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柔性支付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3 16:12
本文关键词:新兴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柔性支付模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十年来,电子商务的重新崛起与迅猛发展引起了业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新兴电子商务所依托的技术创新环境以及这种环境给电子商务带来的深刻影响给我们带来诸多研究课题,也引发了对支付系统建设的探讨。 支付问题是电子商务中核心而关键的问题。由于支付系统安全需求远高于其它应用系统,而安全问题还存在很多理论与实践上的难点,这直接或间接导致支付系统建设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相对钢性的状态,由此带来重复建设,资源不能共享,服务难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等诸多问题,也与互联网环境对各种E-服务的要求相差甚远。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将这些问题归结入“支付系统柔性”问题,以此为主线展开研究是本论文的主要特点。 支付系统柔性问题涵盖了支付系统架构柔性与服务柔性。为解决支付系统柔性问题,需要根据支付系统原理与新技术环境的发展趋势,建立可以解决支付系统柔性问题的重要模型,这些模型覆盖并面对支付系统必需的构成与功能,但同时具有新的特性,可以特别地解决支付系统的柔性问题。 本研究包括如下部分:首先阐述新兴电子商务环境下支付系统柔性问题的研究背景并对研究范围进行界定;提出建立柔性支付模型所涉及的科学问题及难点;而后对支付系统的重要问题,即新环境下支付流程、系统架构、PI (Payment information)传递及相应的安全、信任与认证问题逐一解析,逐一综述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科学理论建立相应的具有柔性特征的模型,最后运用这些模型建立了一个通用的基于“预信任”与“公共服务域”的移动支付模型以进一步说明与验证相关的论点。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如下: (1)运用设计科学理论与面向服务的软件工程设计理论,以支付指令流程为驱动主线,建立了新的支付流程四阶段解析模型与支付组件模型,作为新兴电子商务环境下支付系统整体分析与研究框架。 (2)建立了以公共服务域为特征、多平台融合为目标的新的柔性支付系统架构模型PSM。 (3)综合运用信息安全理论、支付理论与信息安全技术,建立了基于“预信任”的PI传递模型与分层认证模型。其中又分三个子部分: 1)建立了“预信任”描述框架及该框架下的信任传递模型TTM,为PI传递模型与认证模型奠定理论基础。 2)针对支付系统服务柔性问题,建立了新的基于“预信任”的可跨信任域的PI传递模型PITM。 3)针对开放网络环境中商务主体间信任需求与柔性PI传递需求,建立了新的以单向认证及终端认证简化为特征的分层认证模型PAM。 此外,本文关于支付系统柔性问题的提练、现代支付的分类、支付系统认证模式的系统性分析以及通用移动支付模型的建立等也具有创新意义。 本文在建立柔性支付模型过程中对支付系统重要问题进行探讨,力求对新环境下支付系统建设理论给出独立分析与建树。主要论点与观点对支付理论创新、互联网环境下信任理论创新与信息安全理论创新有一定贡献。经过理论研究与实例分析,证明了本文所提出观点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兴电子商务 支付系统 支付系统柔性 柔性支付模型 信任传递 支付安全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713.3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32
- 1.1 课题背景12-20
- 1.1.1 新兴电子商务环境下支付系统面临的挑战12-18
- 1.1.2 课题内涵与解决难点18-20
- 1.1.3 课题来源20
- 1.2 研究意义20-21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现状21-27
- 1.3.1 新兴支付国内外研究现状21-23
- 1.3.2 柔性支付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23-27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27-29
- 1.4.1 本文研究重点与问题界定27-28
- 1.4.2 主要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28-29
- 1.4.3 完成的主要工作29
- 1.5 论文组织结构29-31
- 1.6 小结31-32
- 2. EECE下新的支付流程解析模型PFM32-43
- 2.1 引言32-33
- 2.2 相关理论及研究33-37
- 2.2.1 支付系统基本原理与流程33-35
- 2.2.2 流程解析相关研究35-37
- 2.3 新的支付流程解析模型PFM37-41
- 2.3.1 四阶段模型37-38
- 2.3.2 各阶段解析38-40
- 2.3.3 支付组件40-41
- 2.4 PFM模型分析41-42
- 2.5 小结42-43
- 3. EECE下新的支付系统架构模型PSM43-55
- 3.1 新兴支付系统架构目标及需求43-45
- 3.2 相关的研究45-49
- 3.2.1 新兴支付系统架构研究综述45-47
- 3.2.2 新兴支付系统架构案例47-49
- 3.3 基于“公共服务域”的支付系统架构模型PSM49-53
- 3.3.1 PSM基本架构49-51
- 3.3.2 PSM层次结构51-52
- 3.3.3 PSM架构分析52-53
- 3.4 PSM优势分析(与SEMOPS等典型支付系统架构的比较)53-54
- 3.5 PSM可行性分析54
- 3.6 小结54-55
- 4. EECE下的预信任与PI传递模型PITM55-83
- 4.1 引言55-56
- 4.2 相关的研究56-67
- 4.2.1 信任问题研究综述56-62
- 4.2.2 信任传递研究综述62-67
- 4.3 基于预信任的信任传递模型TTM67-74
- 4.3.1 “预信任”定义与“预信任”现象67
- 4.3.2 “预信任”基础上的信任传递模型67-74
- 4.4 基于预信任的PI传递模型PITM74-78
- 4.4.1 柔性PI传递路径的建立与搜索策略74-76
- 4.4.2 不可信前提下的PI传递模型76-78
- 4.5 模型评价78-81
- 4.5.1 TTM评价78-80
- 4.5.2 PITM评价80-81
- 4.6 小结81-83
- 5. EECE下新的支付系统认证模型PAM83-106
- 5.1 引言83-84
- 5.2 相关的研究与基础理论84-97
- 5.2.1 支付系统密码体制84-90
- 5.2.2 支付系统认证模式与支付协议90-97
- 5.3 新的支付系统认证模型PAM97-103
- 5.3.1 基于“预信任”的分层认证97-99
- 5.3.2 双路径信息流下的单向认证99-101
- 5.3.3 PAM认证技术与简化的终端认证101-103
- 5.4 PAM分析103-104
- 5.5 小结104-106
- 6. 一个通用的基于“预信任”与“公共服务域”的移动支付模式GMPPD106-118
- 6.1 引言106-108
- 6.2 架构与原理108-110
- 6.2.1 模式的目标108
- 6.2.2 GMPPD基本架构108-109
- 6.2.3 GMPPD的PI生成与传递模型109
- 6.2.4 GMPPD分层认证模型109
- 6.2.5 GMPPD支付服务柔性实现109-110
- 6.3 支付流程与协议110-113
- 6.3.1 基本符号表示110-111
- 6.3.2 流程111-113
- 6.3.3 协议描述113
- 6.4 GMPPD性能分析113-116
- 6.4.1 通用性分析113-114
- 6.4.2 满足安全性目标114-115
- 6.4.3 可较好地防范支付风险115
- 6.4.4 可用性分析115-116
- 6.5 小结116-118
- 7. 实现支付系统柔性的其它方面118-122
- 7.1 网构软件及支付软件标准化118
- 7.2 各中间服务平台的协作与竞争问题118-119
- 7.3 各参与方利益分配问题119-120
- 7.4 配套监管办法、征信环境建设与其它120
- 7.5 安全性、方便性、成本间的平衡120-121
- 7.6 云计算与公共数据库的分布计算121-122
- 8. 结论与展望122-127
- 8.1 结论122-123
- 8.2 进一步的研究与展望123-127
- 8.2.1 发展趋势123-126
- 8.2.2 下一步的研究126-127
- 创新点摘要127-129
- 参考文献129-139
- 附录A 相关背景139-140
- 附录B 相关术语与缩写140-14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142-143
- 致谢143-145
- 作者简介145-146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孔杰;电子商务软件应用中隐私违法行为的检测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新兴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柔性支付模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30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dianzishangwulunwen/363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