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0 17:22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促进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就业对个人、家庭、社会意义重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重庆市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直辖市,具有大城市、大农村的特点,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就业压力比较大。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产值及带动的就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将上升,特别是第三产业带动的就业是三次产业中最大的。因此,研究重庆市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现状及对策,对推进重庆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解决当前及未来的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相关数据,从GDP及就业的产业构成变化、从增量角度选择就业的GDP弹性和不同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以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等指标考察重庆市三次产业带动就业的能力。得出结论:目前重庆市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滞后于产出结构,但正在向优化的方向发展;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就业吸纳能力最大的产业,但其发展水平仍然较低,阻碍了其扩大就业的能力。接着利用上述指标对重庆市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进行分析,得出:重庆市第三产业内部的传统服...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目的
1.4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评述
1.4.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4.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的方法及资料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研究的资料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第三产业的内涵及发展趋势
2.1 第三产业的内涵
2.2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划分
2.2.1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内涵
2.2.2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划分
2.3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发展趋势
3 重庆市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现状
3.1.1 从GDP 及就业的产业构成变化看我国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3.1.2 从增量角度看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3.1.3 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看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3.2 我国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带动就业的现状分析
3.3 重庆市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现状分析
3.3.1 从GDP 及就业的产业构成变化看重庆市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3.3.2 从增量角度看重庆市三次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3.3.3 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看重庆市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3.4 重庆市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带动就业的现状分析
4 影响重庆市第三产业就业量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计量工具
4.1.1 单整理论的内涵界定
4.1.2 协整理论的内涵界定
4.1.3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内涵界定
4.2 模型和数据的选取
4.3 计量方法
4.4 平稳性检验
4.5 协整检验
4.6 格兰杰因果检验
5 对策及建议
5.1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5.1.1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城市人口比重
5.1.2 加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5.2 依托第二产业,实现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5.3 加快第三产业自身的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就业现状分析[J]. 褚福灵. 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2)
[2]有效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协整检验[J]. 蒲艳萍. 人口与经济. 2006(01)
[3]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就业竞争问题研究[J]. 李连根,谢罗奇. 生产力研究. 2005(08)
[4]对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 衡涛,陈志国,李惠茹. 西北人口. 2005(04)
[5]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效应新论[J]. 刘辉群.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5(03)
[6]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J]. 蒲艳萍.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7]如何实现经济与就业同步增长[J]. 蔡昉,都阳,高文书. 中国经贸导刊. 2004(24)
[8]国外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J]. 马永堂. 中国劳动. 2004(09)
[9]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增长[J]. 丁元,周树高. 中国统计. 2004(09)
[10]对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的实证分析[J]. 魏作磊. 财贸经济. 2004(03)
本文编号:3276347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目的
1.4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评述
1.4.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4.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的方法及资料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研究的资料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第三产业的内涵及发展趋势
2.1 第三产业的内涵
2.2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划分
2.2.1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内涵
2.2.2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划分
2.3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发展趋势
3 重庆市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现状
3.1.1 从GDP 及就业的产业构成变化看我国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3.1.2 从增量角度看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3.1.3 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看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3.2 我国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带动就业的现状分析
3.3 重庆市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现状分析
3.3.1 从GDP 及就业的产业构成变化看重庆市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3.3.2 从增量角度看重庆市三次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3.3.3 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看重庆市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3.4 重庆市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带动就业的现状分析
4 影响重庆市第三产业就业量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计量工具
4.1.1 单整理论的内涵界定
4.1.2 协整理论的内涵界定
4.1.3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内涵界定
4.2 模型和数据的选取
4.3 计量方法
4.4 平稳性检验
4.5 协整检验
4.6 格兰杰因果检验
5 对策及建议
5.1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5.1.1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城市人口比重
5.1.2 加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5.2 依托第二产业,实现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5.3 加快第三产业自身的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就业现状分析[J]. 褚福灵. 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2)
[2]有效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协整检验[J]. 蒲艳萍. 人口与经济. 2006(01)
[3]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就业竞争问题研究[J]. 李连根,谢罗奇. 生产力研究. 2005(08)
[4]对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 衡涛,陈志国,李惠茹. 西北人口. 2005(04)
[5]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效应新论[J]. 刘辉群.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5(03)
[6]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J]. 蒲艳萍.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7]如何实现经济与就业同步增长[J]. 蔡昉,都阳,高文书. 中国经贸导刊. 2004(24)
[8]国外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J]. 马永堂. 中国劳动. 2004(09)
[9]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增长[J]. 丁元,周树高. 中国统计. 2004(09)
[10]对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的实证分析[J]. 魏作磊. 财贸经济. 2004(03)
本文编号:3276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3276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