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城市功能分工与互补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6 03:14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城市功能分工与互补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位熵 灰色关联系数 城市功能分工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疏解北京庞大的人口规模,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京津冀人口、资源与环境均衡协调发展。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工能够有效调节人口分布,实现“人随业走”,“以业控人”也是大多数学者研究人口调控的着眼点。有鉴于此,了解京津冀城市功能分工现状与发展趋势显得极为必要,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及人口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京津冀城市功能分工现状、变化趋势及互补性,利用改进后的区位熵法对京津冀城市功能分工现状进行描述对比,并利用区位熵灰色关联系数法对京津冀城市功能互补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第一,京津冀各城市一味追求产业“大而全”,各类产业遍地开花,不能够凸显自身特色优势,也使得政府投资不能集中到优势产业上,导致投资资源的浪费和低效,无法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第二,京津冀各细分产业与京津冀总体相比,相似性程度高,这表明京津冀产业分工不明显,产业相似性程度高意味着无法形成各地特色产业,不利于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第三,京津冀三地优势产业突出,北京在信息技术、住宿餐饮、金融保险、基金信托、科技勘探等服务业方面具有很明显的比较优势,总体上与北京战略定位相符,但仍需巩固优势产业,着力淘汰与自身功能定位不符的落后产业。天津市在高端制造业方面优势明显,彰显出雄厚的制造装备实力,为打造制造业中心奠定良好基础。对于河北11个地级市,唐山和邯郸在采矿业方面拥有比较优势,而其他城市比较优势产业不明显,产业趋同现象明显。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并实现人口的合理布局,各地应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不应一味追求产业的“大而全”,同时,京津冀各地应有大局意识,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双赢。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位熵 灰色关联系数 城市功能分工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F299.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引言8-15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研究目的9
  • 1.3 研究意义9-10
  • 1.4 相关概念界定10-11
  • 1.4.1 京津冀协同发展10-11
  • 1.4.2 城市功能分工11
  • 1.5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13
  • 1.5.1 数据来源11
  • 1.5.2 研究方法11-13
  • 1.6 技术路线图13-14
  • 1.7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14-15
  • 1.7.1 本文创新点14
  • 1.7.2 本文的不足14-15
  • 2 文献综述15-19
  • 2.1 国外研究综述15-16
  • 2.2 国内研究综述16-18
  •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18-19
  • 3 京津冀城市功能分工现状与变化趋势19-24
  • 3.1 方法选择19-20
  • 3.2 京津冀2003年城市功能分工状况分析20-22
  • 3.3 京津冀2013年城市功能分工状况分22-23
  • 3.4 京津冀 2003-2013年城市功能分工动态变化分析23-24
  • 4 京津冀城市功能分工互补性研究24-36
  • 4.1 区位熵灰色关联系数法24-28
  • 4.2 京津冀2003年城市功能分工互补性状况分析28-30
  • 4.3 京津冀2013年城市功能分工互补性状况分析30-32
  • 4.4 京津冀 2003-2013年城市功能分工互补性变化特点32-33
  • 4.5 京津冀各城市各行业灰色关联度变化趋势33-36
  • 4.5.1 京津冀2003年各城市各产业灰色关联度33-34
  • 4.5.2 京津冀2013年各城市各产业灰色关联度34-35
  • 4.5.3 京津冀 2003-2013年各城市各产业灰色关联度变化趋势35-36
  • 5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36-42
  • 5.1 主要结论36-38
  • 5.1.1 京津冀各城市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同构性36
  • 5.1.2 京津冀各细分产业同构性明显,不同产业存在差异36-37
  • 5.1.3 京津冀各城市功能分工有差异,优势不明显37-38
  • 5.2 政策建议38-41
  • 5.2.1 各市应突出自身优势,避免产业“大而全”38
  • 5.2.2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38-39
  • 5.2.3 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实现产业一体化发展39
  • 5.2.4“以业控人”,促进京津冀人口合理分布39-40
  • 5.2.5 树立全局观念,,积极做好京津冀产业对接40-41
  • 5.3 小结41-42
  • 参考文献42-45
  • 后记(致谢)45-46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46-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翠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组建大型城市群[J];城乡建设;2002年10期

2 吴永保;;产业集聚是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核心要件[J];学习与实践;2002年04期

3 本文课题组;;打造武汉城市群 从城市路网谈武汉及周边城市群[J];学习与实践;2002年05期

4 叶金生;;关注武汉城市群问题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2年05期

5 马志强;论我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及特色[J];经济经纬;2003年06期

6 杨飞华;论城市的发展与经营城市[J];江西建材;2004年02期

7 ;110个城市严重“脱水”抗旱主战场已从农村转向城市[J];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34期

8 葛志玉;;中国城市:如何找回个性与灵魂?[J];科学咨询;2004年11期

9 张昆仑;以“大金融”运作打造中原城市群[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06期

10 方元;打造城市群——安徽奋力崛起的选择[J];安徽科技;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清平;;建设沿海城市群是广西重要的增长极[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2002—2004)[C];2002年

2 郭省;;精心构筑以石家庄为龙头的冀南城市群 为建设沿海强省发力领跑[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3 饶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周琳;魏溯华;姜迎;;城市群推动辽宁城乡经济中的发展[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贺素莲;;紧凑理念下的长株潭城市群交通网络布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叶奇;陈文海;;大长株潭、“3+5”城市群的一体化规划与发展共赢[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7 陈群元;尹长林;;我国城市群不协调发展现象的探析[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8 高惠瑛;冯启民;贾婧;;城市群交通安全应急系统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发曾;刘静玉;;我国城市群整合发展的基础与实践[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程成;;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实习生 刘洋;第6城市群观念深入人心 进一步发展凭藉金融合作[N];国际金融报;2004年

2 李們;金融创新:第6城市群二次腾飞的引擎[N];国际金融报;2004年

3 汪阳红;由“支配”“控制”到“协调”[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4 李慧芳邋袁才华;长株潭城市群的3+5概念[N];国际商报;2007年

5 林世雄;海西城市群具有很强的先天竞争力[N];福建日报;2008年

6 ;中国30个城市群:两极分化仍将继续[N];湖北日报;2008年

7 周华平;长株潭城市群将体现湖南个性[N];湖南经济报;2008年

8 记者 林妍;巨型城市群加速中部崛起[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记者 岳冠文;长株潭跻身15个达标城市群[N];长沙晚报;2012年

10 周海波 张明海 钟晓晴 杨国庆 孔芒 张_g希;看川南城市群转方式[N];四川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方舟;城市网络的空间有向测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石郑;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城市功能分工与互补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3 李刚;长株潭城市群社区休闲体育设施现状及需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春雷;城市群视阈下“联合政府”内的合作方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白晨曦;智慧城市的本质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6 吴朋珊;当城市遇见微电影—城市微电影发展现状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7 钟绵生;山东省东部城市群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乐;长株潭城市群用地扩展与用地经济效益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9 高红丽;成渝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陈冠华;北京城市生活垃圾状况预测及效益评价[D];北方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245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5245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9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