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流动、经济结构转型与区域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部分图文】:
统计与决策2015年第10期·总第430期图1各地区平均劳动力流入(2004~2011)(2)中西部地区为我国主要劳动力流出地。图2反映了我国各盛直辖市2004~2011年的平均劳动力流出。图中可以看出甘肃、贵州、黑龙江、宁夏、青海、重庆等中西部地区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而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流出率较低,尤其是北京市和上海市。图2各地区平均劳动力流出(2004~2011)(3)东中西部劳动力流动趋势发生变化。图3从劳动力净流入的角度反映了劳动力流动的时间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体上劳动力流动性有所减弱,值得关注的是中部地区的劳动力净流入率与东部地区呈接近趋势。这主要是与近些年“逃离北上广”的现象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部发达地区住房等生活成本日益升高,流动人口生存压力较大,同时,中西部地区出台的相关人才引进措施,进一步增强了中西部地区的吸引力,因此,部分劳动力放弃一线城市,选择压力相对较小的二线三线城市进行工作与生活。图3各地区2004~2011年劳动力净流入2实证分析如前文所述,为更好的验证劳动力流动与区域服务业增长的内在关系,本文在估计方法上选择系统GMM方法。2.1全样本分析结果表2给出了系统GMM法的分析结果,模型(1)到模型(5)体现了分步回归的过程。模型(1)反映了未添加其他控制变量情况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劳动力流入与劳动力流出对于服务业的发展起着截然相反的作用。劳动力流入与服务业增长显著正相关,地区劳动力流入将很好的刺激地区服务业的发展。从回归结果看来,劳动力流入对服务业发展的弹性系数为0.199,即劳动力流入提高1个百分点,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将增长0.199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劳动力主要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我们可以简单的把流动的劳动力分成两类,?
统计与决策2015年第10期·总第430期图1各地区平均劳动力流入(2004~2011)(2)中西部地区为我国主要劳动力流出地。图2反映了我国各盛直辖市2004~2011年的平均劳动力流出。图中可以看出甘肃、贵州、黑龙江、宁夏、青海、重庆等中西部地区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而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流出率较低,尤其是北京市和上海市。图2各地区平均劳动力流出(2004~2011)(3)东中西部劳动力流动趋势发生变化。图3从劳动力净流入的角度反映了劳动力流动的时间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体上劳动力流动性有所减弱,值得关注的是中部地区的劳动力净流入率与东部地区呈接近趋势。这主要是与近些年“逃离北上广”的现象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部发达地区住房等生活成本日益升高,流动人口生存压力较大,同时,中西部地区出台的相关人才引进措施,进一步增强了中西部地区的吸引力,因此,部分劳动力放弃一线城市,选择压力相对较小的二线三线城市进行工作与生活。图3各地区2004~2011年劳动力净流入2实证分析如前文所述,为更好的验证劳动力流动与区域服务业增长的内在关系,本文在估计方法上选择系统GMM方法。2.1全样本分析结果表2给出了系统GMM法的分析结果,模型(1)到模型(5)体现了分步回归的过程。模型(1)反映了未添加其他控制变量情况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劳动力流入与劳动力流出对于服务业的发展起着截然相反的作用。劳动力流入与服务业增长显著正相关,地区劳动力流入将很好的刺激地区服务业的发展。从回归结果看来,劳动力流入对服务业发展的弹性系数为0.199,即劳动力流入提高1个百分点,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将增长0.199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劳动力主要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我们可以简单的把流动的劳动力分成两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潘越;杜小敏;;劳动力流动、工业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非参数可加模型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2 李惠娟;;异质劳动力流动与服务业集聚——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3 樊士德;姜德波;;劳动力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虹;谢明华;杜小敏;;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措施有效性研究——基于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1年03期
2 王霄;石庆芳;袁晓玲;;城市广化与城市深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9期
3 柳劲松;;湖北省域经济联系与农民工技能培训需求的关联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11期
4 邹一南;李爱民;;户籍管制、城市规模与城市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09期
5 张辽;;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与经济增长——基于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3年05期
6 吴凡;;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7 樊士德;姜德波;;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基于文献研究的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14年04期
8 何威风;阎建忠;周洪;;重庆市山区农户耕地转入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11期
9 刘涛;齐元静;曹广忠;;中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制及城镇化效应——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的分析[J];地理学报;2015年04期
10 王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劳动力流动问题初探——基于产业集聚理论视角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毅;刘易斯转折点的中国考证[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2 周靖祥;中国内外经济发展失衡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陈得文;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4 张晓蓓;人力资本与省际经济收敛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5 张辽;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姜乾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地区发展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7 刘建朝;京津冀城市群产业优化与城市进化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3年
8 陈锐;劳动力错配、结构演变及其对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9 孙三百;机会不平等、劳动力流动及其空间优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10 范晓非;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型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计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霞;财政政策的就业效应[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2 赵捷;二元经济视角下FDI、劳动力流动与区域创新能力增长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3 肖绽芳;人口因素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影响机制与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4 龙浩;劳动力市场配置与区域经济收敛[D];重庆大学;2012年
5 刘晓岚;劳动力流动、工业化进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D];湖南大学;2011年
6 黄颖;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D];华侨大学;2012年
7 赵伟;区域要素流动影响广东省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8 袁德胜;农民工工资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9 郑加仁;人口红利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10 许学珍;北京市流动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林如;李莉;;劳动力转移、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J];财经研究;2006年08期
2 魏作磊;;服务业能承担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吗[J];财贸经济;2006年11期
3 范剑勇,王立军,沈林洁;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J];管理世界;2004年04期
4 冯子标;;中部塌陷原因及崛起途径探析[J];管理世界;2005年12期
5 刘兰;;劳动力区域流动、就业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J];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李晶;汤琼峰;;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收敛的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06年03期
7 肖六亿;;劳动力流动与地区经济差距[J];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03期
8 程名望;史清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基于中国1978—2004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07年05期
9 许召元;李善同;;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9年01期
10 蔡晳,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晓莉;;当东西欧相遇——欧洲劳动力流动状况[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08期
2 龚莉;;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状况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年19期
3 张利萍;邸敏学;燕晓飞;;国外劳动力流动与教育互动及其启示——以英国、美国和德国为例[J];理论探索;2008年01期
4 姚旦杰;;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05期
5 刘晓英;;我国广义劳动力流动的两种形态[J];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04期
6 刘晓英;;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深层原因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刘占高;张杰;;论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北方经济;2009年10期
8 彭定赟;陈志平;;劳动力流动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9期
9 肖锋;何秀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劳动力流动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杜凤莲;;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朱云章;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马少晔;基于劳动力流动视角的城乡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再检验[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姜乾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地区发展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4 张爱婷;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增长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斗星;我国区域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及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D];重庆理工大学;2009年
2 肖振兴;我国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马辉;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经济效应[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4 饶旻;京津冀劳动力流动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5 黄瑞;影响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分析[D];重庆理工大学;2014年
6 朱萸;欧盟内部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7 杨敏;劳动力流动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8 杨慧慧;中国经济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9 陈光普;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10 贺佳丹;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90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890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