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养老保障机制与家庭储蓄率——基于世代交叠模型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养老金财富 + 家庭储蓄率 ; 参考:《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年06期
【摘要】: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机制采用以社会养老保险为基础的多渠道养老保险机制,家庭成员赡养、个人金融投资和养老保险就成为了三种主要方式。这一结论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然而我国不同养老渠道之间的比例和关系尚缺乏实证研究。家庭自主的金融资产投资、家庭成员之间的赡养效果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检验。文章基于2008年和2009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首次运用2005年政策调整后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对我国养老金财富、个人金融投资以及家庭成员赡养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章根据传统的世代交叠模型,针对现有数据,建立了一个三期世代交叠模型,然后分析了不同渠道养老保险收入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本养老金财富与个人金融投资对非退休人群的储蓄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退休者的储蓄率主要受家庭成员赡养影响,并且呈负相关的关系。
[Abstract]:At present, the old-age security mechanism of our country adopts the multi-channel old-age insurance mechanism based on the social old-age insurance, the family member supports, the individual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the old-age insurance have become the three main ways. This conclusion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by academic circles, however, the propor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pension channels in China is still lack of empirical research. Family independent financial assets investment, family members between the support effect has not been fully tested.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a Family tracking Survey (CFPS) in 2008 and 2009,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China's pension wealth by using the data of policy adjustment in 2005 for the first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support rate of family members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generation overlap model and the existing data,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three-generation overlapping model, and then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income of endowment insurance on household savings ra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asic pension wealth and personal financial investment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avings of non-retired people, and the savings rate of retirees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family members' support, and 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中国保险学会教保人身保险高校课题研究基金资助项目(jiaobao2011-01)
【分类号】:F842.67;F83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一兵;;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个性化改良——基于生命周期投资组合模型的理论与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10年02期
2 罗楚亮;经济转轨、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J];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3 何立新;;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J];经济研究;2007年03期
4 何立新;封进;佐藤宏;;养老保险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5 芦东;;人口结构、经济增长与中国居民储蓄率:基于迭代模型(OLG)和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11年01期
6 贺菊煌;个人生命分为三期的世代交叠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04期
7 贺菊煌;;人口红利有多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8 刘茂红;;个人生命分为三期的世代交叠模型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辉;刘斌;;新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刘占友;易鹏;;对传统消费函数模型的比较研究——基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检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3 李晋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隐性债务问题及对策分析[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胡宝娣;汪磊;;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我国居民消费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1期
5 彭浩然;呙玉红;周坚;;改革前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公平性研究[J];保险研究;2010年05期
6 刘苓玲;李培;;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体系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保险研究;2012年02期
7 孙迎联;;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科学;2011年03期
8 胡玉琴;郑学东;;中国城镇职工个人账户支付能力——基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后的比较研究[J];财经论丛;2010年03期
9 段景辉;黄丙志;;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J];财经论丛;2011年03期
10 田青;;收入分配和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霞;;国内外关于休闲消费的研究[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再分配效应研究——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杜莉;潘春阳;张苏予;蔡江南;;房价上升促进还是抑制了居民消费?——基于我国172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4 李稻葵;陈实;;破解中国消费率下降之谜[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36期)[C];2010年
5 李稻葵;徐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其动力研究[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45期)[C];2012年
6 贺菊煌;;流动性条件对社会储蓄率的影响——基于确定寿命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7 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1期[C];2009年
8 史青青;费方域;朱微亮;;人口红利与房地产收益率的无关性[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1期[C];2010年
9 杜海韬;邓翔;;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状态下的预防性储蓄研究——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2期(总第15期)[C];2005年
10 刘永平;陆铭;;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将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基于家庭养老视角的理论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4期[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善杰;软预算约束下的宏观经济与政策实践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6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黄丽;中山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谢勇;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徐升艳;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于丽敏;农民工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雪;我国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张加双;扩大农民消费财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孟望生;基于世代交叠模型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夏青;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关系的数量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5 贺麟;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刘洋;城乡无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孙超;人口结构视角下的“人口红利”效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章亚男;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消费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9 王海阳;养老保险制度、人力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胡连雄;呼和浩特住宅房地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影响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荣;;基于可持续性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目标模式[J];财经研究;2008年02期
2 寇国明;邱长溶;;统筹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市场化运营机制与模式[J];财经研究;2008年03期
3 刘渝琳;李嘉明;;动态预算约束下农民工弹性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J];经济科学;2008年06期
4 孟昕,黄少卿;中国城市的失业、消费平滑和预防性储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06期
5 赵耀辉;徐建国;;我国城镇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中的激励机制问题[J];经济学(季刊);2001年01期
6 龙志和,周浩明;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7 万广华,张茵,牛建高;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研究;2001年11期
8 李实,John Knight;中国城市中的三种贫困类型[J];经济研究;2002年10期
9 万广华,史清华,汤树梅;转型经济中农户储蓄行为:中国农村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年05期
10 封进;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福利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里;;中国储蓄率高增长的理性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闻岳春;北欧4国国民储蓄下降的原因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1年11期
3 周珊珊;;城镇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8期
4 于水群;杨增雄;;美元的长期走势初探[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马先标;;中国高储蓄率的制度性障碍再探讨——基于企业储蓄的视角[J];经济界;2009年02期
6 杨一博;;中美储蓄率特征及其影响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7 刘兴堂;刘军;;实际有效汇率、储蓄率和GDP的动态关系[J];统计与决策;2010年01期
8 袁志刚;吉馨;樊潇彦;;中国居民储蓄率真的过高吗?——事实与原因的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0年04期
9 袁妙_g;吴涛;;企业年金与储蓄关系的实证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王毅;石春华;;中美储蓄率比较:从核算口径到经济含义[J];金融研究;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扬;殷剑峰;刘煜辉;;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两个基本战略[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王国军;赵洁;孙然;黄微笑;;跨期消费均衡与计划生育综合保险的储蓄替代[A];民生保障与和谐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改革的视角——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7[C];2007年
3 刘广如;刘哲;;我国消费信贷现状考察[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山东经济学院与会人员论文汇编[C];2006年
4 唐珏岚;;1982—2005年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的实证检验[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5 杜本峰;;人口老龄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张凌杰;陈文宽;;对我国近年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回顾与思考——兼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展望[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7 郑长德;;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8 李鹏;袁强;方福康;;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功能与经济增长[A];Optimization Method, Econophysics and Risk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9 黄国妍;;构建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互助储蓄银行模式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10 王志方;;长期经济增长下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研究——以人民币兑美元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褚福全;从美国储蓄率零增长看中国的热消费[N];中国审计报;2005年
2 记者 徐思佳;美国储蓄率过低 造成全球贸易失衡[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3 国泰君安 张晗 张峗;对市场和经济数据的再思考[N];证券时报;2009年
4 邱林;美国为什么担心中国人不存钱?[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5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刘煜辉;中国高储蓄辨伪[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 王东京;美国指责中国高储蓄没道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7 刘瑞常;外电评说中国人爱存钱有多种理由[N];中国改革报;2009年
8 方方;浅作深时深亦浅[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张璐 朱算;说故事,,话理财透支转向投资[N];财会信报;2008年
10 刘声;老百姓为何有钱不花[N];湖南经济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晨光;储蓄率差异对中美经济失衡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孙永勇;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3 姚海明;中国金融路径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结构与效率[D];苏州大学;2005年
4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李刚;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D];西北大学;2006年
6 郭英彤;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吉林大学;2006年
7 张春田;中国金融发展、投资与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08年
8 邹达川;资产价格、资本流动与人口结构[D];复旦大学;2008年
9 文博;中国经常项目不平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10 金铃;转型时期农户的预防性储蓄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婷婷;中国储蓄率增长原因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2 丁海云;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储蓄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3 王文杰;中国高储蓄率成因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4 袁莎莎;预期寿命对储蓄率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年
5 代双;基于EBA模型的我国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6 余鹏程;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私人储蓄率下降之谜[D];复旦大学;2011年
7 王晨烨;人口年龄结构、储蓄率与经常项目关系[D];浙江大学;2007年
8 姜伟;我国最优储蓄率与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沈忠泉;对我国利率政策绩效的实证检验[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10 张圣醒;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就业选择对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65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1965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