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效应零膨胀索赔次数回归模型
本文关键词:随机效应零膨胀索赔次数回归模型
【摘要】:索赔频率预测是非寿险费率厘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常使用的索赔频率预测模型是泊松回归和负二项回归,以及与它们相对应的零膨胀回归模型。但是,当索赔次数观察值既具有零膨胀特征,又存在组内相依结构时,上述模型都不能很好地拟合实际数据。为此,本文在泊松分布、负二项分布、广义泊松分布、P型负二项分布等条件下分别建立了随机效应零膨胀损失次数回归模型。为了改进模型的预测效果,对于连续型的解释变量,还引入了二次平滑项,并建立了结构性零比例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基于一组实际索赔次数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显著改进现有模型的拟合效果。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考虑风险相依的非寿险精算模型研究”(71171193)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随机效应模型及其在非寿险风险管理中的应用”(12JJD790025)
【分类号】:F840
【正文快照】: 一、引言在非寿险费率厘定中,通常需要分别建立索赔频率和索赔强度的预测模型,其中索赔频率预测模型是以保单的索赔次数为因变量建立的回归建模。索赔次数可以用泊松分布、负二项分布、P型负二项分布、广义泊松分布或泊松-逆高斯分布进行描述。当索赔次数数据存在过离散特征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昕;袁卫;孟生旺;;负二项回归模型的推广及其在分类费率厘定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佳美;肖书楷;;我国现行机动车商业保险奖惩系统评价[J];保险研究;2010年01期
2 祝向军;道德风险与保险商品价格形成的博弈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3期
3 吴黎军;田存福;;最优自负额的汽车保险模型[J];工程数学学报;2003年08期
4 王奕渲,秦焱;一个考虑了索赔事故责任比例的最优奖惩系统[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5 徐昕;郭念国;;双泊松回归模型在汽车保险索赔次数中的应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6 李俊海;;奖惩系统有限时间公平性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7 伍宪彬;奖惩系统的数学建模与稳态分析[J];经济数学;2005年01期
8 伍宪彬;苏杭;成世学;;奖惩系统在随机优序下的极小与极大平稳分布[J];经济数学;2005年04期
9 孙景云;黄彦彦;李碧琪;刘玉胜;;带有免赔额调整的车险奖惩系统及其最优自留额[J];经济数学;2012年01期
10 朱建清;刘洪梅;;NCD系统下的损失分布参数估计[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贾若;李响;;道路交通事故中的侵权责任与责任保险[A];改革开放三十年:保险、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挑战——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8[C];2008年
2 吴建祥;;用负二项逆Gaussian分布来拟合索赔次数[A];第八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方炬;机动车辆保险精算与风险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孟生旺;保险定价:经验估费系统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
3 朱少杰;基于行为博弈的机动车辆保险奖惩系统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曾娟;机动车辆保险分类费率厘定原理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陈宁;包含弹性免赔额的非寿险精算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6 孙维伟;中国车险市场化改革的量化分析与精算技术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清伟;双因素组合费率厘定和保费预测在车险理赔中的应用[D];辽宁科技大学;2010年
2 秦琴;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3 邸娜;汽车保险奖惩系统及其在中国的应用[D];天津财经学院;2004年
4 陈桥;基于信度理论的风险价值模型[D];暨南大学;2006年
5 王薇;对我国机动车强制保险制度的思考[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6 于学毅;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屈昊;基于MCMC的非寿险精算可信性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马艳丽;局部均衡法在中国汽车保险定价中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08年
9 李丽;汽车第三者责任保险无赔款优待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南昌大学;2008年
10 姜素怡;汽车制造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进峰;李海奇;;空间面板误差模型中随机效应的C(α)检验[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年08期
2 韩俊林,陈励;随机效应Logistic模型的参数估计[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01期
3 张进峰;;空间面板误差模型随机效应的稳健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10期
4 朱万闯;林俊岐;;基于格点搜索的随机效应的GLS估计[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年05期
5 陈强;李晶;;中国离诺贝尔科技奖还有多远:来自跨国面板数据的启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钱伟民;王娟;;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中随机效应密度的非参数估计[A];2003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2 张月;刘红云;;多水平中介模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赖欣;对随机效应混合治愈模型的一些推广[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符利勇;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及其在林业上应用[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许双林;频率风险模型的参数估计及预测[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严国义;含有随机效应增长曲线模型回归系数阵与协方差阵的估计[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朱生春;含右删失数据模型的随机效应存在性问题[D];扬州大学;2009年
4 段君;面板数据混合效应模型的谱分解估计[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布;非参数混合效应模型的正交化估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00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1300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