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保险论文 >

我国巨灾保险的定位、创新与路径

发布时间:2021-11-15 08:23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巨灾风险始终是我国社会治理,尤其是公共风险治理的重要领域。从历史看,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举国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但面向未来,特别是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传统模式面临困境和挑战。长期以来,巨灾保险制度的一系列基础难题是困扰制度建设的瓶颈,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技术手段难以突破,因此,我国的巨灾保险制度建设需要在新型举国体制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政府主导、政策扶植的基础上,明确巨灾保险的定位,通过制度和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构建一种政府、市场和社会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机制。同时,在实现路径上,要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循序渐进地推动制度建设,形成逐步剥离和接替的机制,最终建立一种解决灾后重建资金保障的巨灾保险制度,形成长期和社会化的积累机制,为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度和资金保障。 

【文章来源】:保险研究.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我国巨灾保险的定位、创新与路径


巨灾风险治理的新型举国体制职责配置

我国巨灾保险的定位、创新与路径


巨灾保险损失分摊

举国体制,治理结构,制度


从实施路径看,首先,要将偿付能力难题作为突破的重点,一方面要积极推动相关立法,确立封顶回调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击穿风险。另一方面要以量入为出和以收定支的思路,循序渐进地积累巨灾保险基金,破解偿付能力难题,尽快实现项目突破,然后,按照动态平衡的思路,逐步积累、提升和完善。其次,要充分调动全国和省级基金两个积极性,无论是巨灾风险暴露,还是经济发展水平,各省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模式,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实现差异化保障。同时,省级基金的设立,也不必强调“整齐划一”模式,可以根据各省的具体情况,逐步设立。第三,要充分利用保险市场资源,尤其是保险机构的网络、技术和服务资源,既要强化对保险机构效率优势的利用,又要解除保险机构经办巨灾保险的后顾之忧。第四,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尤其是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居民和企业参与巨灾保险,同时,也可以采用一些隐性手段,如将投保巨灾保险作为银行提供住房信贷的前提条件,进一步提高巨灾保险的投保率和覆盖面,以体现制度的公共性。偿付能力始终是巨灾保险制度建设的难题,而难题解决的关键是不能简单和绝对,要以勇于探索和内外兼修的思路,循序渐进,动态平衡的方法,牢牢抓住全国基金这个关键,从资金筹措和功能放大两个方面入手,通过“组合拳”,破解偿付能力难题。从资金筹措的视角看,财政资金的投入可以量力而行,不必追求规模,也可充分利用财政信用资源,提供付款承诺、紧急融资、融资担保和贴息、发行特别国债等方式,解决资金,特别是初期和短期资金融通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发行巨灾彩票的方式筹集资金。此外,巨灾保险基金可以作为统筹协调和管理国内外社会捐赠的平台。从功能放大的视角看,要充分发挥政策与市场作用,特别是要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分解巨灾风险,差异风险匹配,创新解决工具,实现风险治理效率最大化。同时,不仅要用好保险市场,也要关注资本市场,包括通过巨灾证券化、巨灾债券和巨灾期权等方式分散风险。不仅要用好国内市场,也要利用好国际市场,在更大范围分散风险。此外,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保险行业、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中,特别要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商业巨灾保险业务,提供差异化的巨灾保险服务。省级巨灾保险基金的管理可以参照全国巨灾保险基金的模式进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破解五大难题 推动制度落地——加快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建设再思考[J]. 王和,王季薇.  中国保险. 2014(07)
[2]巨灾风险管理供给及其主体——基于公共物品角度的分析[J]. 卓志,王化楠.  保险研究. 2012(05)
[3]从流域经济学视角看洪水保险[J]. 王和.  中国金融. 2011(09)
[4]我国洪水保险设立模式探讨[J]. 张琳,邵月琴.  保险研究. 2010(08)
[5]中国财产保险业巨灾损失赔付能力实证研究[J]. 田玲,左斐.  保险研究. 2009(08)
[6]中国巨灾综合风险管理中保险的角色[J]. 刘新立.  保险研究. 2008(07)
[7]地震保险:国际经验与中国思路[J]. 郑伟.  保险研究. 2008(06)
[8]我国地震保险方案研究[J]. 王和.  保险研究. 2008(06)
[9]对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思考[J]. 王和.  中国金融. 2005(07)



本文编号:34964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34964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8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