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调整人口就业年限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9 12:56
【摘要】:人口就业年限与人口的预期寿命、劳动强度、受教育年限以及劳动力市场供给等因素密切相关。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人口预期寿命、受教育年限都有所增加,而从事体力劳动工作者的工作强度的却在降低,这就造成我国当前人口就业年限不是十分合理的现象发生。于此同时,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上海市养老保险保险基金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不断加大,延长人口就业年限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为了研究上海调整人口就业年限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文章首先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海劳动人口关于调整就业年限的意愿进行研究,获得劳动人口关于调整人口就业年限态度的一手资料。根据调研情况显示,大部分的在职职工对于调整人口就业年限持否定的态度,通过关于推迟退休年龄的实证分析,推迟退休年龄意愿与工作满意度、工作职位、身体状况、工资收入等多个因素相关,因此,对于从事不同工作类型的职工应该区别对待。 上海市未来人口年龄结构与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文章根据上海市参保人口的发展特征,在人口开放条件下建立人口预测模型,对上海未来人口年龄结构进行预测。在得到上海未来参保人口年龄结构的基础上,对上海未来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显示,假设不采取相关的措施,到2020年上海市养老保险基金当年的缺口将会达到1192亿元。因此,通过调整人口就业年限,将劳动人口的就业年限延长,,可以缩小上海市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促进上海养老保险基金的良性发展。 调整人口就业年限方式主要有直接延长法定退休年龄、 分步走‖延长退休年龄和实行弹性退休制度等方式。由于调整的年限、调整的频率以及调整的对象不同,不同的方式会对养老保险基金造成不同的影响。文章分别按照上述三种方式对养老保险基金、经济增长、就业市场的影响进行测算。从调整人口就业年限对养老保险基金影响的角度分析,直接推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方案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弥补作用最为明显,但由于直接推迟退休年龄对职工负担、就业市场带来的冲击巨大,并不适合直接将法定退休年龄推迟。 分步走‖逐步推迟退休年龄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对于职工负担和就业市场影响相对较小,实施 分步走‖推迟法定退休年龄,按照逐步推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方法,将法定退休年龄推迟到60到65岁之间,这使得劳动人口更易于接受推迟退休年龄的不同种方案。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可以使劳动者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之后,一方面劳动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意愿,选择推迟退休,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奖励来鼓励推迟退休。从调整人口就业年限对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推迟退休年龄会对劳动力市场供给增加,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从调整人口就业年限对就业市场的影响进行分析,从短期来看,调整人口就业年限会对就业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但从长期来看,经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市场的冲击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减小。从调整人口就业年限对赡养率和企业缴费率的影响角度分析,调整人口就业年限可以减轻劳动人口的抚养压力,降低企业的缴费率。 最后,文章关于如何调整人口就业年限的方案提出按照 分步走‖和弹性退休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将法定退休年龄推迟62岁,这种方式较为平缓,更具有灵活性,职工的接受程度较高。由于人口红利即将结束,可以在2015年开始实施调整人口就业年限的措施,推迟的对象中可以重点针对从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职工。为了缩小上海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可以提出将缴费基数扩大,延长缴费年限,加强基金的投资运营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最终使上海养老保险基金良性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42.67;F249.27
本文编号:2538140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42.67;F24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庆波;;关于中国法定退休年龄的探讨[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2 熊必俊;中国养老基金缺口及对策研究[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贾会;;我国退休年龄政策的探讨[J];当代经济;2009年22期
4 林义;关于我国退休制度的经济思考[J];当代财经;1994年01期
5 孟庆玮;王旭;;基于养老金替代率的退休年龄分析[J];北方经贸;2009年03期
6 雷勇,蒲勇健;基于给付确定制的最优退休年龄经济模型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4年01期
7 钱敏;;关于延长我国职工退休年龄若干问题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09年04期
8 潘锦棠;世界男女退休年龄现状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9 绍国栋;聂素芳;;人口老龄化挑战我国传统退休制度[J];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04期
10 宋建民;上海就业人口的总量演变趋势分析[J];上海综合经济;2004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智建丽;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性别歧视问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38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2538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