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基于1995—2012年新疆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方法及灰色关联模型,探讨新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新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度较低,处于周期性失调的状态。新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影响程度排序为:经济发展结构资本累积科学创新金融支持力度经济外向性程度人力资本。建议两者从产业融合、科学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投资方面做出调整,实现新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石河子大学兵团金融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石河子大学校级文科基地项目“兵团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研究”(BTJR201401)
【分类号】:F719;F424
【正文快照】: 生产性服务业是从生产部门分离出来,为企业提供中间服务的新兴产业。其作为中间投入,“嵌入”在制造业的生产链条之中,与制造业在总体上表现出相互促进、彼此依赖的关系。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功能上的整合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有效保证。因此,生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杜生鸣;;深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1年06期
2 侯红昌;;河南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基于VAR模型系统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4期
3 杜传忠;王鑫;刘忠京;;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同能提高经济圈竞争力吗?——基于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比较[J];产业经济研究;2013年06期
4 喻春娇;郑光凤;;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程度分析[J];经济地理;2010年11期
5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年06期
6 张沛东;;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分析——基于中国29个省级区域的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2期
7 韩德超;;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工业企业效率影响研究[J];统计研究;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进;徐谷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实证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宋马林;;国内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李小萌;忻展红;;要素比较优势的发挥对加速产业增长的意义[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王亚男;;两化融合中我国制造业的机遇、挑战与发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陈颇;;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与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基于我国东部10个地区的实证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刘书瀚;宋明月;;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商业研究;2008年06期
7 喻美辞;;发展生产性服务与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J];商业研究;2011年02期
8 蒋秀青;;山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及对策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1期
9 余东华;范思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解释与出路[J];财经科学;2011年02期
10 万侃;刘威;钟升;;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重庆与世界;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林清;陈碧莲;;制造企业特征与快递服务需求模式[A];2012中国快递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高丽峰;王兴权;曲丹丹;;基于互动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以辽宁为例[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3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周国华;王岩岩;;服务型制造模式研究[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万强;温晓丽;;发展高端物流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1分会场海峡两岸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蒋云龙;;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安徽经济的崛起[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The Impact of FDI from Different Regions on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China’s Industry Enterprises[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颜颖舒;;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省际比较评价[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运作机理与评价[D];暨南大学;2010年
2 尚慧丽;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周西南;FDI对甘肃省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王亚男;两化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7 益瑞涵;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与作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王晓玉;物流外包背景下市场导向、运作协同能力和绩效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龙跃;基于服务型制造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服务博弈及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罗立彬;服务业FDI与东道国制造业效率[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书岚;“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生产者服务发展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彭玉婷;分工、交易效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郭倩倩;产业结构转型中的江苏省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邹美凤;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服务化演进及其实证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5 蒋玉兰;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敏;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因素与关联效应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王燕;杭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郭丽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刘元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10 薛双喜;河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吉昌,夏晴;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以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例[J];财贸经济;2004年09期
2 朱胜勇;;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OECD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分析[J];城市问题;2009年07期
3 刘国亮,薛欣欣;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以山东省制造业为例[J];产业经济研究;2004年03期
4 代中强;;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互动关系——来自长三角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4期
5 方石玉;;简论生产者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我国加工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J];当代财经;2007年06期
6 闫小培,钟韵;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向功能特征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5年05期
7 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及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8年12期
8 魏后凯,吴利学;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11期
9 刘小玄,李利英;改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3期
10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威漩;胡盼盼;;城乡协调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间互动机理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董豪;;一个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全国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理论研讨会侧记[J];决策探索;1988年02期
3 金昌范;;经济、社会、环境要协调发展——记全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J];中国环境管理;1989年04期
4 毕金平;史山山;;区域协调发展的比较法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年12期
5 梁春梅;;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经济社会学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张义生;;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与对策研讨会评述[J];经济纵横;1992年02期
7 郭瑞祥;邓小平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及其指导意义[J];地方政府管理;1998年02期
8 帅相志;试论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8年01期
9 隋映辉;协调发展:一种新的增长战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张明,余华君;论城乡协调发展中农村支持体系的构建[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隋映辉;;协调发展:新科学发展观及其增长战略[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6年
2 崔凤;;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视角与存在问题[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孙兆文;;协调发展与持续发展的辩证统一[A];中国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4 李曦辉;;科学发展观、微观经济理论与区域协调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探索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之路[N];光明日报;2001年
2 李磊明;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研讨会在甬召开[N];宁波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1998年
2 王文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吴琼;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民族协调发展[D];新疆大学;2010年
5 党晶晶;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6 王欣菲;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林含;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2 曹茂侠;福建省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金玲;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4 徐以国;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0年
5 舒连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中的政府作用[D];苏州大学;2010年
6 周幼曼;中国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激励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房丽娟;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何坤;系统论视角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测评[D];华侨大学;2011年
9 孔宇航;泰安高新区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10 马丽娜;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389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238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