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产业集群模式选择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7 23:51
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模式恶化了资源型城市自身的生态足迹,制约城市的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首选战略。考虑到资源型产业发展所呈现出的区域集聚特征,探讨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形成演化、模式特征,对于资源型城市的顺利转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在对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群理论发展等相关问题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对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演化发展以及结构模式选择加以分析,指出资源型产业集群更适宜具有核心—外围结构特征的网络结构体系,具体提出由核心企业与政府共同主导的网络结构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三层学习机制作用下,资源网络与知识网络的互动功能推动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出现。第二,着重分析了资源型产业集群与资源型城市的关联机制,指出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资源型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借助生态工业园区这一模式可以实现最佳的生态耦合,构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共生网络。第三,探讨了资源型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影响,以及资源型产业集群的...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江西星火工业园布局
现煤炭的洁净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优化煤炭产业组为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足够的动力,使煤炭产业自觉地建立发展循环经的技术支撑体系,大力发展“煤炭开发-原煤洗选-矸石发电-电力消化-灰渣利用”为征的产业集群循共生网络模式,从而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矿区产业共生系统在其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会使矿区各种链状结进一步相互联系,从而又形成新内容的链状结构,最终使整个链状结构按因果关耦合成错综复杂的矿区产业网状结构,形成煤炭城市产业共生网络系统。煤炭矿可在原有的链状产业链耦合结构的基础上,延伸出煤矸石、煤泥—热电厂—热电灰渣、矸石—建材厂—建材产品;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地资源;矿井排水—水理站—供水等多条横向耦合的产业链,形成了产业共生网络系统。以黑龙江鸡西区煤炭生产为例,其产业共生体系统主要包括煤炭及下游产品的开发利用,煤炭品深加工和煤及煤矸石发电、粉煤灰等深加工利用等系统[135],如图 4-7。
93图4-9 福建三钢集团钢铁产业集群共生网络示意图园区内的生态钢铁工业系统包括钢铁冶金、钢铁产品深加工、煤化工、建材、发电等相关产业,将三钢生产中的各种钢铁制品、矿渣、煤气、氧气、水和能量进行系统集成,实行区域的“热电联产、集中供气、余热回用”,组成一个结构与功能协调的生态钢铁工业系统。各企业共享交通运输、信息服务、通讯设备、电力输送等基础设施,在系统内达到资源、能源、投资和利润的最优化,形成钢铁物料链、气链、水链、能量链、社会服务链、信息链等循环系统,促进三钢从传统型工业向节能环保型生态工业转变,增强三钢与周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4.5 本章小结资源型城市的立市之本是资源,一般情况下摒弃传统资源产业而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背离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托成熟期的资源产业,拉伸产业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矿产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分析[J]. 张亮亮,王岩. 中国国情国力. 2008(01)
[2]产业集群的生态属性及其生态化模式发展的探讨[J]. 徐蓓.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
[3]基于核心企业的产业集群知识转移机制研究[J]. 王淑英. 开封大学学报. 2007(04)
[4]构建生态化产业集群的途径及设计思路[J]. 王海杰. 统计与决策. 2007(23)
[5]以循环产业集群实现和谐生态经济[J]. 蔡绍洪,冯静,李莉. 环境保护. 2007(22)
[6]对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深层次思考[J]. 王著,吴栋. 经济经纬. 2007(06)
[7]煤炭城市产业共生网络系统研究[J]. 姚平,梁静国,陈培友. 科技管理研究. 2007(09)
[8]资源型产业集群研究[J]. 邓宏兵,李俊杰. 生态经济. 2007(09)
[9]资源型产业集群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 赵海东.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10]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网络系统分析[J]. 谌飞龙,陈占葵.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07(01)
博士论文
[1]资源型工业区域的企业网络与产业生态学实践[D]. 李勇进.兰州大学 2006
[2]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D]. 惠宁.西北大学 2006
[3]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与案例研究[D]. 沈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5
硕士论文
[1]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张良明.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基于生态创新视角的集群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 马冰.暨南大学 2006
[3]资源型产业集群成长模式的研究[D]. 王坤.内蒙古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82617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江西星火工业园布局
现煤炭的洁净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优化煤炭产业组为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足够的动力,使煤炭产业自觉地建立发展循环经的技术支撑体系,大力发展“煤炭开发-原煤洗选-矸石发电-电力消化-灰渣利用”为征的产业集群循共生网络模式,从而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矿区产业共生系统在其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会使矿区各种链状结进一步相互联系,从而又形成新内容的链状结构,最终使整个链状结构按因果关耦合成错综复杂的矿区产业网状结构,形成煤炭城市产业共生网络系统。煤炭矿可在原有的链状产业链耦合结构的基础上,延伸出煤矸石、煤泥—热电厂—热电灰渣、矸石—建材厂—建材产品;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地资源;矿井排水—水理站—供水等多条横向耦合的产业链,形成了产业共生网络系统。以黑龙江鸡西区煤炭生产为例,其产业共生体系统主要包括煤炭及下游产品的开发利用,煤炭品深加工和煤及煤矸石发电、粉煤灰等深加工利用等系统[135],如图 4-7。
93图4-9 福建三钢集团钢铁产业集群共生网络示意图园区内的生态钢铁工业系统包括钢铁冶金、钢铁产品深加工、煤化工、建材、发电等相关产业,将三钢生产中的各种钢铁制品、矿渣、煤气、氧气、水和能量进行系统集成,实行区域的“热电联产、集中供气、余热回用”,组成一个结构与功能协调的生态钢铁工业系统。各企业共享交通运输、信息服务、通讯设备、电力输送等基础设施,在系统内达到资源、能源、投资和利润的最优化,形成钢铁物料链、气链、水链、能量链、社会服务链、信息链等循环系统,促进三钢从传统型工业向节能环保型生态工业转变,增强三钢与周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4.5 本章小结资源型城市的立市之本是资源,一般情况下摒弃传统资源产业而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背离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托成熟期的资源产业,拉伸产业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矿产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分析[J]. 张亮亮,王岩. 中国国情国力. 2008(01)
[2]产业集群的生态属性及其生态化模式发展的探讨[J]. 徐蓓.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
[3]基于核心企业的产业集群知识转移机制研究[J]. 王淑英. 开封大学学报. 2007(04)
[4]构建生态化产业集群的途径及设计思路[J]. 王海杰. 统计与决策. 2007(23)
[5]以循环产业集群实现和谐生态经济[J]. 蔡绍洪,冯静,李莉. 环境保护. 2007(22)
[6]对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深层次思考[J]. 王著,吴栋. 经济经纬. 2007(06)
[7]煤炭城市产业共生网络系统研究[J]. 姚平,梁静国,陈培友. 科技管理研究. 2007(09)
[8]资源型产业集群研究[J]. 邓宏兵,李俊杰. 生态经济. 2007(09)
[9]资源型产业集群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 赵海东.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10]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网络系统分析[J]. 谌飞龙,陈占葵.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07(01)
博士论文
[1]资源型工业区域的企业网络与产业生态学实践[D]. 李勇进.兰州大学 2006
[2]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D]. 惠宁.西北大学 2006
[3]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与案例研究[D]. 沈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5
硕士论文
[1]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张良明.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基于生态创新视角的集群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 马冰.暨南大学 2006
[3]资源型产业集群成长模式的研究[D]. 王坤.内蒙古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82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482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