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与联盟绩效关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6 20:04
针对国内企业如何构建和发展自身的动态能力,进而实现“持续创新+敏捷制造”以及“网络化+专业化”的“后福特制”生产方式的企业组织问题,本研究提取了三个关键概念,即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联盟绩效,然后通过构建一个关于企业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联盟绩效关联性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框架,从而动态考察和分析成功企业是如何通过积累核心知识和能力(如动态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维系企业之间特殊的联系方式(如供应链联盟),最终提升组织绩效(如联盟绩效)和竞争优势的演变过程。 基于以上研究目的,本论文试图解决以下三个关键问题:(1)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联盟绩效的内涵和度量问题;(2)动态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联性问题;(3)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与联盟绩效之间的关联性问题。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并且概述了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点等等。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述评。首先,阐述了国内外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现状,对于论文所提取的三个关键概念“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联盟绩效”进行了文献研究、界定与评析;其次,基于文献研究论述了动态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动态能力与联盟绩效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与联盟绩效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 第三章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与联盟绩效的质性研究。为了更具逻辑性和合理性地提出论文的研究假设所进行的质性研究,主要是根据在质性研究企业的深度访谈以及相关二手资料的分析结果,发展了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与联盟绩效等核心概念之间关联性命题。 第四章研究模型与假设。首先,对于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与联盟绩效的测量模型进行了界定;其次,基于文献研究以及质性研究的结论,提出了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与联盟绩效关系模型与假设。 第五章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与联盟绩效关联性定量研究方法设计。首先,对于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与联盟绩效进行了变量设计;其次,采用两阶段法对于以上概念的测量模型进行了整体拟合检验、内在结构拟合检验以及信度与效度的复核,最后,对于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与联盟绩效关联性分析方法进行了概述。 第六章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与联盟绩效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首先,基于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以及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以上概念之间的相关性;其次,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就动态能力对于自主创新能力、联盟绩效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对于联盟绩效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以上研究结论,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于以上概念之间的假设关系进行了验证。 第七章研究结论与建议。主要结合理论与管理实践对于论文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并且对于本研究的限制或局限性以及后续研究提出了一定意见。 论文的研究结论与主要创新包括: (1)探索性地研究了企业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度问题 由于对于动态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度研究尚属起步阶段,所以本研究没有采用国内管理学界常用的模型发展策略,而是借鉴采用教育学、心理学界更为严谨发展量表的竞争模型策略。即首先基于校正样本数据,使用证实性因素分析方法确定基于文献研究以及质性研究所提出的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联盟绩效的测度简约模型;然后基于效度样本数据对以上概念的测量模型界定进行信度以及效度的复核,测量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整合能力、组织学习能力与重构能力所构建的动态能力一阶多因素相关模型,以及管理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所构建的自主创新能力一阶多因素相关模型,二者具有较好的效度、信度以及稳定性和预测性,可以进一步进行结构关系的验证,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学者在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2)探索性地研究了企业动态能力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 由于企业核心知识和能力积累过程的路径依赖性、社会复杂性以及因果关系的模糊性,动态能力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还是企业能力研究的“黑箱”。本研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质性研究以及定量研究的结果都证实了动态能力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效果,并且揭示出国内汽车产业供应链联盟企业的动态能力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整合能力维度主要是直接正向影响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重构能力维度对于管理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都具有显著正向直接影响,与整合能力维度相比较,动态能力的重构能力维度对于自主创新能力中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维度发挥更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而组织学习能力维度对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具备显著正向直接影响。以上研究结论为其他学者的相关理论或实证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反思或拓展空间。 (3)探索性地研究了企业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对于联盟绩效的作用机理 由于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难以度量性和难以操作性造成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相互分离,以至于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与联盟绩效之间关系的具体表现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是动态能力更多地影响联盟绩效,还是自主创新能力更多地发挥影响作用,抑或是二者交互作用影响联盟绩效的表现?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人员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通过将自主创新能力纳入动态能力与联盟绩效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了动态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影响联盟绩效的作用机理,即如本研究的结论所显示的,动态能力中只有组织学习能力维度会直接正向影响联盟绩效,而整合能力维度以及重构能力维度则需要藉由自主创新能力为中介而间接正向影响联盟绩效;另外,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维度对联盟绩效发挥正向影响作用。
【学位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270;F224
【部分图文】:
联合供应商新产品品质流程其他流程此处略图3.2 案例研究企业联合供应商协同开发流程体系Fig.3.2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Flow System of Case Study Enterprise
本文编号:2827431
【学位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270;F224
【部分图文】:
联合供应商新产品品质流程其他流程此处略图3.2 案例研究企业联合供应商协同开发流程体系Fig.3.2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Flow System of Case Study Enterprise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兴旺,王迎军;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综述与前瞻[J];当代财经;2004年10期
2 董俊武,黄江圳,陈震红;动态能力演化的知识模型与一个中国企业的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04期
3 路风,慕玲;本土创新、能力发展和竞争优势——中国激光视盘播放机工业的发展及其对政府作用的政策含义[J];管理世界;2003年12期
4 贺小刚;李新春;方海鹰;;动态能力的测量与功效: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03期
5 路风,张宏音,王铁民;寻求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对宝钢在汽车板市场赢得竞争优势过程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02期
6 陆菊春,韩国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密切值法模型[J];科研管理;2002年01期
7 谢洪明,韩子天;组织学习与绩效的关系:创新是中介变量吗?-珠三角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J];科研管理;2005年05期
8 刘益,李垣,杜旖丁;关于战略联盟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探讨[J];科学学研究;2003年06期
9 王永贵,张玉利,杨永恒,李季;对组织学习、核心竞争能力、战略柔性与企业竞争绩效的理论剖析与实证研究——探索中国企业增强动态竞争优势之路[J];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04期
10 吴林海;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理论分析框架研究[J];经济学家;2001年03期
本文编号:2827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27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