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0 09:44
当前,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性的社会经济变革正在中国大地蓬勃进行,这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人口和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聚集,使城市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使城市成为一个内部结构日益复杂,联结日益紧密的大系统,只有树立共生共荣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越来越多进入城市的人口享受到现代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保证城市化在新的世纪里以更大的规模向更高的质量迈进。如何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建立共生关系,特别是如何衡量共生关系在城市可持续过程中的状态和水平,创造共生关系建立所需要的制度环境,创新城市管理,是 21 世纪我国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的研究对在国家和各级城市管理者、决策者以及广大市民中树立共生理念,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功能,从而推进我国城市集约化发展,缩小城市之间和城乡差距,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提高城市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通过对研究背景和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的分析,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重要意义,提出从共生角度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本文首先从分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入...
【文章来源】: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 要
Abstract
1 绪 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城市迅速发展引发的问题日益突出
1.1.2 城市可持续发展观念正深入人心,和谐共生的呼声日渐强烈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现有研究的不足
1.4 本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及内容结构
1.4.1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
1.4.2 论文内容结构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本论文研究方法
1.5.2 本文创新之处
2 共生理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内涵
2.1 共生理论概述
2.1.1 共生系统的基本概念
2.1.2 共生系统的基本特征
2.1.3 共生理论研究方法
2.2 城市及其可持续发展
2.2.1 城市及其特点
2.2.2 城市可持续发展定义与内涵
2.2.3 城市可持续发展共生机制的博弈分析
2.3 共生理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
3.1 城市共生系统的建立
3.1.1 城市系统共生的三要素
3.1.2 城市系统共生条件分析
3.2 城市共生系统的特征
3.3 城市共生系统的结构
3.3.1 城市共生系统的结构
3.3.2 城市共生系统网络关系
3.4 城市共生系统的功能
3.4.1 城市共生系统的物质流
3.4.2 城市共生系统的能量流
3.4.3 城市共生系统的信息流
3.4.4 城市共生系统的人流
3.4.5 城市共生系统的价值流
3.5 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过程
3.6 基于城市内共生性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概念模型
3.7 基于城市间共生性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概念模型
3.8 本章小结
4 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1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意义及其特点
4.1.1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的意义
4.1.2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特点
4.2 国内外部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研究态势
4.2.1 综合性指标
4.2.2 系统性指标
4.3 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4.3.1 系统性原则
4.3.2 功能性原则
4.3.3 可操作性原则
4.3.4 独立性原则
4.4 建立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理
4.4.1 几个相关概念
4.4.2 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特征面
4.5 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4.5.1 特征面选择
4.5.2 独立指标集
4.5.3 协调指标集
4.6 本章小结
5 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
5.1 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内容
5.2 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
5.2.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2.2 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评价
5.2.3 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
5.3 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5.3.1 DEA 的模型概述
5.3.2 DEA 方法应用于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思路
5.4 本章小结
6 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及建议
6.1 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共生分析
6.1.1 城市共生系统能量的生成过程存在问题
6.1.2 城市共生系统共生模式不稳定
6.1.3 城市共生系统共生单元有待进一步完善
6.2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6.2.1 政府推动完善城市共生系统的共生界面
6.2.2 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促进共生能量的顺利产生
6.2.3 提高城市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的质参量
6.3 本章小结
7 实证研究
7.1 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7.2 哈尔滨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评价
7.2.1 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计算结果
7.2.2 哈尔滨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计算结果
7.3 哈尔滨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
7.3.1 哈尔滨城市共生系统协调发展的空间评价
7.3.2 哈尔滨城市共生系统协调发展的弹性评价
7.4 哈尔滨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7.5 本章小结
结 论
参考文献
附 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 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初探[J]. 薛建宇.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3(02)
[2]“发展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 翁翼飞,张麟.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3]技术创新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J]. 何小英,彭福扬,杨慧春.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4]城市化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 蒋敏元,陈继红.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3(02)
[5]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 张力威. 环境保护. 2003(01)
[6]论可持续发展与人的素质[J]. 颜素珍. 江西社会科学. 2002(12)
[7]生态工业园: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J]. 王兆华,王国红,武春友. 科技导报. 2002(12)
[8]中国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 黄敬宝,莫晓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11)
[9]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分析[J]. 刘平宇. 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2(02)
[10]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J]. 段小梅. 城市问题. 2002(02)
本文编号:3507065
【文章来源】: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 要
Abstract
1 绪 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城市迅速发展引发的问题日益突出
1.1.2 城市可持续发展观念正深入人心,和谐共生的呼声日渐强烈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现有研究的不足
1.4 本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及内容结构
1.4.1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
1.4.2 论文内容结构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本论文研究方法
1.5.2 本文创新之处
2 共生理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内涵
2.1 共生理论概述
2.1.1 共生系统的基本概念
2.1.2 共生系统的基本特征
2.1.3 共生理论研究方法
2.2 城市及其可持续发展
2.2.1 城市及其特点
2.2.2 城市可持续发展定义与内涵
2.2.3 城市可持续发展共生机制的博弈分析
2.3 共生理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
3.1 城市共生系统的建立
3.1.1 城市系统共生的三要素
3.1.2 城市系统共生条件分析
3.2 城市共生系统的特征
3.3 城市共生系统的结构
3.3.1 城市共生系统的结构
3.3.2 城市共生系统网络关系
3.4 城市共生系统的功能
3.4.1 城市共生系统的物质流
3.4.2 城市共生系统的能量流
3.4.3 城市共生系统的信息流
3.4.4 城市共生系统的人流
3.4.5 城市共生系统的价值流
3.5 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过程
3.6 基于城市内共生性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概念模型
3.7 基于城市间共生性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概念模型
3.8 本章小结
4 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1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意义及其特点
4.1.1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的意义
4.1.2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特点
4.2 国内外部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研究态势
4.2.1 综合性指标
4.2.2 系统性指标
4.3 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4.3.1 系统性原则
4.3.2 功能性原则
4.3.3 可操作性原则
4.3.4 独立性原则
4.4 建立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理
4.4.1 几个相关概念
4.4.2 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特征面
4.5 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4.5.1 特征面选择
4.5.2 独立指标集
4.5.3 协调指标集
4.6 本章小结
5 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
5.1 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内容
5.2 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
5.2.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2.2 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评价
5.2.3 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
5.3 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5.3.1 DEA 的模型概述
5.3.2 DEA 方法应用于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思路
5.4 本章小结
6 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及建议
6.1 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共生分析
6.1.1 城市共生系统能量的生成过程存在问题
6.1.2 城市共生系统共生模式不稳定
6.1.3 城市共生系统共生单元有待进一步完善
6.2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6.2.1 政府推动完善城市共生系统的共生界面
6.2.2 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促进共生能量的顺利产生
6.2.3 提高城市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的质参量
6.3 本章小结
7 实证研究
7.1 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7.2 哈尔滨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评价
7.2.1 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计算结果
7.2.2 哈尔滨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计算结果
7.3 哈尔滨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
7.3.1 哈尔滨城市共生系统协调发展的空间评价
7.3.2 哈尔滨城市共生系统协调发展的弹性评价
7.4 哈尔滨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7.5 本章小结
结 论
参考文献
附 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 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初探[J]. 薛建宇.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3(02)
[2]“发展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 翁翼飞,张麟.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3]技术创新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J]. 何小英,彭福扬,杨慧春.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4]城市化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 蒋敏元,陈继红.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3(02)
[5]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 张力威. 环境保护. 2003(01)
[6]论可持续发展与人的素质[J]. 颜素珍. 江西社会科学. 2002(12)
[7]生态工业园: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J]. 王兆华,王国红,武春友. 科技导报. 2002(12)
[8]中国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 黄敬宝,莫晓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11)
[9]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分析[J]. 刘平宇. 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2(02)
[10]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J]. 段小梅. 城市问题. 2002(02)
本文编号:3507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507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