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保险论文 >

我国农业保险合作组织发展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24 05:30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之根基,直接关乎整个国家的繁荣与兴旺。然而农业自身存在“看天吃饭”的弱质特征,对自然界出现的某些波动与变化十分敏感。因而,农业生产遭受农业风险的可能性较大,由风险带来的损失将会十分严重。若使农业生产活动能有效应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农业保险的作用不可忽视。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保险重视的力度逐步加大,接连推行相关农业保险制度及规范。2013年我国首部农业保险法规,《农业保险条例》的颁布施行为其提供了法律支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将农业保险作为促进农业生产提升的重要媒介,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抵御风险水平,大力发掘适应新型农业主体需要的新品种,形成农业保险与其它农村金融机制联动,对农业保险大灾分散机制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农业保险正快速发展,对农民的保障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现有的经营模式仍不能满足农业保险的发展需求与农民的需求,需要拓展新的经营模式,因此农业保险合作组织可以尝试构建与发展。最新发布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在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相关农业保险内容基础上着重强调,继续拓宽经营模式,加大服务“三农”力度,支持发展农业互助保险,并将农业保险渗透到农民合作社,在农民合作社内部的信用合作方面首先展开相关工作。农业保险合作组织是指采取合作方式、主要通过农民集资的的方式来运营农业保险,它是一个经营上有自主权利的同时,需自负盈亏的群众性保险实体。农业保险合作组织是农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农业保险合作组织对降低农业风险损失,保证农业有序运行和稳定农民收入起着巨大作用。然而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目前尚未在我国系统化建立。本文的核心内容则是对我国发展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结合农业保险合作组织自身运营与发展的特性、我国当前农业保险发展状况、我国合作组织发展状况及国外成功的农业保险合作组织对我国的借鉴作用。剖析了我国当前主要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存在哪些不足,我国发展农业保险合作组织为何可行。农户加入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的需求的分析也同等重要,通过对黑龙江、吉林2省7县510个农户的实地调研整理出的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对农户加入农业保险合作组织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耕地面积、是否购买过农业保险、承保灾害的种类、过去5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平均经济损失大小、对农业保险的理赔是否满意、合作组织的经营状况、所在地区农业保险运行模式、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的互助互济性、国家给予补贴是否有意愿等因素对农户加入农保险合作组织的意愿影响较为显著。上述分析表明了我国适合发展农业保险合作组织。最后,提出我国发展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的建议。政府需加强对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的支持:要建立农业保险合作组织宏观运行及保障体系,遵循自愿原则与民主原则,重视对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的宣传工作。农业保险合作组织应规范自身发展:一是对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二是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规则,三是制定合理灵活的保费收取及理赔标准。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842.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军;汤轩;王晓芳;;日本农业保险的制度演变与运行机制[J];宏观经济研究;2016年05期

2 邓道才;郑蓓;;我国“合作社式”农业保险模式探究——基于日本农业共济制度的经验[J];经济体制改革;2015年04期

3 尹成杰;;关于推进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的理性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06期

4 李丹;刘从敏;;保险经营视角下政策性粮食作物保险的农户需求——基于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地区740个种粮农户的问卷调查[J];保险研究;2014年12期

5 宫宏祥;李娟;;中国本土语境下的农业保险合作社制度相关问题研究[J];经济师;2014年09期

6 庹国柱;;中国农业保险的制度选择[J];中国保险;2014年08期

7 邵科;郭红东;黄祖辉;;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结构对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基于组织绩效的感知测量方法[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年01期

8 谭宏卫;曾捷;;Logistic回归模型的影响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3年03期

9 孙少岩;许丹丹;;浅析日本农村金融体系[J];现代日本经济;2013年03期

10 陈金;冯百侠;刘思琪;;农业保险合作社是防范农业灾害风险的有效组织方式[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新光;中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丁俊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社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4641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24641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d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