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中国超稳定就业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6 20:19
  在当今中国,与就业稳定性相对较低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等相比,劳动者往往更喜欢就业稳定性相对较高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形成了人力资源“到体制内去”的单向流动现象。研究就业稳定性,对于劳动者个人决策行为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从劳动者就业稳定性的测量入手,研究了劳动者就业稳定性的差距,劳动者在就业稳定性和工资之间的权衡,超稳定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问题。主要观点如下:1.劳动者就业稳定性的测量。不同的就业类型其稳定性存在着差别。目前劳动者就业稳定性测量指标劳动合同期限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由于用人单位违规导致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过失性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裁员等原因,劳动者在某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年限往往小于劳动合同期限。其次,不少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甚至就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本文用劳动者就业稳定指数来测量劳动者就业稳定性。劳动者就业稳定指数是微观角度的就业稳定性,和劳动者在某单位的实际工作年限成正比,和劳动者的退休年龄与当前入职年龄之差成反比。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劳动者是根据自己拥有的信息“事先”估计在某单位的实际工作年限,这种估计和劳动者所...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就业稳定性与超稳定就业
        1.2.2 就业稳定性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1.2.3 超稳定就业与经济增长
    1.3 研究思路、创新点与不足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结构安排
        1.3.4 可能的创新点
        1.3.5 本文的不足
    本章小结
第2章 劳动者就业稳定性的测量与差距
    2.1 劳动者就业稳定性的测量
        2.1.1 劳动者就业稳定性
        2.1.2 劳动合同期限测量指标的不足
        2.1.3 劳动者就业稳定指数
    2.2 劳动者就业稳定性的差距
        2.2.2 劳动者就业稳定指数曲线
        2.2.3 中国各就业群体的劳动者就业稳定指数
        2.2.4 就业稳定性角度划分的四种就业类型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稳定就业的影响因素
    3.1 心理因素
        3.1.1 风险厌恶
        3.1.2 阿莱悖论与确定性效应
    3.2 文化因素
        3.2.1 官本位思想
        3.2.2 士农工商思想
    3.3 经济因素
        3.1.1 超稳定就业往往享有高额垄断资源回报
        3.1.2 世界金融危机恶化民营企业投资经营环境
    3.4 制度因素
        3.4.1 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公平
        3.4.2 社会资源配置失衡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稳定就业的经济学分析
    4.1 就业稳定性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4.1.1 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
        4.1.2 劳动者与雇主的决策
    4.2 超稳定就业与经济增长
        4.2.1 超稳定就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4.2.2 超稳定就业劳动者工资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2.3 超稳定就业与人力资源配置扭曲
        4.2.4 中国超稳定就业系数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稳定就业的历史考察
    5.1 英国文官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
        5.1.1 议会制度
        5.1.2 英国文官制度
        5.1.3 英国国有企业改革
    5.2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5.2.1 科举制度设立前的人才选拔机制
        5.2.2 科举制度对古代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
    5.3 近代西方世界的兴起和中国的衰落
        5.3.1 中国科举制度与英国文官制度的异同
        5.3.2 人才流动的加强和近代西方的兴起
        5.3.3 人才流动的僵化与近代中国的衰败
    本章小结
第6章 超稳定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6.1 超稳定就业问题的处理原则
    6.2 降低超稳定就业群体的就业稳定性
        6.2.1 政府雇员制
        6.2.2 事业单位改革
        6.2.3 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
    6.3 提高其他就业群体的就业稳定性
        6.3.1 加强社会保障
        6.3.2 加强劳动合同法执法力度
        6.3.3 推进人才工作社会化
    6.4 相对降低超稳定就业群体的实际收入
        6.4.1 超稳定就业群体的工资改革
        6.4.2 打击权力寻租
    6.5 促进其他就业群体的收入提高
        6.5.1 减少民营企业赋税
        6.5.2 消除行政性垄断
    6.6 改善有利于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社会环境
        6.6.1 改善创业环境
        6.6.2 尊重民营科技人才和企业家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基本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稳定性的宏观因素及政策启示[J]. 李丹,王娟.  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 2010(08)
[2]论劳动关系稳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钱叶芳.  法商研究. 2010(04)
[3]“公务员热”折射改革的滞后与不同步[J]. 蔡德林.  行政与法. 2010(04)
[4]不同期限类型劳动合同的工资决定机制及差异——基于中国家庭住户收入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J]. 孙睿君,李子奈.  财经研究. 2010(02)
[5]就业稳定问题研究[J]. 史耀波,党兴华,史耀疆.  经济学动态. 2010(01)
[6]中美公务员工资福利制度比较[J]. 赵龙,沈安琪.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9(04)
[7]我国地方政府试行雇员制的若干问题探讨[J]. 郗永勤,洪娜.  中国行政管理. 2009(05)
[8]彻底摆脱“铁饭碗”观念困扰的意义与路径[J]. 周秀英.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9]中国经济转型中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不同部门职工工资收入差距的分析[J]. Sylvie Démurger,Martin Fournier,李实,魏众.  管理世界. 2009(03)
[10]就业模式的分类及我国就业模式现状分析[J]. 吴丽娟,刘晓英.  生产力研究. 2008(23)

博士论文
[1]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工资差异[D]. 薛欣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
[2]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及其制度创新问题研究[D]. 吕红.东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38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538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8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