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路径与演化机理
本文关键词: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路径与演化机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历史 >>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路径与演化机理
2011 年 8 月 第 8 期 ( 总 281 期 )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Aug. , 2011 No.8
【案例研究 】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路径与演化机理
杨永忠 1, 黄舒怡 2, 林明华 1
610065; 350002)(1.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四川 成都
2.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 [ 摘要 ]
福建 福州
本文基于演化经济视角提出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的三阶段假说 , 即单元聚
集 、 界面构建和网络发展 。 其中 ,单元聚集是微观单元资源搜寻的反映 ,界面构建是单元身 份认同的需要 ,网络发展是单元多维扩张的结果 。 在三阶段演变中 ,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演 化程度不断提高 ,从简单的地理聚集到分工协作 ,直至新奇系统形成 。 根据 “ 三阶段 ” 分析 框架 ,本文对北京 798 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了实证研究 。 发现 798 创意产业集聚区在进入 第三阶段的低层次网络发展后出现的 “ 自我毁灭 ” 现象 , 实质是商业繁荣对艺术生产的排 挤 。 本文探讨了现代意义上的推动艺术与商业融合发展的四种模式 ,并对创意产业集聚区 不同于一般产业集聚区的特征进行了反思 : 从形成路径而言 , 创意产业集聚区体现了文化 与经济 、 技术的有机融合 ; 从演化机理而言 ,表现出单元的新奇特征 、 界面的身份特征和网 络的合作创造特征 。
[关键词] 创意产业集聚区 ; 形成路径 ; 演化机理 ; 文化与经济 、技术融合 [中图分类号 ]F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480X(2011 )08-0128-11
一 、 引言
创意产业集聚区作为创意产业的空间载体 , 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兴起 。 创意产业集聚区具 有明显的区位选择特征 , 在全球化背景下 ,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区位选择出现了同时在大城市集中和 全球化分散的趋势 (Scott ,2005 )。 国外一些学者主要从区位因素角度对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进行 了 探 讨 (Hutton ,2000 ;Howkins ,2001 ;Hartley ,2005 ;Doris et al. ,2006 ;Michael ,2010 ), 他 们 认 为 , 创 意产业集聚区趋向于在具有良好环境 、 公共服务完善 、 交通设施便利 、 低进入障碍和具有休闲中心 作用的城市和地区出现 。 鉴于创意产业集聚区是一个复杂系统 , 其产生与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共同作 用 , 国内一些学者在国外区位因素研究基础上 , 从共生视角对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了分析 。 陈秋玲 等 (2006 ) 利用共生模型对上海 18 个创意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进行了研究 , 指出共生关系越贴近互 利共生 , 则创意产业集聚效应越好 。 然而作为一个新兴产业 , 无论是区位因素角度 , 或是共生角度 , 都尚未能对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路径与演化机理展开深入研究 。 本文拟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 上 , 从演化经济视角系统分析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路径与演化机理 。 从产业集聚的一般性出发 , 提出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的三阶段假说 , 并以北京 798 创意产业集聚区 ( 简称 798) 为例进行实证
[收稿日期 ] 2011-07-15 [基金项目 ] [作者简介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重点项目 “ 创意产业的微观基础 ”( 批准号 SKX201013 )。 杨永忠 (1968 —), 男 , 重庆人 ,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黄舒怡 (1985 —), 女 , 福建
泉州人 ,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 林明华 (1975 —), 男 , 江西南康人 ,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
128
研究 。 在此基础上 , 针对存在于 798 的具有创意产业特征的 “ 自我毁灭 ” 现象展开探讨 , 并对创意产 业集聚区不同于一般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路径与演化机理进行反思 。
二 、 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的三阶段假说
产业集聚的形成一般经历了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 、 企业间逐渐建立联系 、 形成一个稳定系统的 过程 ( 韦伯 ,1909;Ottaviano et al. ,2002; 金祥荣等 ,2002)。 创意产业虽具有特殊性 , 但仍不失产业的 基本特征 。 因此 , 从产业集聚的一般过程 , 基于演化经济视角 , 本文提出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一般 经历单元聚集 、 界面构建 、 网络发展三个阶段 。 其中 , 单元聚集反映已经进入和即将进入创意产业集 聚区的微观个体 、 企业或组织 , 界面构建表示微观单元间的相互联系及联系方式 , 网络发展显示了 微观单元间的复杂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 。 如图 1, 横坐标表示演化阶段 , 反映了创意产业集聚区从单元聚集 、 界面构建到网络发展三个 阶段的序列推进 。 纵坐标表示演化程度 , 对演化程度的判别 , 本文借鉴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共生系统 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Boons et al. ,1997; 袁纯清 ,1998; 王兆华 ,2007), 通过单元信息共享程度和合 作关系固化程度两个指标进行综合判别 。 其中 , 单元信息共享程度体现为微观单元间关于知识 、 技 术等信息传播的广泛度 , 广泛度越大 , 信息共享程度越高 , 演化程度越高 ; 合作关系固化程度表现为 微观单元间的合作时间长短及交易频率的大小 , 合作时间越长 , 交易频率越大 , 合作关系固化程度 越高 , 演化程度也越高 。 总之 , 随着三个阶段的有序推进 ,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演化程度不断提升 。
演化程度 多维 扩张 界面构建 身份 认同 单元聚集 资源 搜寻 地理聚 集产生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分工协 作出现 网络发展 新奇系 统形成
演化阶段
图1
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的三阶段假说
1. 单元聚集
微观单元在区域上的地理集中现象 , 从时间上表现为同类企业到上下游企业 、 再到辅助性机 构 。 由于创意产业的劳动力具有较大的自由度 , 消费者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合作创造 (Co-creation ) (Ross ,2009), 因此 , 作为创意产业的一个特点 , 广义的单元聚集还包括消费者的集聚与参与 。 该阶段主要是由于经济因子与身份因子的存在 , 吸引了微观单元的进入 。 经济因子与一般产业 集聚相似 , 主要来自低成本因子和外部经济效应因子 , 而身份因子则与创意产业的特殊性有关 。 身 份之所以对创意产业的微观单元产生吸引力 , 主要是由于社会对创意产品的价值判断 , 较之一般商 品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Potts ,2011), 因此 , 创意工作者如果要实现其产品价值 , 会尽可能借助各种 信号以显示其现实的或潜在的艺术价值 , 而身份就是一种重要的信号 。 创意工作者通过进入创意产 业集聚区 , 利用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艺术氛围和艺术定位 , 将有助于其信号显示与身份确定 。 身份因 子体现了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属性 , 在身份因子诱导下 , 创意产业的微观单元可以借助社会网络搜 寻合适区位并进行集聚 。
129
在单元聚集阶段 , 由于微观单元合作时间很短 、 交易频率较小 , 技术 、 知识等信息传播的广泛度 较弱 , 因此单元的信息共享程度和合作关系固化程度均较低 , 演化程度不高 , 主要是一种地理上的 简单扎堆 。
2. 界面构建
随着微观单元的关系互动增加 , 单元间的联系形式逐步显现 , 单元界面逐步从不稳定走向稳 定 。 此时 , 微观单元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入 , 信息共享程度和合作关系固化程度都得到强化 , 演化程度 普遍提高 , 创意产业集聚区从简单的地理集聚走向分工与协作 。 在 创 意 产 业 集 聚 过 程 中 , 微 观 单 元 的 界 面 构 建 实 际 是 一 种 身 份 建 构 。 Akerlof and Kranton (2000) 认为 , 身份函数依赖于个体行为与其他个体行为的相互关系 。 由于身份函数是创意产业微观 单元的一种重要效用函数 , 因此微观单元间的相互联系及联系方式 , 即界面构建 , 在创意产业就更 加突出地表现为微观单元关于彼此身份的一种认同与确立 。 即随着微观单元的关系互动增加 , 微观 单元的身份认同逐步清晰 , 界面间的彼此身份逐步从非均衡走向均衡 , 从而也相应地建立起稳定的 分工与协作关系 。 界面 ( 或身份 ) 的构建机制主要包括正式机制和非正式机制 。 正式机制是微观单元在其设计 、 研 发 、 生产 、 营销等过程中 , 通过正式协议或契约与其他企业结成长期稳定的身份关系 。 非正式机制 , 则是微观单元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 , 在长期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非正式或非契约的认同关系 。 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机制的作用 ,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单元界面逐步形成 , 并表现为不同的身份特 征 。 其中 , 单元间的点型身份反映出微观单元的联系极不稳定 , 这种联系形式的生成具有随机性 , 机 会主义的风险极大 。 随着互动程度的提高 , 微观单元间可能进入间歇型身份 , 这时微观单元的联系 表现出非连续的 、 间歇的稳定性 , 这种联系形式已脱离了完全随机性 , 身份生成具有某种必然性和 选择性 。 之后随着互动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 将促使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微观单元建立长期的合作关 系 , 此时单元界面表现为连续型身份 , 单元间的联系已具有内在必然性 、 较强的选择性和更高的稳 定性 , 双方机会主义行为明显降低 。 当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微观单元有了形成 , 如战略联盟的互动需 要时 , 它们之间就可能形成一体化身份 。 这四种身份中 , 以连续型最为理想 , 因为点型和间歇型意味 着较大的市场交易成本 , 而一体化则由于制约微观单元的创新而不一定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 冯德 连 ,2000)。
3. 网络发展 Potts 、Cunningham 、Hartley (2008) 等研究认为 , 创意产业本质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适应新奇观念
的社会网络市场 , 可见网络发展是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形成的重要标志 。 当创意产业集聚区内各种单 元聚集到一定程度 , 不仅两两单元间的交易频率越来越高 , 技术 、 知识等信息的传播越来越丰富 , 而 且更多的单元加入了相互交易 , 使得单元信息共享和合作关系固化在更广泛 、 更丰富的空间进行 , 这时单元身份也从简单的线性关系向复杂的网络关系进行多维扩张和固化 ,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 充满新奇观念的社会网络系统 。 一般而言 , 创意产业集聚区最早出现的同类单元之间容易形成竞争 型网络 , 随后上下游单元的加入 , 包括具有创意产业特征的消费者单元的加入与合作创造 , 使供需 型网络逐渐显现 , 而一些辅助性企业的入驻则完善了互补型网络 。 一个创意网络系统通常包括多种 类型 , 在多种类型中往往有某种或某几种居于主导或支配地位 , 其决定了创意产业集聚区网络系统 的演化方向 。 综上 , 从图 1 中可以看出 , 在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的三阶段演化中 , 每一阶段都体现了随着时 间的演变 , 微观的单元行为引出群体的共生结果 , 即微观单元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的行为引起整个创 意产业集聚区的变化 。 如第一阶段 “ 单元聚集 ” 中的个体资源搜寻行为到群体的地理聚集产生 , 第二 阶段 “ 界面构建 ” 中的单元身份认同行为到群体的分工 、 协作出现 , 第三阶段 “ 网络发展 ” 中的个体多 维扩张行为到群体的新奇网络系统形成 。 而阶段与阶段间则体现为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演化程度不
130
断提高 , 就微观单元而言 , 在三个阶段的发展中 , 经历了从资源搜寻 、 身份认同到多维扩张的演化过 程 ; 就群体而言 , 则随着信息传播的广泛度 、 合作时间 、 交易频率的增强 , 共生群体从简单的地理聚 集产生 、 分工协作出现 , 到最后形成具有较高信息共享程度和较高合作关系固化程度的具有新奇特 征的网络系统 。 应该注意的是 , 在经济演化分析中 , 任何假说或模型都只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简化和抽象的描 述 。 因此 , 图 1 也只是一个简化和抽象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的三阶段分析框架 。 实际上 , 创意产业 集聚区的演进过程 , 并不意味着一个阶段结束 、 另一个阶段的开始 。 更通常的是 , 一个阶段尚在进行 中 , 下一个阶段已经出现 。 例如 , 在第一阶段 “ 单元聚集 ” 过程中 , 个别或部分具有新奇能力的微观单 元在偶然的非正式机制互动中 , 就会逐渐构建第二阶段的身份界面 , 而身份界面构建反过来又会不 断吸引和促进单元聚集 。 同时 , 随着 “ 身份资本 ” 较为雄厚的微观单元率先进行网络扩张的探索 , 在 界面构建中 , 也会推动第三阶段的网络发展 , 使新奇的共生系统逐步显现 、 适应和稳定 。
三 、 实证研究 :以北京 798 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例
798 创意产业集聚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 , 它是利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前苏联援建的工
业项目遗址形成 , 属典型的包豪斯建筑风格 。 该区总建筑面积 23 万平方米 , 汇集了艺术家工作室 、 画廊 、 艺术展示空间 、 时尚店铺 、 文化迥异的餐饮酒吧等众多的创意机构 。 本文选择 798 作为实证研 究对象 , 主要考虑 798 是我国形成较早且发展较好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 具有一定代表性 。 以下利用 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的三阶段假说 , 分析 798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过程与演化机理 。 第一阶段 : 单元聚集 。 798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出现始于 2000 年①。 艺术家和艺术机构之所以选 择 798 聚集 , 就在于 798 有吸引他们的经济因子和身份因子 。 这些因子契合了他们的资源需求 , 从 而对市场弱势力量形成吸附力 , 对市场强势力量形成拉动力 ( 见图 2)。
(1) 低成本因子 。 798 独特的包豪斯建筑为创意工作者提供了足够大的创作空间 , 而且 798 是废 弃的工业遗址 , 因此极大降低了创作空间的租金成本 , 这对一些正在起步的艺术工作者 ( 市场弱势 力量 ) 有极大的吸引力 。 此外 ,798 位于当时属于北京城郊的城乡结合部 , 区位便宜 , 交易成本较低 。 在 798 聚集的早期阶段 , 低成本是主导因子 。 正是由于低成本因子的吸附 , 才使艺术工作者 ( 许多被 称为 “ 北漂 ” 一族 ) 不断向 798 聚集 , 才有艺术氛围的逐渐形成 。 (2) 外部经济效应因子 。 从 2006 年被列为北京市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始 ,798 得到了北
①
当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隋建国在 798 租下第一个工作室 。 以下关于 798 的部分资料 、 数据参考了孔 建华 (2009 )、 王维佳 (2008 )、 刘颖多等 (2007 )。
131
京市政府的大力扶持 。 市政府每年安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 设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基础设施专项资金 , 使 798 的基础设施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 同时 , 作为北京市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 聚区 , 政府在准入 、 税收等方面也提供了配套的政策支持 。 随着集聚区内共享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改 善 ,798 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张 , 外部经济日渐增强 。 这时外部经济效应因子逐渐取代低成本因子 , 成 为进一步拉动市场强势力量聚集的主导因子 。 (3) 身份因子 。 随着 798 越来越强烈的艺术氛围和艺术定位 , 身份因子也推动着创意产业的单 元入驻 。 身份因子来自微观单元对 798 的认同 , 来自社会对 798 艺术群体的逐步认同 。 身份因子既 降低了微观单元进入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心理成本 , 又提高了进入者的效用水平 。 在 798 聚集的早 期 , 单元合作程度低 , 技术 、 知识等信息的传播有限 , 演化程度不高 。 但是 , 在经济因子和身份因子越 来越强有力的吸附与拉动下 , 随着单元的不断丰富 、 碰撞 , 也孕育着界面的出现 。 第二阶段 : 界面构建 。 从 2003 年开始 , 以画廊 、 传媒机构等为主的上下游企业进入 , 促进了 798 单元的身份互动 , 单元界面开始显现 。 2006 年以后 , 随着企业数量的进一步增加 , 特别是国际知名 的艺术中心及创意机构增多所产生的引领作用 , 使企业间的身份互动更加活跃 , 单元间的信息共享 程度和合作关系固化程度都得到发展 , 单元身份逐步清晰 , 分工与协作关系也逐渐形成 , 界面构建 所产生的文化 、 经济的溢出效应也逐步显现 。 (1) 界面构建机制 。 798 界面构建的正式机制主要是合约机制 , 如 798 集聚区内画廊与艺术家 之间的界面就是通过合约机制实现的 。 在这一正式机制中 , 画廊往往充当的是 “ 艺术品经纪人 ” 身 份 , 起着平台 、 桥梁的作用 , 为艺术家与藏家同时服务 。 画廊与艺术家签约 , 代理其艺术品 , 并通过艺 术家发展计划进行展览 、 推广 、 出版和交易 , 从而实现艺术家的身份和价值 。 画廊向藏家提供显示质 量的合约 , 从而也促进了藏家的身份和价值 。
798 界面形成的非正式机制表现为微观单元在非市场交易中基于社会身份建立的非契约的沟
通机制 。 界面形成早期 , 创意阶层白天创作 , 晚上收拾各自工作室后 , 以艺术工作者的身份轮流请 客 , 畅谈艺术 。 此后 ,798 各类咖啡厅 、 酒吧和餐吧的兴起为非正式机制的构建提供了更广泛的场 所 。 这种非正式机制对于以文化创意为特征的园区来说 , 在 798 形成过程中往往比正式机制更重 要 , 它极大地促进了单元间的身份互动 , 为艺术家身份的形成提供了潜移默化的基础 。 微观界面的 非正式沟通机制 , 对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而言 , 是一种无法复制和难以正式规划的资产 。 (2) 单元身份特征 。 在界面机制的作用下 , 单元身份随着单元间合作的互动程度和紧密程度而 不断变化 。 在 798 的萌芽时期 , 由于创意阶层属 “ 自由人士 ”, 交流带有随机特征 , 单元身份基本处于 无意识的构建状态 , 属点型特征 。 当越来越多的创意机构在 798 聚集 , 创意区内出现了中介组织和 支持机构 , 单元的互动增加 , 但此时单元间的身份还不稳定 , 或者说他们之间的互动并没有以一定 的形式长期固定下来 , 此时以间歇型为主 。 之后 , 随着单元间的合作频率越来越大 、 信息交流越来越 多 ,798 创意产业集聚区内一些互补性强的微观单元 , 相互间逐步建立了具有稳定特征和较强排他 性的连续型身份 。 在 798 形成中 , 高度一体化的身份还比较少见 。 第三阶段 : 网络发展 。 随着 798 被列为北京市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及 2008 年北京奥运会 的刺激 , 艺术机构的入驻达到高潮 , 推动了微观单元的网络扩张 , 使 798 创意产业集聚区出现了竞 争型 、 供需型和互补型兼有的网络系统特征 。 例如 ,Pace 画廊与东京艺术工程 、 时态空间与空白空 间 、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与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之间形成的竞争型网络 ; 画廊与经纪人 、 经纪人 与艺术家之间的上下游关系而形成的供需型网络 ; 以及各类咖啡厅 、 酒吧和餐吧等辅助性单元与画 廊 、 艺术中心等主导性单元形成的互补型网络 。 但这种混合型的网络系统在 798 尚处于初始和低层 次状态 , 其原因是 :798 虽有一定网络扩张 , 但单元两两之间的线性身份仍是主体 , 上下游身份的信 任程度 、 供需程度均比较脆弱 , 消费者的合作创作更明显缺乏 。 虽然 798 已表现出信息共享程度和 合作关系固化程度越来越强的网络特征 , 但还没有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 、 能自我进化的高度融合的
132
网络系统 。
798 这一低层次的网络发展并未能有效演化下去 。 奥运会带来 798 入驻单元进入鼎盛的同时 , 也带来了 798 租金的不断上涨和商业氛围的日渐浓郁 。 迫于成本压力和商业氛围冲击 , 艺术创作者
从 798 迁移出去显著增多 。 这种非合意性迁移所产生的裂变 , 对 798 的有序演化形成了巨大冲击 。 其原因是 , 在 798 长达 10 年的形成过程中 , 艺术创作者无疑是其内生的单元主体 。 而单元主体的非 合意性迁移 , 首先震荡的必然是 798 长期形成的以艺术创作者为核心的身份界面 , 致使 798 创意产 业集聚区身份界面出现急剧波动和调整 , 从而导致一种体现消费型创意产业特征的新的身份界面 在裂变中取代 798 业已形成的创作型创意产业特征的身份界面 。 而一种新的身份界面构建必然要 有一个演进和发展过程 , 才可能支撑随后的共生网络发展 。 因此 , 可以判断 , 在身份界面的巨大裂变 下 ,798 已经从低层次的网络发展的第三阶段 , 重新回落到消费型创意产业集聚区取代创作型创意 产业集聚区的后界面形成时期 。 我们在图 1 简化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的三阶段分析框架上 , 用图 3 具体描述 798 的演化路 径 。 其中 , 第一阶段的单元聚集大致出现在 2000 年 , 第二阶段的界面构建大约出现在 2003 年 , 第三 阶段的低层次的网络发展出现在 2006 年以后 。 但在 2009 年左右由于单元身份界面的裂变 ,798 出 现分化 , 如图 3 中点 A 所示 , 消费型创意产业随后进入繁荣 , 而创作型创意产业出现衰退 ,798 回落 到消费型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主体特征的后界面构建时期 。
四 、 798 创意产业集聚区 “自我毁灭 ”的进一步研究
凯夫斯 (2000) 对纽约艺术中心的研究表明 , 现代艺术品市场的空间分布具有一种 “ 自我毁灭 ” 的特性 , 这种 “ 开始是艺术 , 结束是商业 ” 的生命周期演进规律在市场经济自发形成的创意产业集聚 中普遍存在 。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纽约东区不到 10 年就经历过一次 “ 自我毁灭 ” 的循环 。 同样 ,798 历经 10 年左右发展 , 经过单元聚集 、 界面构建和低层次的网络发展后 , 在界面裂变的 “ 自我毁灭 ” 中 进入到后界面的分化时期 。
1. 商业繁荣为什么会排挤艺术生产
传统意义上 , 商业繁荣对艺术生产具有一种天然的排挤效应 , 我们采用图 4 所示的长期平均生 产成本曲线进行说明 。 图 4 (a) 中 LC 表示一般产品的长期平均生产成本曲线 ,LC 向右下方倾斜表 示即使商业繁荣带来房屋 、 土地等租金的相应上升 , 一般产品的生产厂商也会由于规模经济 、 技术 进步等原因实现平均生产成本的下降 。 但是 , 就艺术产品生产而言 , 由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产品 , 如 油画 、 雕塑等 , 是通过艺术工作者的个体创作完成 , 一般不存在规模经济 、 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节 约 , 因此 , 商业繁荣引致的房屋 、 土地等租金的上涨 , 将必然带来艺术产品的长期平均生产成本的上
133
升 , 如图 4 (b) 中随着产量增加而向右上方倾斜的艺术产品的长期平均生产成本曲线 LC 所示 。 可 见 , 艺术产品的发展带来了区域的商业繁荣 , 但商业繁荣最终引致的成本上升又将艺术生产者排挤 出去 , 从而出现 “ 开始是艺术 , 结束是商业 ” 的生命周期演进 。
2. 商业繁荣是否一定排挤艺术生产
现代意义上 , 商业繁荣并不必然意味着对艺术生产的排挤 。 原因有两个方面 : 一是艺术正日益 与经济 、 技术融合发展 , 这正是创意经济 、 创意产业在最近 10 年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 。 如以传统文 化为素材 , 通过现代艺术工作者与多媒体 、 软件结合而实现的动漫产品设计 , 就呈现出图 4 (a) 中所 示的一般产品的长期平均生产成本下降的特征 , 甚至比一般产品的长期平均生产成本更低 。 二是艺 术与商业融合可以通过组织变革实现 。 实际上 , 图 4(a) 中所反映的是产品生产要素在尚未形成约束 情况下的长期平均生产成本分布 。 一旦规模经济 、 技术进步出现瓶颈 , 一般产品的长期平均生产成 本曲线也将出现类似图 4 (b) 中所示的上升趋势 。 在此情况下 , 一般产品的生产通常是通过厂商的 组织变革实现长期平均生产成本的再下降 。 如厂商会将产品生产部门转移至低成本地区 , 而将研 发 、 营销等部门保留在商业繁荣地区 , 即所谓的总部加基地模式 ; 或者将技术含量高 、 附加值高的产 品生产保留在商业繁荣地区 , 而将技术含量低 、 附加值低的产品生产转移到低成本地区 , 即所谓的 垂直分离模式 。 由此类推 , 艺术产品在商业繁荣的趋势下 , 也可以借鉴一般产品的组织变革模式实 现商业繁荣与艺术生产的合理配置 。 具体而言 , 我们可以得到现代意义上的艺术与商业融合发展的四种模式 。 一是技术融合模式 。 即通过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 创造出传统艺术新的生产形态 、 新的产品形态和新的服务形式 , 使 现代艺术生产同样体现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 。 二是连续融合模式 。 即通过艺术家与企业家在战略层 面的分工与协作 , 形成双方的连续型身份 , 以企业家的商业创造刺激艺术的市场化渗透 , 以艺术家 的文化创造推动商业的艺术化发展 , 从而实现艺术 、 经济的有机融合 。 三是一体化融合模式 。 即通过 艺术家向艺术企业家的高度一体化的身份拓展 , 实现艺术与商业在管理上的高度融合 。 如电影导演 是传统意义的艺术家 , 但如果通过资本运营发展为像华谊兄弟这样的影视公司的大股东 , 就成为艺 术企业家 , 从而可以更好的在组织与空间层面 , 完成艺术与商业的共同繁荣 。 四是地区融合模式 。 或 采取前述的总部加基地模式 , 或采取垂直分离模式 , 将不同的部门 , 将文化与技术 、 经济融合程度高 的艺术产品与融合程度低的艺术产品 , 分别在商业繁荣地区与低成本地区进行合理配置 , 从而实现 艺术创作与市场推广在不同地域的空间分离与价值融合 。
3. 后界面时期 798 创意产业集聚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后界面时期 798 创意产业集聚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 实质是商业繁荣对艺术生产的排挤 。 造成这
种 “ 自我毁灭 ” 的原因 , 除了前述的一般意义的成本上升外 , 还包括一些特殊原因 , 这些原因加速和
134
加剧了 798 的 “ 自我毁灭 ”。 就微观单元而言 , 从 798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出 ,798 尽管在数量方面发展迅 速 , 但在单元的身份互动 、 特别是单元的网络扩张上明显不足 。 究其原因 , 主要是微观单元对新奇事 物的追求 、 判断和包容不足 , 微观单元的创意能力 、 创新能力不高 。 也即是说 ,798 商业和艺术有机 融合的创造性 “ 破坏 ” 存在单元层面的微观主体缺失 。 就界面而言 , 由于身份裂变导致 798 走向 “ 自我毁灭 ”, 在这种情况下 , 形成原有身份的正式和 非正式机制未能有效调整 , 而新的身份建立所需的正式 、 非正式机制处于残缺 , 从而加剧了 798 商 业和艺术的分化 。 因此 , 有待探索后界面时期商业繁荣与艺术生产结合的新的身份实现机制 。 此外 , 在 798 创意产业集聚过程中 , 微观单元未能在产业链上形成合理分布 , 使产业链分布存在缺口 , 也 制约了单元的深度合作 , 制约了连续和一体化身份的建立 。 一个完整的创意产业链应该包括原始创 意 、 创意产品生产 、 创意产品展示 、 创意产品推广 、 创意产品交易 、 创意产品传播 , 以及创意衍生品的 开发 、 生产与经营 ( 张京成 ,2008; 杨永忠 ,2009), 而 798 创意产业链的延伸性明显不足 , 客观上影响 了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工与协作的深度 , 限制了网络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 也阻碍了商业繁荣与艺术生 产的有机结合 。 就网络而言 , 在供需型产业链条脆弱的情况下 , 更容易导致和加剧 798 的恶性竞争和重复竞 争 ; 而辅助型网络 , 由于主要限于酒吧 、 咖啡店 , 缺乏金融中介 、 技术中介等高层次支撑机构 , 极大限 制了 798 的技术溢出 , 也影响了 798 网络系统的深化 。 此外 , 尽管 798 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 , 但体现 消费者合作创造的平台明显缺失 。 这种后界面时期互补性差的低层次的网络系统 , 显然不利于商业 繁荣与艺术生产的有机融合和自我进化 。
4. 798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优化 后界面时期 798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优化 , 实质是实现商业繁荣与艺术生产的有机融合 。 从创意
产业集聚区形成的三阶段分析可知 ,798 在经历创作型创意产业和消费型创意产业的分化后 , 已回 落到后界面形成时期 , 而要实现一个有利于商业繁荣与艺术生产有机融合的稳定的 、 具备自进化能 力的网络系统 , 必须推动 798 重新进入更高层次的网络发展阶段 。 我们注意到 , 越来越多的创作型 创意机构撤离 798 后 , 把创作场所向周边转移 , 在 798 附近的草场地 、 环铁 、 北皋等地 , 形成了 9 个 以原创为主的聚集地 。 按照前述讨论的 “ 自我毁灭 ” 下商业繁荣与艺术生产的地区融合模式 , 在战略 层面上一个可行的思路 , 是将现有的 798 创意产业集聚区与迁移到周边的创作型创意产业集聚区 进行整合 , 打造具有稳定网络系统的泛 798 创意产业集聚区 。 即构建 798 以艺术消费为主体 、798 周边以艺术创作为主体的泛 798 地区融合模式 。 相应地 , 在实施层面 , 对现有的微观单元 、 界面和网络系统 , 通过多方位的技术融合 、 连续融合 和一体化融合 , 推动泛 798 艺术与商业的有机渗透 。 一是提升微观单元的创造能力 。 798 应设立准 入制度 , 鼓励创新能力强 、 带动能力强的微观单元入驻 , 特别是有利于艺术与市场结合 、 艺术与技术 结合的微观单元入驻 。 同时 , 在泛 798 集聚区内 , 营造浓厚的创意与创新氛围 , 鼓励对新奇事物的追 求和包容 , 从产业环境上建立推进商业和艺术有机融合的创造性主体 。 二是构建单元界面形成的多 层次机制 。 推进单元间有利于商业与艺术融合的正式和非正式机制建立 , 既包括目前 798 创意产业 集聚区内的适应消费型创意产业发展的正式与非正式机制建立 , 也包括迁移到 798 周边地区的创 作型创意产业集聚区内的正式和非正式机制重构 , 更重要的是 , 还必须包括 798 消费型创意产业集 聚区与周边创作型创意产业集聚区有机联系的正式与非正式机制建构 。 为此 , 在泛 798 空间应大力 鼓励艺术家与企业家分工 、 协作的连续型身份认同 , 艺术家向艺术企业家拓展的一体化身份构建 , 形成 798 消费型创意产业集聚区与周边创作型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泛界面联系机制 , 推动泛界面的 身份形成 。 三是促进网络系统的互补性发展 。 在现有的竞争型网络基础上 , 大力培育互补性强 、 有助 于新奇系统形成的供需型 、 辅助型网络 。 为此 , 既要推动 798 与 798 周边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商
135
业与艺术融合发展的各自定位与分工 , 又要大力深化技术型 、 金融型的创意产业链发展 , 促进消费 者合作创造的产业链延伸 , 形成网络扩展能力强 、 商业繁荣与艺术创造互动互补的高层次的 “ 泛
798”创意产业集聚 。
五 、 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路径与演化机理分析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 , 我们发现创意产业集聚区与其他产业集聚区在形成路径 、 演化机理上具有显著 的不同 。 从形成路径而言 , 一是创意产业集聚区不同于文化产业集聚区 。 文化产业集聚区在形成过程中 主要表现为文化溢出 , 而创意产业集聚区除了文化溢出外 , 还呈现显著的经济溢出 。 此外 , 正如艺术 与商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所揭示 , 技术对文化的影响正日益彰显 ,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技术溢出也日趋 突出 。 因此 , 如果说 , 文化产业集聚区形成的主要是一种静态的文化景观 , 那么创意产业集聚区则呈 现出富有文化底蕴 、 充满经济活力 、 展现现代技术的具有新奇特征的动态景观 。 对一种静态的文化 景观 , 消费者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 但对一种动态的创意景观 , 则让人们始终充满好奇与兴趣 。 这正 是创意产业脱胎于文化产业 、 不同于文化产业 、 又超越文化产业的魅力所在 。 二是创意产业集聚区 不同于传统制造业集聚区 。 传统制造业集聚区主要表现为经济溢出 、 技术溢出 , 而创意产业集聚区 除了经济溢出 、 技术溢出外 , 还有很重要的文化溢出 。 消费者可能很少会去参观制造业集聚区 , 但却 会充满兴趣地一次次流连于创意产业集聚区 , 甚至参与合作创造 , 其行为不仅仅是经济偏好 、 技术 偏好 , 更是一种文化偏好 。 消费者在创意产业集聚区获得的不仅是经济效用 、 技术效用 , 还获得了文 化效用 , 即消费者通过参观 、 参与 , 也获得了对自身潜在的文化身份的一种追求和认同 。 因此 , 创意 产业集聚区对社会和国民的发展 , 均具有制造业集聚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独特特征 , 并在国家和 地区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与制造业集聚交相辉映的价值 。 三是创意产业集聚区是文化与经济 、 技术 的有机融合 。 文化与经济经历了从分离到融合的发展过程 , 目前正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的引擎 , 并从产品 、 企业 、 产业及区域层面推动着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 李海舰 , 王松 ,2010)。 而创意产业集聚 区正是产品 、 企业 、 产业以及区域层面实现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 。 技术与文化的关系也 经历了从排斥到吸收的发展过程 , 目前正成为催生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3D 技术 、 多媒体技术 、 软 件技术等正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 创意产业集聚恰恰为文化与技术的融合提 供了重要渠道和拓展平台 。 可见 , 文化与经济 、 技术的有机融合 , 是创意产业重要而独特的产业特 征 , 也是创意产业集聚区重要而独特的空间特征 。 从演化机理来看 , 创意产业集聚区与其他产业集聚区也具有显著差异 。 ①单元的新奇特征 。 在 创意产业集聚区 , 不管文化产品或服务最后与经济 、 技术是以何种方式结合 、 是以多少价值权重出 现 , 其本质上都体现出微观单元的新奇特征 。 这种新奇特征 , 或表现为创意单元构思的新奇理念 , 或 表现为创意单元创造的新奇产品 , 或表现为创意单元的新奇行为 , 或表现为创意单元开拓的新奇市 场 。 新奇成为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的重要动力 , 而缺少新奇特征的创意单元 , 必然会导致创意产业 集聚区走向衰落与枯竭 。 ②界面的身份特征 。 身份构成了创意单元的效用函数 , 体现了创意界面的 认同关系 , 是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的独特而重要的资产性纽带 。 这意味着 , 在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界 面构建中 , 必然伴随鼓励身份形成的宽容氛围 , 从而有利于创意阶层的崛起 ( 弗罗里达 ,2006); 必然 伴随降低身份交易成本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 从而有利于界面身份的均衡发展 。 对创意单元而言 , 即使具有新奇的才能 , 如果丧失了身份的认同 , 则最终也会导致新奇这一思想火花的熄灭 。 ③ 网络 的合作创造特征 。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合作特征与一般产业集聚区相比 , 更强调合作创造 , 因而具有 更深刻的内涵 。 这种合作创造 , 不仅包括竞争单元间的合作创造 , 上下游单元间的合作创造 , 主导单 元与辅助单元的合作创造 , 还特别重视供给单元与消费者的合作创造 , 甚至消费者与消费者的合作 创造 , 通过合作创造实现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无边界演化 。 合作创造是实现创意产业集聚区成为一个
136
稳定的 、 自我进化的高层次的网络新奇系统的重要保障 。 以上关于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路径与演化机理分析的启示 , 将有助于我们制定有效的创意产 业集聚政策 : 一是创意产业集聚政策的融合性 。 单纯地突出文化性 , 是文化产业的集聚 ; 重点强调经 济与技术的结合 , 是制造业的集聚 。 只有突出文化与经济 、 技术的有机融合 , 才体现了创意产业的集 聚 , 也才构成创意产业集聚政策的鲜明特性 。 反之 , 如果简单地按文化产业 、 制造业的集聚政策处理 创意产业 , 必然混淆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 、 制造业的差异 , 从而扭曲创意产业的发展 。 二是创意产业 集聚政策的包容性 。 如果微观单元缺乏新奇特征 , 单元界面缺乏身份特征 , 则不可能形成具有活力 的创意产业集聚空间 。 而由于新奇的非对称性和身份的不确定性特征 , 创意产业必然需要一种包容 性发展 , 相应地要求具有较强包容性的创意产业集聚政策 。 创意产业集聚政策的包容性 , 本质上体 现了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 , 反映出创意产业不同于文化产业 、 又源于文化产业的内在特征 。 三是创 意产业集聚政策的开放性 。 由于创意产业集聚区是众多主体的合作演化 , 因此相比制造业集聚区 、 文化产业集聚区 ,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空间边界具有更大的模糊性 , 正如昆士兰创意模式所展现的创 意空间 、 社区空间 、 学习空间的不断融入与延伸 。 因此 , 创意产业的集聚政策必须具有开放性 , 才能 推动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各个有机的空间角落 , 都凸显新奇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文化 、 经济 、 技术的融 合景观 。
六 、 结论
本文从演化经济视角 , 对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路径与演化机理进行了分析 。 提出创意产业集 聚区形成的三阶段假说 , 并应用该假说对北京 798 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了实证分析 。 认为 798 创意 产业集聚区在经历了第一阶段单元聚集 、 第二阶段界面构建和第三阶段的低层次网络发展后 , 由于 艺术创作者的非合意性迁移 , 导致界面身份出现裂变 , 致使 798 创意产业集聚区回落到消费型创意 产业取代创作型创意产业的后界面构建时期 。 研究发现 ,798 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后界面形成时期出 现的 “ 自我毁灭 ” 现象 , 实质是商业繁荣对艺术生产的排挤 。 在对创意产业 “ 自我毁灭 ” 的特殊性进行 分析后 , 本文讨论了现代意义上的艺术与商业融合发展的四种模式 。 在此基础上 , 进一步对创意产 业集聚区不同于一般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路径 、 演化机理与政策属性进行了反思 。 从形成路径而言 , 创意产业集聚区体现出文化与经济 、 技术的有机融合 ; 从演化机理来看 , 创意产业集聚区表现出单 元的新奇特征 、 界面的身份特征和网络的合作创造特征 ; 从政策属性而言 , 创意产业的集聚政策显 示出融合性 、 包容性和开放性 。 本文是一个初步探索 , 在后续的研究中 , 我们希望对近年来我国涌现 的典型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展开进一步地分析 。 〔 参考文献 〕
〔1 〕Howkins , J. The Creative Economics[M]. The Penguin Press ,2001. 〔2 〕Doris Ruth Eikhof , Axel Haunschild. Lifestyle Meets Market : Bohemain Entrepreneurs in Creative Industries[J].
Creative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6 ,15 (3 ).
〔3 〕Hutton , T. Reconstructed Production Landscapes in the Postmodern City :Applied Design and Creative Services
in the Metropolitan Core[J]. Urban Geography ,2000 ,21 (4 ).
〔4 〕John Hartley. Creative Industries[M].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5. 〔5 〕Michael Keane. The QUT Creative Industries Experience[M].QUT Publications ,2010. 〔6 〕Scott ,A. Creative Cities : Conceptual Issues and Policy Questions [R]. Spain : OEC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ty Competitiveness ,2005.
〔7 〕Kurt Doper. The Evolutionary Foundations of Economic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8 〕Ottaviano G. ,Thisse J. F. Intergation ,Agglomeration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ics of Factor Mobility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2 ,83 (3 ).
〔9 〕Boons ,F. A. ,Baas , L.W. Types of Industrial Ecology :The Problem of Coordination [J]. Journal of Cleaner
137
Production ,1997 ,5 (1-2 ).
〔10 〕Ross , A. Nice Work If You Can Get It : Life and Labor in Precarious Times [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9.
〔11 〕Potts , J. , Cunningham , S. , Hartley , J. , Ormerod , P. Social Network Markets : A New Definition of Creative
Industries[J].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008 ,32 (3 ).
〔12 〕Potts , J.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Economics Evolution[M]. Edward Elgar ,Cheltenham ,2011. 〔13 〕Akerlof , G. Kranton , R. Economics and Identity[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 ,105 (3 ). 〔14 〕[ 德 ] 韦伯 . 工业区位论 (1909 )[M]. 李刚剑译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2010. 〔15 〕[ 美 ] 理查德 .E. 凯夫斯 . 创意产业经济学 (2000 )[M]. 孙绯等译 . 北京 : 新华出版社 ,2004 . 〔16 〕[ 美 ] 弗罗里达 . 创意经济 [M]. 方海萍等译 .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6. 〔17 〕[ 美 ] 纳尔逊 , 温特 . 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 [M]. 胡世凯译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97. 〔18 〕[ 澳 ] 约翰·福斯特 , [ 英 ] 斯坦利·梅特卡夫 . 演化经济学前沿 [M]. 贾根良等译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9 〕 陈秋玲 , 吴艳 . 基于共生关系的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 [J]. 经济地理 ,2006 ,(12 ). 〔20 〕 冯德连 .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分析 [J]. 财经研究 ,2000 ,(1 ). 〔21 〕 王兆华 . 循环经济 :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 [M]. 北京 :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22 〕 袁纯清 . 共生理论 — —— 兼论小型经济 [M]. 北京 :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23 〕 杨永忠 . 创意产业经济学 [M]. 福州 :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9. 〔24 〕 张京成 .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 (2008 )[M]. 北京 :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25 〕 金祥荣 , 朱希伟 . 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 [J]. 经济研究 ,2002 ,(8 ). 〔26 〕 李海舰 , 王松 . 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研究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0 ,(9 ). 〔27 〕 孔建华 . 北京 798 艺术区发展研究 [J]. 新视野 ,2009 ,(1 ). 〔28 〕 刘颖多等.关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EB/OL]. http://sp.ruc.edu.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
view&id=118&Itemid=50 ,2007.3.24
〔29 〕 王维佳 . “798 艺术区 ” 调研报告 [EB/OL]. http ://www.bjta.gov.cn/lyzl/dybg/05slyjdybg/164521.htm ,2008.
Study on the Formation Path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al Zones 1 YANG Yong-zhong , HUANG Shu-yi2, LIN Ming-hua1
(1. College of Management , Sichuan University , Chengdu 610065 , China ;
2. College of Management , Fuzhou University , Fuzhou Abstract :
350002 , China )
This paper has built a three-stage assumption of creative industrial zone on the base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 which are the gather of units ,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fa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he gather of units is a reflection of resource search ,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face is a need of identity ,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s a result of multi -dimensional expansion. In the three -stage evolution ,, the creative industrial zone increases constantly their evolution level from the simple geographic gather to the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of labor , until the formation of novel systems. Th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798 creative industrial zone with the three-stage model. This paper finds the main problems of 798 ’s self-destruction after the lower level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stage are the exclusion of the commercial prosperity to the art production. Accordingly the paper examines four kinds of models to the symbiosis between art and business. At last , this paper reflect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al zone form other industrial zone. On the angle of formation path , we argue the essence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s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economy , technology. On the angle of evolution mechanisms , it reflects novel characteristic of unit , identity characteristic of interface , and co-creation characteristic of network. Key Words : economy , technology creative industrial zone; formation path ; evolution mechanism ;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 责任编辑 : 高粮 〕
138
本文关键词: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路径与演化机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2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72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