利益引导机制来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双方的合作和双赢。因此,本文针对的问题不只是和谐劳资关系,更为关注其背后的社会权利问题,并把系统性利益分享框架的构建放在驾驭经济的高度上,明确从利益分享制度的构建中建设和谐劳资关系。这样,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尝试着在以下几方面作出突破和贡献: 创新点一,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中外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利益分享思想,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利益分享思想。 创新点二,通过劳资非合作博弈分析、合作博弈分析、劳资政三方互惠互动的不确定性分析以及对国外劳资关系治理方式的比较研究,本文认为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劳资关系不可能自发地实现和谐,政府应在劳资和谐构建中发挥主导作用,但考虑到劳资政三方的互动性,政府在策略上应主要采用诱导方式。 创新点三,建立了三方互惠互动的宝石均衡型劳资关系理论模型,将隐藏在分配制度后的社会权利问题纳入关注的视野。为此,进行了系统的劳资利益分享空间构建;并针对中小企业利益分享困难的现状,设计了具有实施价值的三方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
【学位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249.2
【部分图文】: 图 0.1 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资料来源:Adapted from J. T. Dunlop, Industrial Relations Systems. New York:Henry Holt,1958邓洛普是最早以统合模式(corporation)对劳、资、政三方的经济、政治关系进行分析的学者,他的模型简单、清晰、明了。邓洛普模型系统理论的特色在于它由四个相关要素组成:三个行为参与者、贯穿于系统中的意识形态、行为参与者相互影响的特定环境、行为参与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在工作场所的行为的规则。三个行为参与者是指工人和他们的组织,管理者和他们的代表,特殊的政府机构;环境因素大致分为:行为者面对的市场和预算约束、工作场所的技术特点、行为者的权利分布。1邓洛普重视意识形态,他认为思想和信念将行为参与者联结成为一个整体,所以他的分析框架着重解释为什么某些规章制度被建立起来,以及为什么这些规章制度需要随着劳动关系体系中某个要素的变化而变化。邓洛普将约束行为者行为的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建立过程看作是劳动关系研究的中心。2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模型强调谈判过程对输出规则的影响,在分析框架
其结果是帕累托优于现货市场的结果。其分享响。的最优风险分担规则是不容易确定的,企业在利益机制。即利益的分享关键是要使雇员的收入至少要系。当利益分享的收入与企业业绩相联系时,雇员员对于利益分享的偏好将会不一致,雇主的合作博同分层的劳动者会有不同的合作博弈谈判格局。吴君槐:利益分享视角下的和谐劳资关系构建研究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任小平;;论劳资谈判中的信息披露问题[J];当代财经;2012年04期
2 王荻帆;;浅谈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2年11期
3 倪文斌;;雇佣关系双方及其利益诉求分析[J];管理学刊;2012年04期
4 倪文斌;董进才;;劳动关系双方的合作与冲突:动机性相依的观点[J];管理学刊;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夏芸芸;我国企业劳资收入分配正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曹满云;转型期我国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李胡玉;韩国民众文学与中国底层文学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孙慧文;不完全劳资契约剩余分配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5 洪泸敏;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姜家东;案例研究:HD公司的劳资关系管理[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宏韬;和谐劳动关系及其利益协调机制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3 聂艳;基于企业和谐劳资关系构建的人力资源实践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张素琼;FB农场改制中劳动关系案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李立元;我国社会主义劳资关系伦理研究[D];延安大学;2012年
6 王洪亮;和谐管理视角下的劳资关系调整机制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2年
7 常伟;劳动合同法背景下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
282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