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福利效应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2 13:04
本文以我国30个省市(西藏除外)2006年至2015年的包含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数据为基础,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城镇化过程中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进行深入剖析,结合分析的结果提出了我国城镇化均衡发展的思路和建议。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与城镇化及福利有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论文在对城镇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城镇化的内涵进行阐释;并进一步对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性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行剖析,归纳了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接着,论文对福利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主要包括福利经济学的演进、代表性的社会福利函数以及福利评价的标准;论文对福利的内涵进行梳理和界定,并对本文研究的“福利”进行具体的定义,说明了城镇化的目标和“福祉增进”和“幸福感提升”的要求是一致,阐明了本文研究的合理性。(二)论文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城镇化的福利效应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论文将福利效应划分为经济福利、社会福利和生态福利三种。论文首先对城镇化的经济福利效应进行分析,将经济福利进一步分为宏观主体经济福利和微观主体经济福利,主要从城镇化带来的人...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帕累托标准图2.1表示两个社会个体A和B的效用空间,空间中的每一个点表示一种不
大量的研究表明,城镇化能够带来集聚经济效应。这种集聚进相互促进。城镇化的集聚效应表现在,一是人口的集聚,量供给,各种人才向城市集聚,从而企业能够方便的找到需的集聚,这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劳动力就可以比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同时大量的相关企业向同一区域集聚,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获得信息的便利性,会向这一区域集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经济地论也都从不同的角度支持这一观点。1动力学以控制论为理论基础,把研究对象分为若干子系统,在着信息反馈机制和因果关系,并利用计算机技术仿真模拟模战略与决策提供依据。1970 年,福瑞斯特(J.W.Forrester力学方法来研究地球上人口增长、非再生资源消耗、工业化与治理、食物供应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各种可能出现的人类界著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2。
图 3.2 城镇化带来的集聚效应与宏观经济福利图 3.2 是对城镇化带来的集聚效应与宏观经济福利之间关系的简化的系模型。我们从农业人口迁移进入城市入手,对图 3.2 进行简要分析。农移进入城市以后,形成几个方面的影响:①产生集聚经济效应,集聚经增加了城镇的就业机会,非农业人口增加,同时又为企业提供了劳动力业进一步向城镇集聚;另一方面促进了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从而有利长。②第一产业的生产率提高,这是因为农村居住的人口大量减少,从村人多地少、小规模经营的状况得到改变,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这增加第一产业产值,从而促进经济增长。③城镇的消费市场扩大,消费,吸引企业的进一步集聚,同时也使得第三产业的产值增加,促进经济增.3 城镇化带来的要素转移与微观主体经济福利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指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本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探析[J]. 李静,马丽娟. 求是学刊. 2017(05)
[2]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协调逻辑:一个复合型分析框架[J]. 张立荣,张金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2)
[3]东部沿海人口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J]. 袁丹,欧向军,唐兆琪. 经济地理. 2017(03)
[4]城市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以中国低碳试点城市为例[J]. 宋祺佼,吕斌.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5]新型城镇化对社会福祉提升的影响分析[J]. 李静,白江. 求是学刊. 2016(05)
[6]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协调研究[J]. 丁浩,余志林,王家明. 统计与决策. 2016(11)
[7]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证分析——基于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数据[J]. 左巧梅. 当代经济. 2016(11)
[8]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度研究——基于全国各省份的数据[J]. 熊曦,张闻,尹少华,蔡珍贵. 生态经济. 2016(03)
[9]中国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耦合协调度测度[J]. 杜宇玮,刘东皇. 城市问题. 2015(12)
[10]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J]. 苏红键,朱保念,李善国. 城市问题. 2015(12)
博士论文
[1]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 程姝.东北农业大学 2013
[2]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 何磊.西北大学 2011
[3]区域社会福利协调发展研究[D]. 包海花.中央民族大学 2010
[4]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研究[D]. 骆永民.山东大学 2009
[5]城市化道路国际比较研究[D]. 何志扬.武汉大学 2009
[6]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研究[D]. 姜妮伶.吉林大学 2006
[7]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研究[D]. 徐维祥.浙江大学 2005
[8]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研究[D]. 曾宪明.武汉大学 2005
[9]我国城市化发展研究[D]. 毕琳.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
[10]中国经济福利的动态及社会福利的可持续改善研究[D]. 陈珂.武汉理工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推进因素及测算[D]. 朱辉.重庆大学 2013
[2]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研究[D]. 方归.上海师范大学 2013
[3]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收入差距和社会福利研究[D]. 李兴宇.天津大学 2008
[4]城市化发展水平测度研究[D]. 杨光.西南交通大学 2006
[5]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福利问题[D]. 王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
[6]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分析[D]. 龙大海.东北财经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28497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帕累托标准图2.1表示两个社会个体A和B的效用空间,空间中的每一个点表示一种不
大量的研究表明,城镇化能够带来集聚经济效应。这种集聚进相互促进。城镇化的集聚效应表现在,一是人口的集聚,量供给,各种人才向城市集聚,从而企业能够方便的找到需的集聚,这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劳动力就可以比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同时大量的相关企业向同一区域集聚,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获得信息的便利性,会向这一区域集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经济地论也都从不同的角度支持这一观点。1动力学以控制论为理论基础,把研究对象分为若干子系统,在着信息反馈机制和因果关系,并利用计算机技术仿真模拟模战略与决策提供依据。1970 年,福瑞斯特(J.W.Forrester力学方法来研究地球上人口增长、非再生资源消耗、工业化与治理、食物供应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各种可能出现的人类界著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2。
图 3.2 城镇化带来的集聚效应与宏观经济福利图 3.2 是对城镇化带来的集聚效应与宏观经济福利之间关系的简化的系模型。我们从农业人口迁移进入城市入手,对图 3.2 进行简要分析。农移进入城市以后,形成几个方面的影响:①产生集聚经济效应,集聚经增加了城镇的就业机会,非农业人口增加,同时又为企业提供了劳动力业进一步向城镇集聚;另一方面促进了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从而有利长。②第一产业的生产率提高,这是因为农村居住的人口大量减少,从村人多地少、小规模经营的状况得到改变,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这增加第一产业产值,从而促进经济增长。③城镇的消费市场扩大,消费,吸引企业的进一步集聚,同时也使得第三产业的产值增加,促进经济增.3 城镇化带来的要素转移与微观主体经济福利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指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本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探析[J]. 李静,马丽娟. 求是学刊. 2017(05)
[2]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协调逻辑:一个复合型分析框架[J]. 张立荣,张金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2)
[3]东部沿海人口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J]. 袁丹,欧向军,唐兆琪. 经济地理. 2017(03)
[4]城市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以中国低碳试点城市为例[J]. 宋祺佼,吕斌.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5]新型城镇化对社会福祉提升的影响分析[J]. 李静,白江. 求是学刊. 2016(05)
[6]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协调研究[J]. 丁浩,余志林,王家明. 统计与决策. 2016(11)
[7]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证分析——基于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数据[J]. 左巧梅. 当代经济. 2016(11)
[8]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度研究——基于全国各省份的数据[J]. 熊曦,张闻,尹少华,蔡珍贵. 生态经济. 2016(03)
[9]中国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耦合协调度测度[J]. 杜宇玮,刘东皇. 城市问题. 2015(12)
[10]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J]. 苏红键,朱保念,李善国. 城市问题. 2015(12)
博士论文
[1]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 程姝.东北农业大学 2013
[2]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 何磊.西北大学 2011
[3]区域社会福利协调发展研究[D]. 包海花.中央民族大学 2010
[4]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研究[D]. 骆永民.山东大学 2009
[5]城市化道路国际比较研究[D]. 何志扬.武汉大学 2009
[6]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研究[D]. 姜妮伶.吉林大学 2006
[7]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研究[D]. 徐维祥.浙江大学 2005
[8]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研究[D]. 曾宪明.武汉大学 2005
[9]我国城市化发展研究[D]. 毕琳.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
[10]中国经济福利的动态及社会福利的可持续改善研究[D]. 陈珂.武汉理工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推进因素及测算[D]. 朱辉.重庆大学 2013
[2]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研究[D]. 方归.上海师范大学 2013
[3]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收入差距和社会福利研究[D]. 李兴宇.天津大学 2008
[4]城市化发展水平测度研究[D]. 杨光.西南交通大学 2006
[5]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福利问题[D]. 王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
[6]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分析[D]. 龙大海.东北财经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284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528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