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内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联立模型的经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内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联立模型的经验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2010、2011年截面数据,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集聚理论,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内生经济增长的空间联立模型,实证检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内生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都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与异质性,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内生关系,但尚未产生拥挤效应。因此,加强省际合作、共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合理布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优化经济增长、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等应成为中国经济规划的合理选择。
【作者单位】: 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163024)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2MS1004) 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2011C044)
【分类号】:F719;F224
【正文快照】: 近年的综合经济先行指数报告显示,世界各国经济普遍呈现增长减速趋势。中国经济虽然保持着稳中有进的态势,但内生动力不足、结构失衡等诸多瓶颈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造成了严重阻碍。如何提升内生动力、调节产业结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经验研究显示,诸多OECD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8期
2 文玫;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3 王雪瑞;;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成长与发展现状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3年05期
4 章元;刘修岩;;聚集经济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2008年03期
5 柯善咨;姚德龙;;工业集聚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因果关系和决定因素——中国城市的空间计量经济联立方程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伟莲;张虹鸥;王蓉蓉;陈静;;广东省主要农产品的空间集聚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4期
2 陈伟莲;张虹鸥;王蓉蓉;陈静;;广东省主要农产品的空间集聚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3 刘剑;张瑜;;我国农药制造业空间集聚现象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4 宋马林;;国内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张宇婷;;新型工业化道路下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08年20期
6 宋业峰;;论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发展[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刘文革,朱兴龙,刘海莉;产业集聚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11期
8 李耀光;吴雁军;;产业互动视角下的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王先庆;武亮;;服务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批发零售业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刘斯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久文;;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徐林清;;制造企业快递服务需求的区域差异研究[A];2011’中国快递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陈进栋;韦素琼;;福建省各地市装备制造业的地区专业化与地理集中[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5 黄国华;周惠;;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促进山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A];山东省首届服务业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选[C];2007年
6 张万强;温晓丽;;发展高端物流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章林;曹明福;;天津生产者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8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1分会场海峡两岸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王芬盛;杨静;;济宁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路径探讨[A];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支撑——2012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冯中越;周孝;;京津冀晋蒙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咏丽;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运作机理与评价[D];暨南大学;2010年
3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尚慧丽;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7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丹;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区域专业化水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贺书岚;“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生产者服务发展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彭玉婷;分工、交易效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张衍;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邹美凤;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服务化演进及其实证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6 董飞平;引进利用外资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孟凡星;福建省工业集聚现状及经济效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燕;杭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朱茗;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10 顾伟平;我国制造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晋川;战明华;;聚集效应、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城市增长机制的重构——转轨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新古典模型的拓展[J];财经研究;2006年01期
2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3 魏后凯;中国制造业集中状况及其国际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1期
4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4期
5 范剑勇,朱国林;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J];管理世界;2002年07期
6 吉昱华,蔡跃洲,杨克泉;中国城市集聚效益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03期
7 文玫;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8 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9 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10 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茅欣;亚洲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地区[J];国际经济合作;2000年06期
2 贺力平;20世纪经济增长与现代化发展的经验[J];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Z1期
3 王荣阁;经济增长模式研究的重大收获——读《经济增长模式比较》[J];经济经纬;2000年05期
4 孙波;1978—1995年中国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2000年02期
5 周绍朋;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0年04期
6 河北经贸大学课题组;河北省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实证分析——直接启动消费需求是我省下一步扩大内需政策的基本取向[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7 高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J];技术经济;2000年03期
8 李宗福;收债:促进港口经济增长的一个支点[J];交通财会;2000年02期
9 于秀媛;教育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热点[J];辽宁经济;2000年10期
10 吴盛汉;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J];龙岩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现祥;舒元;;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3期(总第11期)[C];2004年
2 陈向阳;;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从环境成本视角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马国霞;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极化及其模拟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武义青;李冰茹;;经济增长解析[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5 戴武堂;;转轨时期中俄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观[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孙文祥;;我国区域研发实力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周毅;辛利;熊焰;陈易章;;“奥运”对促进北京地区经济增长的分析[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8 单豪杰;沈坤荣;;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激励导向的分析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9 刘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风险与经济增长:历史演变与最新进展[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10 周端明;蔡敏;;经济发展的实践、增长理论的进展与文献的转向——兼评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贤佳;“美经济增长放缓 对中国影响有限”[N];上海证券报;2006年
2 徐启生;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减缓[N];光明日报;2008年
3 李金珊 赵云旗;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N];中国财经报;2005年
4 王振华;美巨额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构成危险[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陈泰锋;全球经济增长潜藏风险 人口问题威胁世界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4年
6 俄欧亚所 张中华;俄经济增长背后的隐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2005年亚洲经济增长将趋缓[N];国际商报;2004年
8 钟生坦 黄铁苗;试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途径[N];光明日报;2001年
9 杰夫·马德里克;经济为什么增长?[N];经济观察报;2003年
10 ;全国30省区市经济增长比较[N];经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泽填;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3 彭亮;自主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杨友才;引入制度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刘建伟;公共产品供给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叶飞文;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3年
7 张李节;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刘海英;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王瑞泽;制度变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李富强;内生制度、最优治理和我国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安;内外资企业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刘国伟;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吴娟;宁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祝燕君;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的公共支出模式创新[D];浙江大学;2009年
5 许莉;环境因素内生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莹;青岛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7 曹佛宝;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D];西藏民族学院;2009年
8 阮文达;越南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9 穆晓芳;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叶磊;我国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805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180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