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企业劳务派遣用工方式的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

发布时间:2016-11-29 09:52

  本文关键词:服务外包:合约形态变革及其理论蕴意——人力资本市场配置与劳务活动企业配置的统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上海师范大学》 2012年

企业劳务派遣用工方式的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

鲁少军  

【摘要】:劳务派遣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一种新的灵活就业方式,最早源于美国,成长于日本及欧洲,目前在许多国家广泛实行。劳务派遣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异常迅速。作为一种新的灵活的就业方式,劳务派遣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用工方式,而且为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然而在另一方面,派遣用工的外部性和临时性制度特征也客观上造成了其在实践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制约了理论界对其研究的规范性和结论的一致性。 本文第一章为绪论。第一节分析了劳务派遣三方关系的特点,指出了劳务派遣的发展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第二节为文献综述,系统地回顾了若干学科对劳务派遣活动的研究和契约经济学及其相关分支的研究现状;第三节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向;第四节概述了本文的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分析了劳务派遣用工方式下企业和派遣员工之间的契约特征。第一节先指出劳务派遣用工方式下企业将与员工的契约关系从雇佣契约变成了市场契约,可结合人力资源外包与组织治理的优点,同时也造成了企业边界的模糊。第二节则对两种用工方式下的契约特征进行了对比,首先指出传统正式用工方式下,雇佣契约具有正式契约和关系契约共存、长期性的特点;然后对劳务派遣用工方式下用人单位与派遣员工之间的契约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隐性契约和短期性的特征。 第三章对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和传统用工方式短期内的交易成本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一节分析传统用工方式的成本,第二节分析劳务派遣用工方式的交易成本,第三节分析了我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企业传统用工方式用工成本的影响,然后指出了劳务派遣用工方式的交易成本优势。 第四章分析了劳务派遣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指出隐性契约依靠自我执行的特征使得派遣员工的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第二节分析了用人单位和派遣员工专用性资本投资的缺失,第三节指出在长期内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并不具有成本和效率上的优势。 第五章对企业采用两种用工方式的收益进行了比较。本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论述了劳务派遣用工和传统用工方式下企业的收益。第三节则对两种用工方式的收益进行了比较。 第六章说明了采用正式契约对派遣员工进行激励的意义,并利用委托—代理框架研究了企业采用职位晋升的正式契约对派遣员工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效果,以揭示影响投资行为最优努力水平的因素,并对相应的企业激励机制进行探讨。 最后一章为结论,,本章首先回顾了本文的主要观点,然后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及劳务派遣中的制度缺陷提出了完善我国劳务派遣用工制度的建议,从而切实维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72.9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志龙;A公司劳务派遣劳动生产率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2 李赟莹;劳务派遣在云南省银行业人力资源体系中的运作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兴化;张立富;;企业多元雇佣的新制度环境分析[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2 宋丰景;专用性人力资源与劳务派遣——劳务派遣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3 邓旋;;浅析我国的劳务派遣制度[J];法学杂志;2010年S1期

4 聂辉华;交易费用经济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兼评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J];管理世界;2004年12期

5 骆品亮,司春林;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激励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6 刘长庚;高连水;罗志;;论多维企业性质:交易性、契约性、生产性和联合产权制度性质——企业内公平收入分配视角下的考察[J];经济评论;2006年06期

7 江小涓;;服务外包:合约形态变革及其理论蕴意——人力资本市场配置与劳务活动企业配置的统一[J];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8 毕小青;严荣;;国内人力派遣研究现状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06期

9 赵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基础与动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3期

10 赵小仕;;劳务派遣就业与相关问题研究[J];理论学刊;2006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毛东彦;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劳务派遣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2 杨娜;《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件下济南市劳务派遣市场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程红;我国劳务派遣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李亚男;论劳务派遣下的同工同酬[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玉浪;;劳动报酬谈判权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2 黄忠;;现代合同拘束力正当化理论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3 张缨;中国转型期企业间经济活动“低信任”违约现象的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姜利军,胡新文;民营企业范畴的界定[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5 唐克;;农村劳动力回流返乡创业的现实困境[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21期

6 方晓燕;;中国转型期信贷配给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杨珽;王征兵;张瑞;;企业经理人薪酬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6期

8 王旭然;姚新胜;魏建光;樊沙沙;;河南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9 鞠卫平;张建明;;契约机制下农机作业委托利益主体行为的策略均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10 周小虎;企业家社会资本及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景新;麻勇爱;詹静;;江南村落土地的产权分化与制度安排——基于诸葛古村落土地契约文书的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2 于兆波;;包容特征的法治基础与法治保障[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郎永清;景莉;;企业性质的再认识[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黄凯南;;秩序扩展与停滞:社会结构与个体能动的交互作用[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王丽;曾庆久;陈柳钦;;公开上市中的股权结构选择、外部监督与公司治理[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6 杨志利;;强制履行、期待赔偿与最优违约救济[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张锦洪;;交易、合同和合同法的演进逻辑——基于“主体思维方法”的分析框架[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卞建林;高家伟;谭秋桂;孙锐;;中国诉讼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9 叶林祥;;非国有经济的成长与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以中国经济转型为背景的分析[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10 黄凯南;;西方演化选择理论新进展[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张骏;论美国纵向限制法律规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周霞;中国农村经纪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于会国;中国捕捞限额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高伟;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姜海光;国有控股企业所有权边界与财务战略取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梁媛;国有资产境外投资风险生成机理与治理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刘国庆;我国药品购销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崔传斌;我国烟草农业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周莉荔;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市场配置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平平;农地城市流转的交易成本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孟静;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性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烨;区位优势要素对上海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黄钰;竞争性战略联盟的稳定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谢阶腾;我国大学学院运行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胡艳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与股权结构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原;解雇事由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曹麟蔚;劳动争议证明责任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柯振兴;劳动合同法的双倍工资赔偿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郭静薇;我国劳动规章制定程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丰景;专用性人力资源与劳务派遣——劳务派遣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2 曾星;何永红;;我国劳务派遣用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姚宗成;;劳务派遣新趋势[J];创业者;2005年22期

4 谢良敏;;劳动合同法立法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胡敏;沈国栋;;劳务派遣中的法律关系之比较[J];中国就业;2006年04期

6 黄宝显;;如何节约用工成本[J];管理@人;2011年04期

7 曾毓敏;企业如何防止人才沉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系列谈[J];中国人才;1999年09期

8 陈加洲,凌文辁,方俐洛;组织中的心理契约[J];管理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9 张继彤;;劳动合同法的成本效应分析[J];经济学家;2009年03期

10 郑育林;运输企业人才租赁初探[J];交通企业管理;1995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辛永容;基于单位劳动成本的中国制造业成本竞争优势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孙冰心;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马毓;天津市派遣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实证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2 戚燕;基于中外比较的我国人力资源外包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杨素芹;我国劳务派遣用工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4 毛东彦;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劳务派遣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5 余静;劳务派遣项目的运作与管理[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6 任剑雄;新劳动立法背景下的劳务派遣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李晓娟;劳动关系非标准趋势下的劳务派遣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王晶;劳务派遣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和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2009年

9 罗华;Z公司派遣制员工心理契约的违背及风险防范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增毅;;美国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及对我国立法的启示——兼评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J];比较法研究;2007年06期

2 宋丰景;专用性人力资源与劳务派遣——劳务派遣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3 杨生文;再就业的又一个重要渠道——走近北京劳务派遣企业[J];劳动保障通讯;2002年05期

4 王亚东;日本的《工人派遣法》[J];劳动保障通讯;2002年05期

5 沈水生;;对劳务派遣立法的探讨[J];中国劳动保障;2005年12期

6 关凤荣;;劳动派遣基本问题的法律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张健;张健东;;劳务派遣用工模式改进初探——以大连港集装箱码头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8 李牧 ,魏小敏;人才派遣渐成气候[J];中国人才;2003年05期

9 杜连旺 ,王奚泉;人才派遣制——创新用人模式[J];中国人才;2003年05期

10 程小兵,黄爱民,沈陆萍;关于人才派遣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人才;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太原师范学院经济系 杨素青;[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冰心;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华;外包创新的模式及管理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郭彩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策略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3 张瑞超;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的理论与实践之探析[D];山西大学;2004年

4 韩兵;我国劳务派遣法律问题探讨[D];四川大学;2004年

5 王孟妮;劳动派遣制度的法律分析[D];四川大学;2005年

6 张涤会;派遣劳动者权利保护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张晓敏;我国人才派遣制度的探索[D];山东大学;2007年

8 狄永华;我国劳动力派遣发展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占德小;我国劳务派遣中的风险处置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10 李红艳;就业歧视现实与男女同工同酬立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广平;;商业银行柜面业务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风险及其防范[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邢峻生;杨军;董兰萍;栗侠;;电网企业短期劳动用工相关问题的研究[J];陕西电力;2009年07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服务外包:合约形态变革及其理论蕴意——人力资本市场配置与劳务活动企业配置的统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76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976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3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