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异的动因与表现——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本文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异的动因与表现——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更多相关文章: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分异 空间差异化 产业空间
【摘要】:201 0年欧洲、美国及高收入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分别达到72%、79%、75%,服务业不仅在份额上超越制造业,其中以知识和人力资本投入为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更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力量之一。产业发展的空间差异是地区间经济差异的载体,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发展的系统认识,将在丰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同时,为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等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目前,国内外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化的研究主要从集聚与扩散现象、空间结构特征等角度进行的研究割裂了现象之间的联系。我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在学习、共享、匹配等引起规模收益递增的集聚机制与空间有限性、知识外溢等扩散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分异。据此,我们依托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基于知识空间溢出的视角构建一个分析框架。其中,知识溢出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异的根本动力,集聚和扩散是产业空间分异的主要力量,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上形成的动态空间结构、城市群空间组织演化和区域制造业布局对产业空间分异的影响是主要研究方向。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分异 空间差异化 产业空间
【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城市群空间组织与产业空间分异互动机制与调控模式研究”(11YJA790019) 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基于ESDA的产业空间分异与城市群空间组织关联性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为例”(2012R41404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719
【正文快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速最快的行业之一。2010年欧洲、美国及高收入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分别达到72%、79%、75%?,服务业不仅在份额上超越制造业,其中以知识和人力资本投入为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更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城市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工业增长效率对比及其政策内涵[J];财贸经济;2006年07期
2 李普峰;李同升;;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及其机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3期
3 沈玉芳;刘曙华;;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的结构与趋势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4期
4 赵群毅;周一星;;北京都市区生产者服务业的空间结构——兼与西方主流观点的比较[J];城市规划;2007年05期
5 陈前虎;徐鑫;帅慧敏;;杭州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化研究[J];城市规划;2008年08期
6 赵渺希;陈晨;;中国城市体系中航空网络与生产性服务业网络的比较[J];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02期
7 张三峰;;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城市集聚度测算及其特征研究——基于21个城市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8 刘惠敏;;基于EG模型的北京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地理集中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2期
9 彭宝玉;李小建;;新经济背景下金融空间系统演化[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6期
10 李博;韩增林;;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来利;周恺;朱杰;;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2 宋马林;;国内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张玲艳;;探索循环发展模式 实现赤峰市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J];北方经济;2010年04期
4 张耘;冯中越;郭崇义;;北京生产性服务业辐射力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李耀光;吴雁军;;产业互动视角下的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沈宏亮;;西部制造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与支撑路径分析[J];兵团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7 刘斯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年11期
8 王德章;;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构建和谐社会:以黑龙江省为例[J];商业研究;2009年12期
9 封思贤;徐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结构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12期
10 喻美辞;;发展生产性服务与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J];商业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章;;黑龙江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王德章;;黑龙江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A];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研究[C];2008年
3 李恒;;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能力、转移模式与绩效评价[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周国华;王岩岩;;服务型制造模式研究[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江静;;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以长三角地区为例[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唐珏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形成模式研究——以上海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7 房长兴;罗和平;吴秋爽;高志永;;沈阳市机床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段杰;张燕;;深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比较研究[A];2007中国经济特区论坛:香港回归1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7年
9 魏守华;;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近期中国创新能力演变的特征[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文东伟;冼国明;;对外开放、动态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增长[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战杰;专业化劳动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运作机理与评价[D];暨南大学;2010年
3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7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8 张弛;基于产业链治理的集群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申强;影响中国地域间生产性服务业差异的因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彭玉婷;分工、交易效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许婧;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苏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雷智凯;我国服务业集聚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唐成伟;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水平及演进[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王云;扬州化工园区与当地经济的互动发展问题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吕佳芳;跨区域发展对房地产企业绩效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9 邹美凤;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服务化演进及其实证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10 李智华;南昌承接周边发达地区汽车制造业转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彪;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品牌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5期
2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地区与部门特征[J];财贸经济;2003年08期
3 郑吉昌,夏晴;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以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例[J];财贸经济;2004年09期
4 程大中,黄雯;中国服务业的区位分布与地区专业化[J];财贸经济;2005年07期
5 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10期
6 高传胜;汪德华;李善同;;经济服务化的世界趋势与中国悖论:基于WDI数据的现代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8年03期
7 胡霞;;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集聚变动趋势研究[J];财贸经济;2008年06期
8 裴长洪;谢谦;;集聚、组织创新与外包模式——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论视角[J];财贸经济;2009年07期
9 冯德连,葛文静;国际金融中心成长机制新说:轮式模型[J];财贸研究;2004年01期
10 胡霞;;产业特性与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施剑辉;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D];华侨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转型突围力推“嵌入式”生产性服务业[J];领导决策信息;2011年09期
2 余荣华;于晓飞;;经济转型与生产性服务业[J];浙江经济;2007年10期
3 余莉;;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初探[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7年05期
4 黄勇;张国云;;加快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J];今日浙江;2008年07期
5 汤平;;北京怎样进一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专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赵弘[J];投资北京;2008年04期
6 周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测度分析——以浙江为例[J];对外经贸实务;2009年01期
7 刘中显;任旺兵;姜长云;;香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港口经济;2007年06期
8 刘玲;;关于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探讨[J];杭州通讯(下半月);2007年09期
9 韩晶;李沁;;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的战略对策[J];东南亚纵横;2008年04期
10 韩艳娟;;北京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产出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永亮;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2 魏明洁;开封市清真餐馆经济活动区位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3 黄娟;我国地级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17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017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