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强震风险的地区差异性有多大——基于极值模型的巨灾债券定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 巨灾债券 触发机制 地震震级 极值分布 出处:《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一个地震灾害频发、损失严重的国家,中国应该尽快建立一套多层次的地震巨灾风险融资机制。以巨灾参数作为触发机制的巨灾风险债券很好地规避了道德风险,且损失认定迅速,因而成为保险机构理想的巨灾融资途径。本文根据中国地震目录1970—2009年的地震震级数据,运用极值分布模型分析了中国各主要地震多发省份的年最大震级分布差异性。通过随机模拟方法给出了一个假定的随机利率模型下,各个地震多发地区的地震巨灾债券价格。价格上的差异直观地反映出中国各地区的潜在强震风险差异性很大,地震巨灾损失的融资机制应该在京津冀、四川及云南等一些重灾多发地区首先建立。
[Abstract]:As a country with frequent earthquake disasters and serious losses. China should establish a set of multi-level earthquake catastrophe risk financing mechanism as soon as possible. Catastrophe risk bond with catastrophe parameters as trigger mechanism can avoid moral hazard very well and the loss is recognized quickly. Therefore, it is an ideal way for insurance institutions to finance catastrophic disasters. Based on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data of China earthquake catalogue 1970-2009. The difference of annual maximum magnitude distribution in major earthquake-prone provinces in China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extreme value distribution model, and a hypothetical stochastic interest rate model is given by means of stochastic simulation. The price difference of earthquake catastrophe bond in various earthquake-prone areas intuitively reflects the great difference of potential strong earthquake risk in various regions of China, and the financing mechanism of earthquake catastrophe loss should be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Sichuan and Yunnan and other areas prone to serious disasters first established.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巨灾风险管理制度创新研究”(09JZD0028)的资助
【分类号】:F842.6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中国东邻环太平洋地震带,西接亚欧地震带,境内还有若干地壳断层,地质构造极为复杂,这使得地震灾害频发,损失严重。随着地质活动近十年再次进入活跃期,大地震时有发生。无论汶川地震还是玉树地震,都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在中国,地震灾害的损失补偿和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勇权;论保险证券化在我国的引入与发展[J];保险研究;2003年05期
2 韩天雄,陈建华;巨灾风险证券化产品的定价问题[J];保险研究;2003年12期
3 李永;;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巨灾风险防范——我国地震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实证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05年04期
4 施建祥;邬云玲;;我国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研究——台风灾害债券的设计[J];金融研究;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晓龙;;论相互制保险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汤金树;;枣庄地区年—日最大降水量极值的统计推断[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4期
3 杨凯;齐中英;黄凤;;我国发展巨灾保险所面临的供需不足分析及建议[J];商业研究;2006年06期
4 谢世清;;论巨灾互换及其发展[J];财经论丛;2010年02期
5 王丽娜;庞亮;高绪亮;;营运资本政策及其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年04期
6 彭琼;王元英;;保险风险证券化发展研究[J];财会月刊;2006年30期
7 许卉冰;;我国发行巨灾债券之可行性探讨[J];财会月刊;2011年17期
8 谢世清;;论巨灾期货及其市场演进[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年04期
9 刘鹃;李永;;中国地震损失分布与巨灾债券定价研究[J];财贸研究;2009年06期
10 张利平;杜鸿;夏军;徐霞;;气候变化下极端水文事件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莉萍;代伟;齐莹;;防洪设计水位推算新模型[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陈剖建;刘鹃;;中国台风的损失分布与巨灾债券定价研究[A];中国保险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入选论文集(理论卷1)[C];2010年
3 刘强;滕渊;;构建与完善我国巨灾保险体系研究[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陶山山;董胜;吕红民;;海洋工程设计波高的区间估计方法初探[A];2012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波涛;台风/飓风影响海区固定式平台设计标准及服役期安全度风险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于群;电力系统大停电的自组织临界特性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0年
3 潘玲;项目级桥梁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其相关的若干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郑仲民;金融资产价格跳跃行为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王鲁非;金融市场风险的尾部估计和极值度量[D];吉林大学;2011年
6 曾忠东;保险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RM)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张泽平;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8 陶正如;基于工程地震风险评估的巨灾债券定价模型[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年
9 刘俊山;基于风险测度理论的证券投资组合优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周卫东;指数巨灾债券下的最优再保险合同[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红元;FPSO外输系统风险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代伟;海洋环境条件设计参数推算模型不确定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齐莹;极值波高极值水位联合设计参数的推算[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冯有良;基于风向的建筑工程设防风速预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许鹏婧;导管架平台设计中的海洋水文气象参数的统计计算[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孙平利;POT模型在风暴潮债券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汪朋;极值统计方法在风险价值计算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孙莹;基于极值理论的风险价值研究及其实证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杨芸;中国巨灾保险制度构建的探析[D];安徽大学;2010年
10 曹丹;基于极值理论的动态极端风险度量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韩天雄,陈建华;巨灾风险证券化产品的定价问题[J];保险研究;2003年12期
2 王新军;财产险个体损失分布建模的系统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王新军;财产保险中损失分布建模的方法性研究[J];统计研究;2002年11期
4 姚壬元;巨灾风险证券化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君承玲,李有运;巨灾风险与中国保险公司的选择[J];华南金融研究;2003年01期
2 谢文彪;;巨灾债券作用下风险分散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11期
3 寇日明;;通过发行巨灾债券加快建立中国的巨灾风险防范体系[J];金融发展评论;2010年10期
4 李永;刘鹃;陈剖建;;国际巨灾债券市场的新发展:交易规模与结构[J];上海保险;2009年05期
5 陈彬;刘文可;;巨灾债券在我国的应用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9年07期
6 方芳;浅析保险风险证券化[J];商业研究;2004年07期
7 高伟;;特大震灾:保险公司何以应对[J];中国减灾;2008年06期
8 徐爱荣;巨灾债券的一种定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5年19期
9 李长云;;我国地震风险发行巨灾债券的可行性研究[J];北方经济;2010年05期
10 卢仿先,刘莉;浅谈保险风险证券化[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陈剖建;刘鹃;;中国台风的损失分布与巨灾债券定价研究[A];中国保险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入选论文集(理论卷1)[C];2010年
2 王敏;陈迪红;余冠军;;论我国发行巨灾债券的可行性[A];全国巨灾风险管控与巨灾保险制度设计研讨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潘席龙;陈东;李威;;建立我国巨灾补偿基金研究[A];全国巨灾风险管控与巨灾保险制度设计研讨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慧彦;李冲;朱平安;;对我国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思考[A];全国巨灾风险管控与巨灾保险制度设计研讨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潘小军;蒲成毅;孙光庚;;烤烟雹灾风险债券设计及其制约[A];全国巨灾风险管控与巨灾保险制度设计研讨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陶夏新;陶正如;;我国地震灾害管理和金融手段[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浩;刘新立;;中国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A];风险管理与经济安全:金融保险业的视角——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6[C];2006年
8 王倩;;从灾害中反思家庭财产保险作用的发挥[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林;安联发售1.8亿美元巨灾债券应对美国风险[N];中国保险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杨林;日本地震绷紧巨灾债券投资者的神经[N];中国保险报;2011年
3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许捚;探析美国巨灾债券运行机制[N];中国保险报;2011年
4 怡安奔福执行董事,,亚洲巨灾再保业务拓展负责人 叶宏 怡安奔福再保经纪人 刘丹;巨灾债券——中国准备好了么?[N];中国保险报;2011年
5 怡安奔福执行董事,亚洲巨灾再保业务拓展负责人 叶宏;2011年国际巨灾债券市场综述[N];中国保险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杨林;再保险业巨灾债券发售活跃[N];中国保险报;2009年
7 ;国际足联将发行巨灾债券寻求保险[N];中国证券报;2003年
8 向飞;巨灾债券触发机制类型的比较分析[N];中国保险报;2004年
9 李伟;险企券商携手打造巨灾“防火墙”[N];国际金融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李雪艳;世界银行启动“多巨灾债券发行方案”[N];中国保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师华;巨灾债券的发展及其在中国保险业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2 韦勇凤;基于公共私人合作的巨灾债券设计与定价[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杨凯;基于期望理论的我国巨灾债券定价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陶正如;基于工程地震风险评估的巨灾债券定价模型[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年
5 王琪;中国巨灾风险融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夏;由巨灾补偿基金发行巨灾债券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闰会丽;我国巨灾债券定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白雪;巨灾债券定价及产品设计[D];吉林大学;2013年
4 郭强;巨灾债券定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朱会娜;基于分数—跳过程的巨灾债券定价[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齐超颖;中国地震风险债券的定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黄建创;基于极值理论的巨灾债券定价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潘磊;基于极值理论的地震巨灾债券定价[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9 曲路;巨灾债券研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D];青岛大学;2005年
10 张启新;巨灾债券在分散我国地震风险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897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1489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