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集聚、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 ——来自中国地级数据的证据
发布时间:2021-12-02 12:52
收入差距问题一直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同样也是各国政策制定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经济改革使中国经济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增长业绩,但这一快速的整体经济增长并没有实现地区间均衡的经济发展。中国空间二元性的发展格局依然存在,并且还表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地区差距的持续扩大必然会对我国整体的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许多学者基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从要素禀赋、经济结构、政策因素和技术水平差距等方面对我国地区差距的产生机制给予了解释。但是,由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微观基础建立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之上,这一先天缺陷使得许多研究并没有找到经济活动集聚和地区收入差距的真正影响机制。这就促使我们尝试寻找一种新的分析框架,来思考中国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简单观察,我们很容易的看到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中国的地区差距和经济增长的差异表现出很强的空间(地理)特征。那么如下问题就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地理因素(主要是新经济地理因素)究竟在地区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观察...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八大地区总量GDP占全国份额的变化趋势图
全 全国 国 362.2777416.8444665.0111905.49991724.99992741.02224807.92229.2333000资料来源:根据相应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基年为1978年。图3.2和图3.3分别是2004年中国各省级区域和地级行政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总量国内生产总值的空间分布图。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空间分布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在省级水平上,还是地级区域的水平上,中国的高收入地带都显示出从辽宁沿海,途经京津塘地区、山东半岛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沿海,至珠江三角洲地区这样一个狭长的沿海地带。这些地区不但有着较高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而且这些高收入地区在空间上彼此相互临近。这一特征在中国的三大经济中心地带表现的最为明显: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是中国收入最高的三大经济地带。而总量GDP的空间分布图则显示出与人均GDP的分布相比更加明显
全 全国 国 362.2777416.8444665.0111905.49991724.99992741.02224807.92229.2333000资料来源:根据相应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基年为1978年。图3.2和图3.3分别是2004年中国各省级区域和地级行政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总量国内生产总值的空间分布图。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空间分布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在省级水平上,还是地级区域的水平上,中国的高收入地带都显示出从辽宁沿海,途经京津塘地区、山东半岛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沿海,至珠江三角洲地区这样一个狭长的沿海地带。这些地区不但有着较高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而且这些高收入地区在空间上彼此相互临近。这一特征在中国的三大经济中心地带表现的最为明显: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是中国收入最高的三大经济地带。而总量GDP的空间分布图则显示出与人均GDP的分布相比更加明显的中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外部性与产业增长——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 薄文广. 中国工业经济. 2007(01)
[2]分工、专业化与集聚[J]. 梁琦. 管理科学学报. 2006(06)
[3]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J]. 范剑勇. 经济研究. 2006(11)
[4]社会资本、工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 陈刚,尹希果,潘杨. 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6(05)
[5]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 金煜,陈钊,陆铭. 经济研究. 2006(04)
[6]对外贸易、地方保护和中国的产业布局[J]. 黄玖立,李坤望. 经济学(季刊). 2006(02)
[7]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J]. 路江涌,陶志刚. 经济研究. 2006(03)
[8]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J]. 陆铭,陈钊,万广华. 经济研究. 2005(12)
[9]我国的工业集聚及其效应分析——基于各省工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 张妍云.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04)
[10]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 罗勇,曹丽莉. 经济研究. 2005(08)
本文编号:3528481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八大地区总量GDP占全国份额的变化趋势图
全 全国 国 362.2777416.8444665.0111905.49991724.99992741.02224807.92229.2333000资料来源:根据相应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基年为1978年。图3.2和图3.3分别是2004年中国各省级区域和地级行政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总量国内生产总值的空间分布图。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空间分布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在省级水平上,还是地级区域的水平上,中国的高收入地带都显示出从辽宁沿海,途经京津塘地区、山东半岛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沿海,至珠江三角洲地区这样一个狭长的沿海地带。这些地区不但有着较高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而且这些高收入地区在空间上彼此相互临近。这一特征在中国的三大经济中心地带表现的最为明显: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是中国收入最高的三大经济地带。而总量GDP的空间分布图则显示出与人均GDP的分布相比更加明显
全 全国 国 362.2777416.8444665.0111905.49991724.99992741.02224807.92229.2333000资料来源:根据相应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基年为1978年。图3.2和图3.3分别是2004年中国各省级区域和地级行政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总量国内生产总值的空间分布图。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空间分布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在省级水平上,还是地级区域的水平上,中国的高收入地带都显示出从辽宁沿海,途经京津塘地区、山东半岛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沿海,至珠江三角洲地区这样一个狭长的沿海地带。这些地区不但有着较高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而且这些高收入地区在空间上彼此相互临近。这一特征在中国的三大经济中心地带表现的最为明显: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是中国收入最高的三大经济地带。而总量GDP的空间分布图则显示出与人均GDP的分布相比更加明显的中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外部性与产业增长——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 薄文广. 中国工业经济. 2007(01)
[2]分工、专业化与集聚[J]. 梁琦. 管理科学学报. 2006(06)
[3]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J]. 范剑勇. 经济研究. 2006(11)
[4]社会资本、工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 陈刚,尹希果,潘杨. 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6(05)
[5]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 金煜,陈钊,陆铭. 经济研究. 2006(04)
[6]对外贸易、地方保护和中国的产业布局[J]. 黄玖立,李坤望. 经济学(季刊). 2006(02)
[7]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J]. 路江涌,陶志刚. 经济研究. 2006(03)
[8]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J]. 陆铭,陈钊,万广华. 经济研究. 2005(12)
[9]我国的工业集聚及其效应分析——基于各省工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 张妍云.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04)
[10]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 罗勇,曹丽莉. 经济研究. 2005(08)
本文编号:3528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528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