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金融探索
摘要:上海自贸区是中国实现经济改革工作的重要试点,在适当开放对外金融贸易、航运服务、文化交流和社会稳固控制等方面做出了全面的贡献。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其在金融交易工作中的改革。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该区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举动实现分解论述,包括适当机遇的把握能力等,并合理地对其即将扩散的影响效果进行估计,保证先进经济区域发展效益的长久稳固地位。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造;背景探索,前景分析
上海自贸区的经济改革与以往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不同,主要是在充分维持过往投入、产出的模式框架前提下,,完成内部结构改造和对外经济开放的历史任务。该区主要发展目标是在合理期限内完成必要经验的积累,并适时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完成吸引投资的计划。自从这类自贸区成立以来,其凭借独特的资源和经济优势维持完整的竞争能力,同时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中央政府对这里的重视程度。
一、上海自贸区创新举措阐述
自从上海成立自贸区以来,关于对外贸易审视态度和市场资本的开放程度都有所突破,为了全面配合当地建设需要,中央政府适当做出了政策倾斜。在努力建设金融改造试点工作中,上海利用国际金融中心的联动机制对中心市场和产品流通手段进行鼓励,同时对银行设立条件进行合理放宽,加大外资银行的建设;交易平台可以依靠金融市场空间实现扩展,尤其是在设立专业境外股权投资活动中,主动支持经济实力较强的投资主体,保证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效率。
关于自贸区外汇管理工作和利率空间的调整动向一直是广受社会大众关注的话题,其研究主体在具体明确可控风险的适应范围之后,具体完成方案三个阶段的延展,包括先行过程,主要是在可预知和控制的风险背景下,优先对人民币资本进行兑换,同时积极开拓人民币在国际使用的途径;另外是建立探索渠道,主要是面向国际外汇管理部门进行试点改造和运营,同时建立起与我国自贸区外汇监督管理内容相符合的规范标准,保证贸易投资活动的方便;最后是完成货币自由兑换阶段,在此环节下,在自由贸易区内的企业法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人民币兑换。涉及利率调整策略,则是全面开放市场中心的金融流通利率标准,完成金融部门资产的科学定价。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相关产品的企业主体,只要符合上述条件就可具体摆脱金融机构的传统限制,完成经济全球化过渡的计划标准。
二、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工作的探索
(一)法律支撑体系的完善
由于中国资本项目开放能力不足,关于跨境交易和相关法律制度不够严谨,因此中国上海尚且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中心。金融交易活动中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撑,而偏偏上海自贸区要做的是,在不熟知相关风险和机制效应的前提下完成市场构建活动的监督,这主要是金融市场对国民经济产生决定的作用引起的,不过无限制地监管活动会令整个市场失去原有的活力,并且造成固定资本定价效益的流失。
(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
上海之所以进行自贸区的开放主要是为了创建远东的金融控制中心,在整个控制活动中,政府管理职能理应发生一系列的转变,这主要是由市场中心的开放性决定的,政府主体应该主动摆脱市场参与者角色,努力完成向市场维护工作的转换。政府在整个控制活动中必须建立起公平化、透明化的市场环境,其具体价值就是建立适应高风险市场监管格局的控制模式。由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境外的渗透作用,境外投资主体便同样享受国民应有的待遇,为今后经济格局的拓展提供必要的文化基础,并且有助于减少政府的宏观管理;能够依靠市场进行政府垄断行为的克制,这是完成我国经济创新改造措施的重大项目内容。
三、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对其它地区的影响
该地区作为创新金融改革首次开发的重点项目,其存在价值、地位不仅仅是作为金融领域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在完善经济外延所需的法律支撑条件形势下,对行政管理模式进行全国合理范围的扩散和推广。其本质意义是利用整个金融市场制度实现跨境市场的创建,我国北京西城区的金融部门在深度分析上海自贸区的改造经验之后,对自身发展潜力进行评估,具体内容包括:金融机构内部的企业管理资金数量超过20万亿,关于资产集中程度已经位于全国首位。同时在广泛吸引各类银行、监督部门的基础上,完成整个经营中心的清算。在企业发展实力来看,整个跨境服务工作的拓展途径很难达到上海地区的突破成绩。按照长远发展角度进行观察,上海自贸区的对外影响实力主要在金融服务行业中有所展现。面对辐射效应较为强烈的背景文化,上海自贸区在尽量满足自己的设计初衷前提下,落实这种策略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但就上海来说是基本无法实现红利独享的。整个活动的最大受惠者是民营经济主体,主要是在以上的改革工作中,民营经济获得了扩充发展空间的机遇,而涉及到其它经济领域主要还是在民营经济的辅助下进行壮大的。
结语:不同地理区域间的行业竞争和经济实力积累主要还是高层领导的政策考虑标准,对于管理慎重的中央政府,会对一些竞争能力不足的行业进行清理,尽量完善整个经济转折所需要的支持条件,包括法律条文和资源优势调整等方案。总之,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水平将逐渐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不断飞跃。
参考文献:
[1]张震.创新与经济发展新论——《现代经济探讨》创刊3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现代经济探讨,2012,13(01):33-36
[2]谭雅玲.国际金融:2012年的复杂透视与2013年的风险提示.[J].国际贸易, 2013,(01):19-23
[3]汪桥红.区域金融中心的极化与扩散效应:京津冀和长三角的比较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25(21):41-43
[4]鄢德春.抓住上海自贸区建设机遇 促进碳金融领域创新.[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12(20):7-11
本文编号:16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16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