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震保险制度与费率厘定及震后庇护物需求模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地震保险制度与费率厘定及震后庇护物需求模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保险制度 费率厘定 地震危险性 结构易损性 插件式 庇护物需求模型
【摘要】:地震是造成我国经济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如何高效的恢复重建是学术界研究热点。本文认为通过建立我国地震保险制度,依靠资本市场提供重建资金是今后发展方向。作者通过对世界各国地震保险进行阐述,结合我国国情,从政府角色定义、保险普及方式、保单出售方式、保险金额制定、免赔率确定、保单涵盖范围、地震保险法律法规、地震风险承担机制、震后赔付标准等方面对如何建立我国地震保险制度进行了论述。基于地震工程学方法,本文提出以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强度作为地震危险性表征,以课题组解析地震易损性曲线作为结构易损性表征来确定地震保险费率厘定方法,其中,解析易损性曲线建立考虑结构类型、结构层数、结构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服役龄期及结构设计规范等因素。限于篇幅,本文仅列出RC框架结构、钢框架结构和砌体结构的主体结构、室内装修及室内财产地震保险费率,并采用MATLAB软件将层数与龄期两个离散变量连续化,得到简单实用的费率计算公式。为普及地震保险业务,本文以上述费率厘定方法为基础,采用C#语言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3)开发工具下进行编程,基于插件思想将地震保费模块与地震危险性模块、结构易损性模块及损失模块组建为统一整体。本模块可实现两项功能:群体保费计算与单体保费计算,群体保费计算结果可为政府保险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单体保费计算结果可为保险公司保单出售提供技术支持,其中,单体保费计算可考虑区域抗震设防烈度变化,群体保险与单体保险均可输出建筑物匹配易损性曲线、年保费及建筑物照片。公共庇护物需求数目确定对政府震前物资准备与震后物资发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所提出的震后庇护物需求模型具备两大特点:(1)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属性因素,即家庭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员结构、天气状况及家庭住所房屋所有权来量化居民离开住所意愿;(2)采用家庭月收入、家庭社会关系及家庭汽车所有情况来量化居民公共庇护物寻求意愿。其中,各因素及其子因子权重赋值均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最后,结合我国居民食物日需求量,得到庇护区食物日需求量模型。
【关键词】:保险制度 费率厘定 地震危险性 结构易损性 插件式 庇护物需求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42.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绪论11-2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2 研究现状12-19
- 1.2.1 地震保险制度研究现状12-14
- 1.2.2 地震保险费率厘定研究现状14-16
- 1.2.3 震后庇护物需求研究现状16-19
- 1.3 本文研究内容19-21
- 2. 各国地震保险制度论述及我国地震保险制度建立21-37
- 2.1 各国地震保险制度论述21-26
- 2.1.1 美国加州地震保险制度21-23
- 2.1.2 我国台湾地区地震保险制度23-25
- 2.1.3 日本地震保险制度25-26
- 2.2 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研究26-35
- 2.2.1 地震可保性26-28
- 2.2.2 我国地震保险进展28-29
- 2.2.3 政府角色定义29-30
- 2.2.4 保险普及方式30-31
- 2.2.5 保单出售方式31
- 2.2.6 保险金额制定31
- 2.2.7 免赔率确定31-32
- 2.2.8 保单涵盖范围32
- 2.2.9 地震保险法律法规32-33
- 2.2.10 地震风险承担机制33-35
- 2.2.11 震后赔付标准35
- 2.3 本章小结35-37
- 3. 建筑物地震保险费率厘定37-79
- 3.1 地震危险性37-39
- 3.2 结构地震易损性39-42
- 3.2.1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选择39-40
- 3.2.2 地震易损性曲线建立因素考虑40-42
- 3.3 建筑地震灾害损失42-46
- 3.3.1 地震灾害损失分类42-43
- 3.3.2 损失比与破坏状态定义43-44
- 3.3.3 损失比矩阵赋值44-46
- 3.4 保险费率厘定方法与保险赔付46-55
- 3.4.1 纯费率厘定方法论述46-48
- 3.4.2 纯费率厘定方法确定48-51
- 3.4.3 总费率确定51-54
- 3.4.4 震后保险赔付54-55
- 3.5 RC框架结构费率厘定55-63
- 3.5.1 典型RC框架结构建立55-56
- 3.5.2 典型RC框架结构易损性曲线56
- 3.5.3 RC典型结构费率厘定56-62
- 3.5.4 RC框架费率公式拟合62-63
- 3.6 钢框架结构费率厘定63-70
- 3.6.1 钢结构典型结构建立63-64
- 3.6.2 钢框架典型结构易损性曲线64
- 3.6.3 钢框架典型结构费率厘定64-69
- 3.6.4 钢框架费率公式拟合69-70
- 3.7 砌体结构费率厘定70-76
- 3.7.1 砌体结构典型建立70-71
- 3.7.2 砌体结构典型结构易损性曲线71
- 3.7.3 砌体结构典型结构费率厘定71-76
- 3.8 本章小结76-79
- 4. 保险费率软件实现及应用79-99
- 4.1 软件整体介绍79-83
- 4.1.1 系统软件简介79
- 4.1.2 系统研究架构79-80
- 4.1.3 系统开发架构80
- 4.1.4 系统技术路线80-81
- 4.1.5 系统运行环境81-82
- 4.1.6 插件设计思想及本系统插件介绍82-83
- 4.2 费率计算模块需求分析83-84
- 4.3 模块详细设计84-89
- 4.3.1 模块架构84
- 4.3.2 UML编码84
- 4.3.3 数据库建立84-86
- 4.3.4 灞桥区数据采集结果86-87
- 4.3.5 软件算法87-88
- 4.3.6 软件实现逻辑框图88-89
- 4.4 操作系统功能实现89-91
- 4.4.1 单体地震保险费计算89-90
- 4.4.2 群体地震保险费计算90-91
- 4.5 系统运行及结果分析91-98
- 4.5.1 群体保险运行92-96
- 4.5.2 单体保险运行96-98
- 4.6 本章小结98-99
- 5. 震后应急庇护物需求模型99-115
- 5.1 震后公共庇护物需求模型99-108
- 5.1.1 公共庇护物需求人员定义99-100
- 5.1.2 居民公共庇护物需求行为影响因素100-101
- 5.1.3 庇护物需求家庭属性101-103
- 5.1.4 家庭决策模拟103-108
- 5.2 震后庇护物寻求公式108-112
- 5.2.1 无家可归家庭及人员数目公式108-110
- 5.2.2 公共庇护物寻求人员公式110-111
- 5.2.3 公共庇护物需求模型讨论111-112
- 5.3 公共庇护区日食物需求估算112-113
- 5.4 本章小结113-115
- 6. 结论与展望115-119
- 6.1 结论115-117
- 6.2 展望117-119
- 参考文献119-124
- 致谢124-125
- 附录125-126
- 附录一: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125
- 附录二: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125
- 附录三:在校期间获奖情况125-126
- 附录四:各因子权重赋值专家调查表12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圣芳;陈哲思;;结合新西兰地震保险制度浅析我国地震保险制度建设[J];现代商业;2008年17期
2 王和;;我国地震保险制度建设路线图[J];中国金融;2008年13期
3 李文中;张玉红;;论建立中国地震保险制度[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4 苏亚拉图;;建立和完善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构想[J];华北金融;2008年10期
5 梁瑞莲;王慧彦;;我国建立地震保险制度的可行性探讨[J];商业时代;2009年09期
6 张祖荣;;国外地震保险制度的主要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浙江金融;2009年06期
7 邱陵;;地震保险制度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年18期
8 张贵全;;浅析我国地震保险制度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年S2期
9 苏亚拉图;;中国西部政策性地震保险制度构建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张宁静;;建立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J];浙江金融;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姚庆海;;关于建立和完善中国地震保险制度的建议[A];全国巨灾风险管控与巨灾保险制度设计研讨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罗忠敏;;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建立地震保险制度[A];十二五·新挑战:经济社会综合风险管理——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1[C];2011年
3 刘颖;;论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构建[A];山东省保险学会2008年“改革·创新·提高保险竞争力”主题征文颁奖仪式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张迎春;高国英常委为“建立地震保险制度”鼓与呼[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0年
2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 袁力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王和;我国地震保险制度应与时俱进[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3 本报记者 李画;云南地震保险制度驶入快车道[N];中国保险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高嵩;中国建立地震保险制度应法律先行[N];中国保险报;2013年
5 韩闽;保监会:将适时推出地震保险制度[N];商务时报;2008年
6 吉林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博士研究生,,吉林省法学会会员,吉林省劳动保障协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劳动保障协会法律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法学、保险法学 王立东;刍议中国地震保险制度之构建与完善[N];北方法制报;2008年
7 ;国外的地震保险制度[N];中国建设报;2010年
8 华东政法大学保险法研究所所长 李伟群 华东政法大学保险法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王桂林;日本地震保险制度的诞生和发展[N];中国保险报;2011年
9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保险系主任、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秘书长 郑伟;中国地震保险制度何日可期[N];金融时报;2011年
10 记者 石润梅 通讯员 曹勇 丁斌 蔡玲;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启示[N];金融时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康;建立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2 娄湘恒;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3 宋慧英;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09年
4 胡晓峰;论中国地震保险制度构建[D];辽宁大学;2011年
5 程倩;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构建[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刘兆框;论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建立[D];苏州大学;2014年
7 彭钰翔;云南省地震保险制度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2014年
8 相泽辉;我国地震保险制度与费率厘定及震后庇护物需求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9 梁瑞莲;论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建立[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10 张丹叶;我国地震保险制度构建相关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13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913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