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生产率与产业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6 04:49
生产率在内涵上代表了技术进步、管理水平、人员素质、规模经济等因素对产出作用。生产率本质上是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人均占有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来说很有意义。现代经济增长以技术进步为基础,以生产率不断提高为特征。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而言,生产率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产出的增长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或提高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效率。资源是稀缺的,投入的增加不可能无限,要想获得可持续增长只能依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那么如何促进生产率增长就成为我们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受到结构变动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Stigliz指出:经济增长的要素有四个,即资本、劳动力、技术和生产结构。生产结构表示的是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产业结构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资本、劳动和技术是在一定产业结构中组织在一起进行生产的,对于给定的资本、劳动和技术,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导致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产出结果。经济增长的过程不仅是生产率增长的过程,也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需求角度对产业转型影响的研究主要是从收入增长和多样化需求方面进行的,以恩格尔定律为基础;供给角度的产业结构的转...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全国及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Solow残差法)
和数据包络法对中国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1·Solow残差法根据式1一8,得出用Solow残差法估算的全要素生产率。见图1一3。2·DEA方法将Gop作为产出,劳动和资本存量作为投入构建生产函数的前沿面。利用式(l一9)到(1一11)可以得到全国及各地区生产率的增长率。将计算出的生产率增长率减1再乘以100,结果见附表1一4。 888---抚三盛三土一全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 666---八裘八鬓斌澎薰 薰薰 444---二」贷士二型二一西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 222---褚入取人 ***** OOO-----------------------------------------一一 2---钾傲腌拌钾巍派川 川川一一4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6---翼’藻’蒸巍‘磺’然’森男蒸卖翻 翻翻一一 8-----------------------------------------“ “““‘“赞哗嘟““““”“,““ WWWWW rrrrr犷又 又又图1一3全国及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Solow残差法)‘‘, };;;‘‘。仁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丈丈‘‘仁矿一一一一下一一一一一一方狂 狂lll叮犷一一一齐一一一一面斡妙士铿 铿……际趣莽;聂 聂一一6忙一1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8’ ’图1一4全国及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动%(DEA)
图1.6全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异系数变动情况样本期内平均来看变异系数最大的地区是东北,其次是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年均生产率变异系数最小。从图1.6可见,我国省区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差距比较大的年份有:1955、1991、1997、2000年。2001年以来,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开始缩小并保持稳定。1988年,我国全国生产率增长由于第三次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到来而达到一个小高峰,但是各地区发展速度快慢不一,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明显差距,变异系数为一6.607。由附表1一3中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1991年全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变异系数较大的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内部各地区之间相差较大。这一年处于我国经济市场化变革的初期,工业布局热点在东部沿海地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外资的进入、企业的异质与自主创新——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 李国璋,魏梅. 科技管理研究. 2008(07)
[2]中国地区差距、生产率的分解及其收敛成因的转变[J]. 李国璋,魏梅. 经济科学. 2007(05)
[3]中国信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J]. 徐盈之,赵豫. 中国工业经济. 2007(10)
[4]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及对地区差距变迁影响的实证分析[J]. 李静,刘志迎.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7(05)
[5]R&D和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J]. 刘建翠. 华东经济管理. 2007(09)
[6]1999—2005年中国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活力实证分析[J]. 刘楷. 中国工业经济. 2007(09)
[7]论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J]. 张平. 经济评论. 2007(05)
[8]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与决定因素:1996-2003[J]. 金相郁. 经济评论. 2007(05)
[9]全要素生产率的再认识——用TFP分析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的若干局限[J]. 郑玉歆.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09)
[10]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成因研究[J]. 孙海刚. 财经研究. 2007(09)
本文编号:3458862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全国及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Solow残差法)
和数据包络法对中国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1·Solow残差法根据式1一8,得出用Solow残差法估算的全要素生产率。见图1一3。2·DEA方法将Gop作为产出,劳动和资本存量作为投入构建生产函数的前沿面。利用式(l一9)到(1一11)可以得到全国及各地区生产率的增长率。将计算出的生产率增长率减1再乘以100,结果见附表1一4。 888---抚三盛三土一全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 666---八裘八鬓斌澎薰 薰薰 444---二」贷士二型二一西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 222---褚入取人 ***** OOO-----------------------------------------一一 2---钾傲腌拌钾巍派川 川川一一4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6---翼’藻’蒸巍‘磺’然’森男蒸卖翻 翻翻一一 8-----------------------------------------“ “““‘“赞哗嘟““““”“,““ WWWWW rrrrr犷又 又又图1一3全国及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Solow残差法)‘‘, };;;‘‘。仁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丈丈‘‘仁矿一一一一下一一一一一一方狂 狂lll叮犷一一一齐一一一一面斡妙士铿 铿……际趣莽;聂 聂一一6忙一1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8’ ’图1一4全国及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动%(DEA)
图1.6全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异系数变动情况样本期内平均来看变异系数最大的地区是东北,其次是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年均生产率变异系数最小。从图1.6可见,我国省区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差距比较大的年份有:1955、1991、1997、2000年。2001年以来,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开始缩小并保持稳定。1988年,我国全国生产率增长由于第三次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到来而达到一个小高峰,但是各地区发展速度快慢不一,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明显差距,变异系数为一6.607。由附表1一3中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1991年全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变异系数较大的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内部各地区之间相差较大。这一年处于我国经济市场化变革的初期,工业布局热点在东部沿海地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外资的进入、企业的异质与自主创新——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 李国璋,魏梅. 科技管理研究. 2008(07)
[2]中国地区差距、生产率的分解及其收敛成因的转变[J]. 李国璋,魏梅. 经济科学. 2007(05)
[3]中国信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J]. 徐盈之,赵豫. 中国工业经济. 2007(10)
[4]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及对地区差距变迁影响的实证分析[J]. 李静,刘志迎.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7(05)
[5]R&D和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J]. 刘建翠. 华东经济管理. 2007(09)
[6]1999—2005年中国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活力实证分析[J]. 刘楷. 中国工业经济. 2007(09)
[7]论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J]. 张平. 经济评论. 2007(05)
[8]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与决定因素:1996-2003[J]. 金相郁. 经济评论. 2007(05)
[9]全要素生产率的再认识——用TFP分析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的若干局限[J]. 郑玉歆.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09)
[10]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成因研究[J]. 孙海刚. 财经研究. 2007(09)
本文编号:34588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458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