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分析
本文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分析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在生产和消费上的特殊性,导致其呈现出比制造业更强的空间聚集趋势。而这种空间集聚会产生正向效应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自身效率提高的同时大大提升制造业效率。本文根据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现代制度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超产权学派、空间计量经济学等跨学科理论,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制造业效率的机制进行探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什么能够、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影响制造业效率,并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影响程度进行度量。本论文首先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机理以及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进行综述。然后从横向集聚和纵向集聚两个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提升制造业效率的路径和内在机制,认为生产性服务企业通过横向集聚可以获得学习效应、竞争效应、横向合作效应、人力资源蓄水池效应,从而不仅能够提高自身效率,还能降低制造业搜寻服务的成本、提高服务的匹配度、减少服务等待时间,从而可以间接提高制造业的效率。而生产性服务企业纵向集聚会产生垂直分工效应、纵向合作效应、网络结构效应等直接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了2005-2011年中国259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较为明显,空间外溢系数较高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较大的空间相关系数表明空间外部性主要通过误差冲击的空间传递实现,充分论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不仅能带动该集聚城市制造业的效率提升,还能通过空间外溢带动周边城市制造业效率的提升。最后,本文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认为政府应当深化生产性服务业改革,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服务外包提高良好的环境,鼓励制造业将生产性服务外包,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集聚 制造业效率 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719;F424
【目录】:
- 摘要4-5
- ABSl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1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9-11
- 1.1.1 选题的背景9-10
- 1.1.2 选题的目的10
- 1.1.3 选题的意义10-11
- 1.2 相关概念界定11-13
- 1.2.1 生产性服务业11-12
- 1.2.2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12
- 1.2.3 制造业效率12-13
- 1.3 文献综述13-18
- 1.3.1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机理研究13-15
- 1.3.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15-16
- 1.3.3 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制造业发展的机制16-18
- 1.4 研究思路、可能的创新点和技术路线18-21
- 1.4.1 研究方法18-19
- 1.4.2 可能的创新点19-20
- 1.4.3 技术路线20-21
- 第二章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机制分析21-28
- 2.1 纵向直接提升机制22-24
- 2.1.1 垂直分工效应22-23
- 2.1.2 纵向合作效应23
- 2.1.3 网络结构效应23-24
- 2.2 横向间接提升机制24-28
- 2.2.1 学习效应24-25
- 2.2.2 竞争效应25
- 2.2.3 横向合作效应25-26
- 2.2.4 人力资源“蓄水池”效应26-28
- 第三章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和制造业效率现状分析28-43
- 3.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空间集聚28-38
- 3.1.1 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发展现状28-33
- 3.1.2 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发展水平33-37
- 3.1.3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度测算37-38
- 3.2 制造业发展现状38-43
- 3.2.1 制造业发展规模38-40
- 3.2.2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40-41
- 3.2.3 制造业吸纳就业能力41
- 3.2.4 制造业效率41-43
- 第四章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43-52
- 4.1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说明43-45
- 4.1.1 变量的选取43-45
- 4.1.2 数据来源说明45
- 4.2 空间相关性检验45-47
- 4.2.1 Moran's I检验方法45-46
- 4.2.2 空间权重设计46
- 4.2.3 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46-47
- 4.3 空间计量模型的建立47-49
- 4.3.1 空间计量模型一般形式47-48
- 4.3.2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48-49
-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49-52
- 4.4.1 实证结果49-51
- 4.4.2 结果分析51-52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52-55
- 5.1 研究结论52-53
- 5.2 政策建议53-55
- 5.2.1 深化生产性服务业改革,鼓励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53
- 5.2.2 鼓励制造业将生产性服务外包,为服务外包提高良好的环境53-54
- 5.2.3 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外溢效应54-55
- 参考文献55-60
- 后记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春云;企业空间集聚的成因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2年10期
2 唐红涛;徐志耀;;商业空间集聚研究述评[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刘乃全;叶菁文;;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协调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07期
4 郭嘉仪;;知识溢出视角下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研究[J];商业时代;2012年18期
5 谷人旭,钱志刚;苏南乡镇企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S2期
6 宋志军;;中小城市商店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7年10期
7 高丽娜;;产业差异与中小企业空间集聚[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07期
8 郭嘉仪;张庆霖;;省际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方法的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年06期
9 徐清;;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乡村旅游空间集聚研究——以浙江江山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3年04期
10 刘寒波;粟梦婷;;公共服务的市场接近效应及其对要素空间集聚(扩散)的影响[J];经济数学;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外;李娟文;;基于新产业区理论的小商品市场空间集聚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李娜;石敏俊;;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杨叶;孟浩程;;科技创新的空间集聚作用[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4 赵泰合;;浙江省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的均衡性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5 郑长德;;集聚与空间不平等——来自中国的证据[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4期(总第19期)[C];2012年
6 曾昭法;左杰;;中国省域城镇化的空间集聚与驱动机制研究——基于空问面板数据模型[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7 陈修颖;于涛方;;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最新发展及空间集聚合理度判断[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于树江;戴大双;王云峰;;区域产业创新的集群模式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杜德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的发展态势及空间集聚[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叶玉瑶;张虹鸥;陈绍愿;;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集聚与扩散特征及其量化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记者 袁华明 区委报道组 范建荣;空间集聚 产业集群 技术集约[N];浙江日报;2014年
2 刘建民 王蓓 吴金光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优化财税政策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N];光明日报;2012年
3 陆铭;上海人口密度偏低 人口规模偏小[N];上海证券报;2008年
4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周其仁;如何应对改革触发的深层风险?[N];经济观察报;2013年
5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贾若祥;新区圈地再热 建设亟待规范[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吴继华;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及其组织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2 朱希伟;企业空间集聚与地区间专业化[D];浙江大学;2005年
3 李政新;物品空间集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4 盛垒;外资在华研发空间集聚及知识溢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陶永亮;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4年
6 张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7 覃一冬;集聚、增长与福利:理论和实证[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盖翊中;IT业空间集聚、产业网络与厂商行为的关联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兴旺;制造业空间集聚与地方政府保护政策的关联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2 孙政;清真寺经济空间集聚及其机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3 徐婷艳;流通成本变动与制造业空间集聚的机制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4 姚勤殷;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
5 时展;基于多层面的中国空间集聚态势及其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D];新疆财经大学;2008年
6 陈冬冬;高新技术企业空间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14年
7 黄晓峰;区域经济空间集聚及其溢出效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徐光平;人力资本空间集聚与产业集群发展互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柳青;制造业型专业村空间集聚机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10 宗茗;中部省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集聚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218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621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