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7 21:46
伴随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服务型经济结构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现代城市的经济增长、城市基本功能的实现及其影响力、控制力的产生都需要借助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对“控制能力”进行生产的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众多国际大都市产业竞争的核心,同时其空间分布也愈趋向于向大都市区集聚发展。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心的上海,近几年其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了突破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上海服务业产值规模持续扩张的重要支柱,是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其在城市内部还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动态,运用了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包括了以下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总结了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区位的相关研究进展及服务业空间分布的相关理论,同时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特性的基础上,归纳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而指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在都市区内空间分布的区位模式。这一部分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首先简要分析了近几年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机理,并将其与国际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行了比较...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城市经济地租与产业区位选择资料来源:王成金,“我国物流企业的空间组织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
1、上海初现服务型经济结构雏形上海的经济结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基本上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与所占比重均超过了第三产业(图3一1)。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服务业发展异常迅猛,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 1990年的30.9%上升到2002年的52.9%,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达到了8.6%;其就业人数比重也从1990年的29.6%增加到2000年的46.1%,年均增速达5.3%。尽管在2002年之后的几年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稍有回落,呈现出一定的波动发展态势
,1978、2002年上海市第三产业产值内部构成图图3一 21978、2002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内部产值构成图资料来源: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03)))作者整理可见,在上海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的过程中,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实现了不断优化升级,一大批新兴的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上海的产业结构已相对稳定,经济增长的产业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上海的服务型经济结构已初现雏形。2、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之势由于服务业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出于可比性的考虑,以下仅采用2001一2006年上海服务业的连续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增加值的变动情况来看,2001年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总值为957.86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5.1%,而2006年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规模快速扩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驱动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 刘曙华,沈玉芳. 人文地理. 2007(01)
[2]上海进一步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探索[J]. 张绍樑. 城市规划学刊. 2006(05)
[3]CBD与现代服务业企业集群研究[J]. 蒋三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05)
[4]北京CBD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分析[J]. 张杰. 中国城市经济. 2006(06)
[5]西安城市“新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其机制[J]. 王慧,田萍萍,刘红. 地理研究. 2006(03)
[6]国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述评[J]. 王晓玉. 当代财经. 2006(03)
[7]聚集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J]. 刘春华. 南方建筑. 2006(01)
[8]提升开发区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J]. 吕恩培. 特区经济. 2006(01)
[9]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学研究进展[J]. 赵群毅,周一星.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06)
[10]文献综述:生产者服务业概念、特征与区位[J]. 高春亮. 上海经济研究. 2005(11)
博士论文
[1]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 李金勇.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模式及其动力机制研究[D]. 刘曙华.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生产者服务业空间分布及其绩效研究[D]. 贾干荣.东南大学 2006
[3]上海市中心城区商务办公区区位研究[D]. 戴军.上海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06602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城市经济地租与产业区位选择资料来源:王成金,“我国物流企业的空间组织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
1、上海初现服务型经济结构雏形上海的经济结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基本上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与所占比重均超过了第三产业(图3一1)。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服务业发展异常迅猛,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 1990年的30.9%上升到2002年的52.9%,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达到了8.6%;其就业人数比重也从1990年的29.6%增加到2000年的46.1%,年均增速达5.3%。尽管在2002年之后的几年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稍有回落,呈现出一定的波动发展态势
,1978、2002年上海市第三产业产值内部构成图图3一 21978、2002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内部产值构成图资料来源: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03)))作者整理可见,在上海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的过程中,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实现了不断优化升级,一大批新兴的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上海的产业结构已相对稳定,经济增长的产业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上海的服务型经济结构已初现雏形。2、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之势由于服务业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出于可比性的考虑,以下仅采用2001一2006年上海服务业的连续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增加值的变动情况来看,2001年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总值为957.86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5.1%,而2006年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规模快速扩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驱动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 刘曙华,沈玉芳. 人文地理. 2007(01)
[2]上海进一步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探索[J]. 张绍樑. 城市规划学刊. 2006(05)
[3]CBD与现代服务业企业集群研究[J]. 蒋三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05)
[4]北京CBD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分析[J]. 张杰. 中国城市经济. 2006(06)
[5]西安城市“新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其机制[J]. 王慧,田萍萍,刘红. 地理研究. 2006(03)
[6]国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述评[J]. 王晓玉. 当代财经. 2006(03)
[7]聚集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J]. 刘春华. 南方建筑. 2006(01)
[8]提升开发区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J]. 吕恩培. 特区经济. 2006(01)
[9]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学研究进展[J]. 赵群毅,周一星.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06)
[10]文献综述:生产者服务业概念、特征与区位[J]. 高春亮. 上海经济研究. 2005(11)
博士论文
[1]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 李金勇.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模式及其动力机制研究[D]. 刘曙华.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生产者服务业空间分布及其绩效研究[D]. 贾干荣.东南大学 2006
[3]上海市中心城区商务办公区区位研究[D]. 戴军.上海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06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3306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