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随着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星级饭店的数量和规模也逐渐扩大,饭店的布局成为影响饭店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星级饭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或城市饭店业的水平和实力,因此星级饭店空间分布合理与否,将对饭店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南京市为案例地,梳理南京市星级饭店的发展历程,从时间角度分析近十年星级饭店规模、等级、效益特征的演变规律;从空间角度探析南京市市域范围内星级饭店规模数量、等级结构、经济效益、空间布局的基本现状特征,并借助Arcgis软件重点研究南京市主城区(六城区)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特点;探讨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进一步提出空间结构优化对策。论文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2003年至2012年近十年来,南京市星级饭店基本特征规律: (1)从规模数量上看,星级饭店总量先增后减,在2007年达到最大,共143家。五星级、四星级饭店数量保持稳定增长;三星级饭店数量先增加后减少,2009年为最大值65家;二星级饭店数量大致呈减少趋势。 (2)从等级结构上看,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饭店所占比重呈增长状态,二星级饭店比重呈明显下降状态,星级饭店等级结构由金字塔型转化为不合理的纺锤型结构,但是由于经济型酒店弥补了低档饭店的市场空缺,所以南京市饭店等级结构基本呈合理的金字塔型。 (3)从效益特征上看,2007年至2012年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波动较大,2009年因金融危机原因降到最低61.52%,2009年之后,各星级饭店增长趋势保持一致,四星级饭店出租率处于最高,二星级饭店出租率最低。平均房价处于缓慢增长趋势,波动较小,波动范围在300—-400元之间。 第二,目前南京市星级饭店基本特征的分析: (1)规模数量特征。截止2013年1月,南京市共有星级饭店115家。鼓楼区、玄武区、白下区是星级饭店数量和客房数最多的区域,三区星级饭店总数量和客房数占到60.87%、65.51%。饭店密度最大的区是鼓楼区,其次是白下区、玄武区。 (2)等级结构特征。南京市115家星级饭店中,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饭店数量分别是18家、22家、58家、17家,所占比例分别为15.65%、19.13%、50.43%、14.78%,等级结构呈纺锤型。 (3)经济效益特征。2012年南京市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为66.33%,四星级饭店出租率最高,五星级次之,二星级饭店最低;2012年南京市星级饭店平均房价为395.28元,等级越高,房价越高。 (4)空间特征。南京市星级饭店的地理集中指数为38.86,表明从整个南京市市域角度星级饭店呈集聚状态。五星级饭店、四星级饭店、三星级饭店、二星级饭店地理集中指数分别为55.56、50.21、35.75、42.01,说明五星级饭店分布最为集中,三星级饭店分布较分散。南京市星级饭店基尼系数为0.835,均匀度为0.165,表明南京市星级饭店分布不平衡,分布均匀度很低。空间分布图显示,南京市星级饭店呈主城区大团集聚和郊区县散点并存的格局。 第三,南京市主城区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特征: (1)道路两侧50米范围内是星级饭店的集中分布区域,50米之外,随着距离增加,星级饭店数量递减。火车站、汽车站、码头等交通枢纽附近星级饭店数量较少,集聚效应较弱。 (2)商业区等级越高,区域内及周边星级饭店数量越多。商业区内是星级饭店分布最集中的区域;距离商业区域300米范围内,商业区位因素作用减弱,星级饭店数量逐渐减少;距离大于300米,商业区位因素作用更加减弱,但是新的商业区出现及其它因素的影响,饭店数量又出现增加趋势。 (3)主城区交通、商业区等因素占主导,景区对星级饭店的集聚效应不明显。郊区县交通和商业区影响力较弱的地区,景区是吸引星级饭店布局的主力因素。另外,星级饭店的数量与景区等级关系不大,与景区所处位置和景区资源特色有密切关系。 (4)南京市主城区星级饭店集中于高等级地价区,并且星级饭店等级与地价等级呈一致关系,等级越高的星级饭店越有能力布局在高等级地价区。 (5)星级饭店等级越高,对交通条件、商业区位、地价等级的要求就越高,饭店越趋向于主干道路、高等级商业区、高等级地价区分布。 第四,影响南京市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交通、商业区、旅游景区、地价、城市规划、集聚效应,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南京市星级饭店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优化的对策包括:政府应加强市场调研,制定合理的饭店布局政策;强化宏观调控,平衡各区发展;完善交通网络、增强可达性;科学布局景区周边饭店;投资者合理选址。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71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伶莲;我国旅游饭店时空分布初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文吉;中国星级酒店空间布局研究[J];商业研究;2004年21期
3 姜海宁;肖海平;李广斌;袁丰;;长三角五星级酒店空间格局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7期
4 丁龙;郑欢;;合肥市五星级饭店空间分布与效益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1年10期
5 宁越敏;上海市区商业中心区位的探讨[J];地理学报;1984年02期
6 张河清,成红波;“核心-边缘”理论在南岳衡山区域旅游产品开发中的运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3期
7 李海立;;天津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分析[J];饭店现代化;2006年03期
8 王娟;祝小迁;戴昕;李渊;;安徽省旅游星级饭店地域差异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7年01期
9 林东;;福州市区星级饭店布局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周群群;;惠州市星级饭店的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本田;;产业集群:提升安徽省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柳百萍;城市地域形态演变与城市持续发展观——合肥市行政新区划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张志军,杨维凤;找准定位,促进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4 张士杰;王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阜阳市城市竞争力评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梁春凤;段建南;周子英;向开成;;长沙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6 石瑞年;张莉燕;姚国强;吴彦山;;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1期
7 李传武,黄新南,杨本俊;六安市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8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9 李文旗;;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10 李继云;普希宁;;云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乐珊;基于元胞自动机和VR-GIS技术的城市空间增长三维动态模拟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张伟;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金凤花;区域物流场的场效应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建国;基于耕地生产能力生态区法评价的粮食安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傅莹;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萧一啸;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慧君;CA-MARKOV模型与GIS、RS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范碧霞;农产品物流中心选址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陆林飞;上海市中心城区台球馆空间分布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徐勤诗;广西玉林市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陈德荣;广西区河池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何静;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09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40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