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环东华大学时尚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30 02:3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的经济功能逐步被认同,发达国家的众多时尚创意产业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席卷世界,上海时尚创意产业作为政府倡导,大力扶植的新兴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长宁区与东华大学合作共同打造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群,不仅能推动时尚长宁的发展,有利于长三角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对接上海、辐射全国,还能使东华大学更好地培养时尚创意人才,在国内外提高行业内的知名度。东华大学发展时尚创意产业集群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为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群成为时尚创意的新地标提供了坚实基础。本文对时尚创意产业及产业集群效应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研究,对依托大学发展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行业内的企业高管及专家进行了访谈,提炼了时尚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初步研究了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的模式和规划,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是依托大学,由政府和产业辅助,三方协调互动,形成产学研联动机制,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集群的发展路径可首先重点引进时尚创意相关企业,进而逐步引进相关和辅助企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共同促进集群发展。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群发展需要逐步完成,联合周边的时尚创意产业资... 

【文章来源】:东华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环东华大学时尚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上海工业利用外资历年情况

龙头企业,园区,企业,时尚


产业在产业集群中扮演的角色虽然不尽相同,但是究其根本是为市场不断提供时尚创意产品和相关的服务,并且在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中不断赋予时尚创意产品新的内涵和创意,推动整个集群乃至时尚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完善。在采访中,商业品牌运作的企业中有92%表示入住集群中最关注的要素是集群内是否有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入住,鄂尔多斯上海区副总就表示,产业集群要发展最好要有行业巨头作为牵头人,这样既具有权威性而且在集群内部商业运作中可以起到指导作用。己发展成型的时尚创意产业园区的管理或者经营者100%强调龙头企业对园区的重要性,设计师品牌或设计师工作室一类的公司以及新闻媒体对行业巨头的入驻关心程度较低,但也超过了50%。国内目前确实缺少行业大品牌时尚创意总部的集聚效应,因此环东华大学时尚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首先可以利用自身的基础设施、环境等条件来吸引国内外时尚创意相关的龙头企业和在行业内已经成熟的企业入驻,从而吸引更多的行业内和相关企业入驻,同时提高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企业对园l钠入住的龙头企业关注度调六}

分布情况,时尚,集聚区,分布情况


5.4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步规划通过国内外大学周边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对比研究得出适合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大体为:主要由政府扶持,配合以市场主导的创新型时尚创意产业集群。在集群发展的初始阶段,注重政府在产业集聚成长、演化过程的主体作用,但是并不排斥企业在产业集群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和自主选择的权利。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政府的直接干预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与私营部门相比都不再具有优势,无法对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起到支配作用时,政府逐步退出,转为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环东华大学时尚创意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包括凯旋路带、杨宅路带、中山西路带、延安西路带的时尚创意园区和东华校园,通过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新载体的开发,及现有载体的调整、提升和拓展,建设时尚产业的研发设计、品牌运营、专业服务、人才‘培训、咨询策划等功能平台,使上述区域成为环东华时尚创意核心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内市场分割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扩张[J]. 朱希伟,金祥荣,罗德明.  经济研究. 2005(12)
[2]知识溢出效应与企业集聚定位决策[J]. 杨蕙馨,刘春玉.  中国工业经济. 2005(12)
[3]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 罗勇,曹丽莉.  统计研究. 2005(08)
[4]FDI的地区聚集及其空间演化——以江苏为例的研究[J]. 王剑,徐康宁.  中国工业经济. 2004(12)
[5]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的地方政府行为[J]. 丘海雄,徐建牛.  管理世界. 2004(10)
[6]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新理论解释[J]. 梁琦.  广东社会科学. 2004(02)
[7]新兴产业集群与制度分割——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新兴产业集群为例[J]. 任寿根.  管理世界. 2004(02)
[8]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效率改进[J]. 史东明.  中国工业经济. 2003(02)
[9]我国中小企业簇群成长的三维度原则分析[J]. 郑风田,唐忠.  中国工业经济. 2002(11)
[10]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 符正平.  中国工业经济. 2002(10)



本文编号:34658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34658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6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