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水平地区差异及成因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水平地区差异及成因研究
【摘要】:工伤补偿是因工伤亡职工及职工亲属依法应当享受的损失赔偿和生活保障。工伤保险伤残待遇作为工伤补偿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赔偿工伤职工的劳动力损失和保障工伤职工及其供养亲属的生活的双重作用。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发展起步较晚,工伤保险采用属地管理,统筹层次不高,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政策碎片化严重,造成了不同地区的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水平存在严重差异。工伤保险伤残待遇与其它社会保障项目待遇不同,具有赔偿和福利的双重性质。各地区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水平如何,能否有效补偿工伤职工因伤残而损失的劳动力价值和保障伤残职工的基本生活?各地区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水平的差异如何?造成这种伤残待遇水平差异的成因又有哪些?这些都是当前工伤保险伤残待遇的政策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首先通过理论研究,确立工伤补偿水平测量的客观指标:其次,运用该指标对各地区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水平进行测量、比较;再次,并运用相关分析和访谈分析等研究技术对待遇水平地区差异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完善的路径。本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各地区的各级伤残的工伤保险伤残待遇的劳动力损失替代率在大部分年龄段都低于100%,不能有效弥补工伤职工的因职业伤害造成的劳动收入损失,大部分地区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高于100%,可以保障工伤职工的基本生活;不同地区一次性领取的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水平之间存在数倍的差距,且在不同的伤残年龄和伤残等级上的伤残待遇水平地区差异不同;各地区不同等级的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水平可以聚类为4-6类;各地区的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水平与当地就业人员工资以及地区消费水平问存在较大的偏离,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消费水平不一致;各地区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水平的差异的原因在于各地区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政策制定受周边地区相关政策影响,政策制定受各地区历史政策溯源性影响,决策受到工伤保险部门领导的观念偏好影响,受到政策执行中遭遇不同的突发状况的影响。基于对各地区伤残待遇水平的比较和成因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工伤保险伤残待遇的政策制定应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各地区应该提升一次性支付的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水平,取消对伤残待遇支付方式的限制,统一全国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测算标准。
【关键词】:工伤保险 待遇水平 地区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42.616
【目录】:
- 论文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导论12-34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12
- 二、研究意义12-14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4-28
- 四、概念界定28-29
- 五、理论基础29-31
- 六、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31-34
- 第二章 我国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水平地区差异测算34-89
- 一、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水平比较标准的确立34-36
- 二、我国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政策现状描述36-51
- 三、各地区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水平比较51-71
- 四、各地区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水平差异分析71-87
- 五、本章小结87-89
- 第三章 我国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水平地区差异影响因素相关分析89-104
- 一、分析框架89-95
- 二、伤残待遇水平与影响因素相关性探索95-102
- 三、数据分析结果及结论102-103
- 四、本章小结103-104
- 第四章 我国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水平地区差异访谈归因分析104-118
- 一、访谈研究路径的设计104-107
- 二、访谈结果的分析107-117
- 三、本章小结117-118
- 第五章 政策建议118-122
- 一、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政策的制定要遵循科学性原则118
- 二、提升一次性支付的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水平118-119
- 三、取消对伤残待遇的支付方式的限制119-120
- 四、统一全国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测算水平120-121
- 五、本章小结121-122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122-124
- 一、研究结论122-123
- 二、研究展望123-124
- 附录一124-126
- 参考文献126-133
- 致谢1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凤;促进安全生产 重视工伤保险[J];中国社会保障;2000年04期
2 朱国宝;南昌市工伤保险改革与实践[J];劳动保护;2000年02期
3 姚小玲;普遍建立企业工伤保险迫在眉睫[J];水利电力劳动保护;2000年03期
4 ;海南率先实现工伤保险覆盖[J];福建劳动和社会保障;2001年04期
5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解释《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中“蓄意违章”的复函[J];中国劳动;2001年06期
6 ;关于解释《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中“蓄意违章”的复函[J];中国社会保障;2001年07期
7 乌日图;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对工伤保险发展的要求与任务[J];劳动保护;2001年05期
8 撒仁;美国利宝瞄准中国工伤保险市场[J];中国保险;2001年07期
9 ;关于解释《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中“蓄意违章”的复函[J];劳动保障通讯;2001年06期
10 ;关于如何理解《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有关内容的答复意见[J];中国社会保障;200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华中;;关于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的哲学思考[A];全国第二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杨晋川;刘庆民;;谈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首届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张合民;;工伤保险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4 孟庆春;李敏;唐婧;;工伤保险实施以来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探讨[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华中;;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工伤保险事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兼论工伤保险的发展及其基本功能[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于宝妹;蔡静;王立谦;宋秉文;;建立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探讨[A];2008年科技学术研讨年提速安全与和谐铁路论文集[C];2008年
7 万成略;;工伤保险的现状与发展及启示[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8 李方;张明丽;;武汉市中小企业工伤保险问题探讨[A];行政管理学视阈中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之路(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09)[C];2009年
9 杜红兵;杨瑾娣;;我国煤矿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的现状与发展[A];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年会、“安全健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专题交流会、全国第三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李敏;孟庆春;;《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后的问题与思考[A];中国金属学会2004’冶金安全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虹;民工工伤保险处境“尴尬”[N];江苏经济报;2005年
2 孙艳;我州不断完善工伤保险政策[N];楚雄日报(汉);2007年
3 特约记者 陈应国;祥云大力宣传《工伤保险条例》[N];大理日报(汉);2007年
4 刘亚辉;不参加工伤保险将处数倍罚款[N];河南日报;2006年
5 皇甫;湖南将在煤矿企业 推行按吨煤收费参加工伤保险办法[N];经理日报;2007年
6 杨海利 邋潘锋;我市参加工伤保险者逾十九万人[N];焦作日报;2007年
7 尚新民;宣传《工伤保险条例》[N];开封日报;2007年
8 张洁;央企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提速[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9 孙悦;我市开展贯彻《工伤保险条例》宣传活动[N];辽源日报;2007年
10 周丽 记者 王双;全市1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N];盘锦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蔡和平;中德工伤保险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北京大学;2004年
2 李榕;煤矿工伤风险评价及保险费率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媛;山西省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9年
2 董颖;完善我国工伤保险的预防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3 王博;矿难有效治理中的工伤保险体系建构和运行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魏东;完善我国工伤保险管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倪琨;加强我国工伤保险管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熊杰;我国工伤保险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温凝若;内蒙古自治区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工伤保险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8 吴永生;完善在校实习生意外伤害赔偿制度法律规定探究[D];苏州大学;2015年
9 刘志达;东莞市工伤保险体系运行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10 成振;烟台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86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786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