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存在问题及改革设想——以苏州为例
发布时间:2024-03-13 18:37
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劳动者解除年老后顾之忧的一种社会保险,是劳动者老年生活的保障。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之一。 我国正式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于1951年,从建国初期的建立初期阶段到80年代的统帐结合改革阶段,从统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到做实个人帐户阶段,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目前已经实现了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金管理模式,建立了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三位一体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 以江苏省为例,改革开放这30年来,养老保险已向所有劳动者覆盖,实现养老保险金社会化发放,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养老保障安全网。江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公布2012第二季度通气会上的数据,“截至2012年6月末,江苏省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人员已达1716.95万人,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1815元”,参保人员总数、覆盖率、养老保险金社会化发放率等指标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但是随着社会的全球化、城市化、老龄化,我国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运行中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江苏省也不例外...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依据和方法
1.3 创新点和不足
2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演进及现状分析
2.1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发展历程
2.1.1 建国初期传统体制阶段(1951-1983年)
2.1.2 社会统筹体制阶段(1984-1997年)
2.1.3 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阶段(1998-2006年)
2.1.4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阶段(2007年以来)
2.2 我国当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制度内容
3 江苏省当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和不足
3.1 江苏省当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概况
3.2 调研情况总体说明
3.3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问题和不足
3.3.1 覆盖面不够广泛
3.3.2 企业年金、补充养老金规模太小
3.3.3 养老金水平低,养老金替代率下滑
3.3.4 异地转移接续困难
3.3.5 企业养老金普遍低于机关事业单位
3.3.6 个人账户空涨运行
4 国内外研究综述
4.1 国内研究
4.2 国外研究
4.3 综述
5 国内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模式
5.1.1 德国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5.1.2 美国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4.1.3 新加坡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5.2 国内发达城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实践经验
5.2.1 北京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实践经验
5.2.2 上海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实践经验
6 对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设想
6.1 加强监管,努力宣传,实现只要就业就有基本养老
6.2 提高统筹层次
6.3 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制度
6.4 做实个人账户,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变
6.5 加快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实现养老权益公平
6.6 提倡家庭养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27403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依据和方法
1.3 创新点和不足
2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演进及现状分析
2.1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发展历程
2.1.1 建国初期传统体制阶段(1951-1983年)
2.1.2 社会统筹体制阶段(1984-1997年)
2.1.3 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阶段(1998-2006年)
2.1.4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阶段(2007年以来)
2.2 我国当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制度内容
3 江苏省当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和不足
3.1 江苏省当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概况
3.2 调研情况总体说明
3.3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问题和不足
3.3.1 覆盖面不够广泛
3.3.2 企业年金、补充养老金规模太小
3.3.3 养老金水平低,养老金替代率下滑
3.3.4 异地转移接续困难
3.3.5 企业养老金普遍低于机关事业单位
3.3.6 个人账户空涨运行
4 国内外研究综述
4.1 国内研究
4.2 国外研究
4.3 综述
5 国内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模式
5.1.1 德国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5.1.2 美国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4.1.3 新加坡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5.2 国内发达城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实践经验
5.2.1 北京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实践经验
5.2.2 上海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实践经验
6 对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设想
6.1 加强监管,努力宣传,实现只要就业就有基本养老
6.2 提高统筹层次
6.3 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制度
6.4 做实个人账户,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变
6.5 加快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实现养老权益公平
6.6 提倡家庭养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27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3927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