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南京市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3 14:45

  随着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星级饭店的数量和规模也逐渐扩大,饭店的布局成为影响饭店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星级饭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或城市饭店业的水平和实力,因此星级饭店空间分布合理与否,将对饭店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南京市为案例地,梳理南京市星级饭店的发展历程,从时间角度分析近十年星级饭店规模、等级、效益特征的演变规律;从空间角度探析南京市市域范围内星级饭店规模数量、等级结构、经济效益、空间布局的基本现状特征,并借助Arcgis软件重点研究南京市主城区(六城区)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特点;探讨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进一步提出空间结构优化对策。论文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2003年至2012年近十年来,南京市星级饭店基本特征规律: (1)从规模数量上看,星级饭店总量先增后减,在2007年达到最大,共143家。五星级、四星级饭店数量保持稳定增长;三星级饭店数量先增加后减少,2009年为最大值65家;二星级饭店数量大致呈减少趋势。 (2)从等级结构上看,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饭店所占比重呈增长状态,二星级饭店比重呈明显下降状态,星级饭店等级结构由金字塔型转化为不合理的纺锤型结构,但是由于经济型酒店弥补了低档饭店的市场空缺,所以南京市饭店等级结构基本呈合理的金字塔型。 (3)从效益特征上看,2007年至2012年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波动较大,2009年因金融危机原因降到最低61.52%,2009年之后,各星级饭店增长趋势保持一致,四星级饭店出租率处于最高,二星级饭店出租率最低。平均房价处于缓慢增长趋势,波动较小,波动范围在300—-400元之间。 第二,目前南京市星级饭店基本特征的分析: (1)规模数量特征。截止2013年1月,南京市共有星级饭店115家。鼓楼区、玄武区、白下区是星级饭店数量和客房数最多的区域,三区星级饭店总数量和客房数占到60.87%、65.51%。饭店密度最大的区是鼓楼区,其次是白下区、玄武区。 (2)等级结构特征。南京市115家星级饭店中,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饭店数量分别是18家、22家、58家、17家,所占比例分别为15.65%、19.13%、50.43%、14.78%,等级结构呈纺锤型。 (3)经济效益特征。2012年南京市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为66.33%,四星级饭店出租率最高,五星级次之,二星级饭店最低;2012年南京市星级饭店平均房价为395.28元,等级越高,房价越高。 (4)空间特征。南京市星级饭店的地理集中指数为38.86,表明从整个南京市市域角度星级饭店呈集聚状态。五星级饭店、四星级饭店、三星级饭店、二星级饭店地理集中指数分别为55.56、50.21、35.75、42.01,说明五星级饭店分布最为集中,三星级饭店分布较分散。南京市星级饭店基尼系数为0.835,均匀度为0.165,表明南京市星级饭店分布不平衡,分布均匀度很低。空间分布图显示,南京市星级饭店呈主城区大团集聚和郊区县散点并存的格局。 第三,南京市主城区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特征: (1)道路两侧50米范围内是星级饭店的集中分布区域,50米之外,随着距离增加,星级饭店数量递减。火车站、汽车站、码头等交通枢纽附近星级饭店数量较少,集聚效应较弱。 (2)商业区等级越高,区域内及周边星级饭店数量越多。商业区内是星级饭店分布最集中的区域;距离商业区域300米范围内,商业区位因素作用减弱,星级饭店数量逐渐减少;距离大于300米,商业区位因素作用更加减弱,但是新的商业区出现及其它因素的影响,饭店数量又出现增加趋势。 (3)主城区交通、商业区等因素占主导,景区对星级饭店的集聚效应不明显。郊区县交通和商业区影响力较弱的地区,景区是吸引星级饭店布局的主力因素。另外,星级饭店的数量与景区等级关系不大,与景区所处位置和景区资源特色有密切关系。 (4)南京市主城区星级饭店集中于高等级地价区,并且星级饭店等级与地价等级呈一致关系,等级越高的星级饭店越有能力布局在高等级地价区。 (5)星级饭店等级越高,对交通条件、商业区位、地价等级的要求就越高,饭店越趋向于主干道路、高等级商业区、高等级地价区分布。 第四,影响南京市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交通、商业区、旅游景区、地价、城市规划、集聚效应,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南京市星级饭店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优化的对策包括:政府应加强市场调研,制定合理的饭店布局政策;强化宏观调控,平衡各区发展;完善交通网络、增强可达性;科学布局景区周边饭店;投资者合理选址。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71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范围和资料来源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内容
        1.4.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旅游饭店
        2.1.2 星级饭店
        2.1.3 饭店空间分布
    2.2 理论基础
        2.2.1 区位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核心一边缘理论
第三章 南京市星级饭店发展概述
    3.1 南京市基本概况
    3.2 南京市星级饭店发展历程
        3.2.1 起步期(1978年—1988年)
        3.2.2 发展期(1988年—2000年)
        3.2.3 成熟期(2000年至今)
    3.3 南京市星级饭店基本特征演变规律分析
        3.3.1 规模数量
        3.3.2 等级结构
        3.3.3 效益特征
第四章 南京市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4.1 南京市星级饭店基本特征分析
        4.1.1 规模数量特征
        4.1.2 等级结构特征
        4.1.3 经营效益特征
        4.1.4 空间特征
    4.2 南京市主城区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2.1 星级饭店与道路交通
        4.2.2 星级饭店与商业区
        4.2.3 星级饭店与旅游景区
        4.2.4 星级饭店与地价
    4.3 不同等级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特征
第五章 南京市星级饭店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探析
    5.1 交通通达性
    5.2 商业区繁华度
    5.3 旅游景区
    5.4 城市地价等级
    5.5 城市规划
    5.6 集聚效应
第六章 南京市星级饭店空间结构优化对策
    6.1 制定合理饭店布局政策
    6.2 强化宏观调控、平衡各区发展
    6.3 完善交通网络、增强通达性
    6.4 科学布局景区周边星级饭店
    6.5 投资者合理选址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伶莲;我国旅游饭店时空分布初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文吉;中国星级酒店空间布局研究[J];商业研究;2004年21期

3 姜海宁;肖海平;李广斌;袁丰;;长三角五星级酒店空间格局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7期

4 丁龙;郑欢;;合肥市五星级饭店空间分布与效益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1年10期

5 宁越敏;上海市区商业中心区位的探讨[J];地理学报;1984年02期

6 张河清,成红波;“核心-边缘”理论在南岳衡山区域旅游产品开发中的运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3期

7 李海立;;天津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分析[J];饭店现代化;2006年03期

8 王娟;祝小迁;戴昕;李渊;;安徽省旅游星级饭店地域差异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7年01期

9 林东;;福州市区星级饭店布局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周群群;;惠州市星级饭店的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本田;;产业集群:提升安徽省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柳百萍;城市地域形态演变与城市持续发展观——合肥市行政新区划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张志军,杨维凤;找准定位,促进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4 张士杰;王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阜阳市城市竞争力评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梁春凤;段建南;周子英;向开成;;长沙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6 石瑞年;张莉燕;姚国强;吴彦山;;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1期

7 李传武,黄新南,杨本俊;六安市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8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9 李文旗;;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10 李继云;普希宁;;云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乐珊;基于元胞自动机和VR-GIS技术的城市空间增长三维动态模拟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张伟;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金凤花;区域物流场的场效应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建国;基于耕地生产能力生态区法评价的粮食安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傅莹;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萧一啸;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慧君;CA-MARKOV模型与GIS、RS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范碧霞;农产品物流中心选址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陆林飞;上海市中心城区台球馆空间分布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徐勤诗;广西玉林市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陈德荣;广西区河池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何静;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0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40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e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