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及价值创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2 04:33
本文关键词: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及价值创造研究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已经率先迈进了后工业化社会。在后工业化社会中,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价值共创成为核心要素。本文首先从后工业化社会角度出发,分析了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变、价值理念、动力源泉、特征、划分标准,并根据“五大特征”和“四大指标”论证了我国将从现阶段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进行转变;其次,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后工业化社会中的一般服务业发展基本规律、一般服务业内部结构演进、生产性服务业;第三,在服务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微观的角度系统地探讨了服务主导逻辑的内容、一般服务业企业内部中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价值共创、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了价值共创结构方程模型;第四,分析了互联网对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和价值共创的影响,并且还探讨了我国互联网服务业的发展。 本文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首先,从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出发,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水平与“五大特征”和“四大指标”进行比较,有力的论证了我国将从现阶段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进行转变。其次,分析了后工业化国家以及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进,并将我国现阶段社会与后工业化国家在服务业内部结构方面进行了对比,并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促进推动了国民经济。第三,详细的分析了服务主导逻辑的属性、价值共创中的互动、顾客价值的类型、价值共创中的角色以及价值共创的过程,并提出了价值共创概念模型。然后通过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了价值共创结构方程模型,更好的分析了一般服务业企业内部中企业、顾客、价值共创以及顾客价值相互之间的关系。第四,分析了后工业化社会中主导智能技术(互联网)对服务业发展及价值共创的影响。 最后,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首先,根据我国现阶段社会以及服务业发展现状,我国现阶段社会已经满足后工业化社会中的“五大特征”并快速向后工业化社会中的“四大指标”接近,有效的论证了我国将向后工业化社会进行转变。其次,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与后工业化国家在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比较得出:我国流通性服务业所占GDP的比重还很大;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还比较小,没有成为服务业内部的主导产业。而且还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共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三,通过价值共创概念模型,将价值共创过程分为价值促进阶段、价值共创阶段以及独自创造阶段,并且总结出了价值共创过程中的角色扮演:一般服务业企业所扮演的角色是价值的合作创造者,而顾客才是价值的创造者。然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了价值共创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一般服务业企业、顾客、价值共创以及顾客价值相互之间的关系:一般服务业企业首先正向影响顾客,然后一般服务业企业和顾客通过互动来对价值共创产生正向促进,进而价值共创又能显著影响顾客价值的形成;一般服务业企业和顾客绕开价值共创而直接作用于顾客价值,都会对顾客价值形成负面影响。最后,本文还分析了互联网对服务业的影响:可迁移性、交互分离性、利益驱动性、服务创新性、网络社区文化;以及互联网对价值共创的影响,即:互联网的出现,加深了服务经济中一般服务业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为价值共创提供了开放性的互动平台,促进了顾客价值的形成。 总之,本文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社会的发展现状,详细分析了后工业化时期一般服务业及一般服务业企业和顾客之间的价值共创。通过将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与后工业化社会进行对比,探讨了我国从现阶段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进行转变以及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以上研究,希望能为我国在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过程中大力发展服务业乃至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一些新的启示。
【关键词】:后工业化社会 服务业 价值共创 互联网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424;F71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目录9-12
- 第一章 绪论12-27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2-13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
- 1.2 文献回顾13-21
- 1.2.1 后工业化社会13-15
- 1.2.2 价值共创理论15-17
- 1.2.3 服务业内部结构理论17-19
- 1.2.4 生产性服务业理论19-21
-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21-24
- 1.3.1 研究思路21-22
- 1.3.2 论文结构22-24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24-27
- 1.4.1 研究方法24-25
- 1.4.2 研究创新点25-27
- 第二章 后工业化社会27-53
- 2.1 人类社会结构变迁27-29
- 2.2 后工业化社会价值理念及经济增长动力源泉转变29-30
- 2.3 后工业化社会的五大特征30-38
- 2.3.1 经济方面31-33
- 2.3.2 职业分布33-35
- 2.3.3 中轴原理35-36
- 2.3.4 未来方向36-37
- 2.3.5 制定决策37-38
- 2.4 后工业化社会的四大指标38-41
- 2.5 中国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41-53
- 2.5.1 五大特征分析41-44
- 2.5.2 四大指标分析44-53
- 第三章 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研究53-78
- 3.1 后工业化社会服务业发展基本规律53-56
- 3.1.1 服务业和人均收入、工业发展水平的变化规律53-54
- 3.1.2 服务业和服务业就业的变化规律54-56
- 3.2 后工业化社会服务业内部结构演进56-66
- 3.2.1 后工业化国家服务业内部结构演进实证分析56-60
- 3.2.2 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演进分析60-63
- 3.2.3 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水平与后工业化水平的比较63-66
- 3.3 生产性服务业66-78
- 3.3.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动因66-69
- 3.3.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关系69-72
- 3.3.3 生产性服务业对后工业化经济的促进72-75
- 3.3.4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75-78
- 第四章 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企业的价值共创研究78-109
- 4.1 价值共创内涵78-79
- 4.2 服务主导逻辑79-86
- 4.2.1 商品主导逻辑79-80
- 4.2.2 服务主导逻辑的内容80-82
- 4.2.3 服务主导逻辑下的使用价值和互动82-83
- 4.2.4 价值共创中的角色83-84
- 4.2.5 价值共创概念模型84-85
- 4.2.6 商品主导逻辑和服务主导逻辑的对比85-86
- 4.3 价值共创研究假设和测量要素86-94
- 4.3.1 价值共创研究假设86-89
- 4.3.2 价值共创测量要素89-94
- 4.4 价值共创结构方程模型构建94-109
- 4.4.1 调查问卷94-96
- 4.4.2 信度和效度分析96-99
- 4.4.3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99-106
- 4.4.4 结构方程模型假设验证结果106-109
- 第五章 互联网对后工业化社会的影响研究109-124
- 5.1 互联网对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的影响109-112
- 5.1.1 互联网对服务业的影响109-110
- 5.1.2 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特征110-111
- 5.1.3 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分类111-112
- 5.2 互联网对价值共创的影响112-114
- 5.3 我国互联网环境下服务业发展114-124
- 5.3.1 我国互联网服务业的发展现状114-117
- 5.3.2 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发展战略和发展趋势117-124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不足124-129
- 6.1 研究结论124-125
- 6.2 研究启示125-128
- 6.3 研究不足128-129
- 参考文献129-137
- 附录137-139
- 致谢139-140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书瀚;宋明月;;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商业研究;2008年06期
2 顾乃华;1992-2002年我国服务业增长效率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5年04期
3 郭跃进;论制造业的服务化经营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03期
4 刘林青;雷昊;谭力文;;从商品主导逻辑到服务主导逻辑——以苹果公司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9期
5 陈建军;陈菁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6期
6 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6期
7 王凤艳;艾时钟;厉敏;;非交易类虚拟社区用户忠诚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1年09期
8 来有为;马骏;;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机遇、挑战和对策[J];发展研究;2010年12期
9 钟韵,阎小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人文地理;2003年05期
10 钟韵,闫小培;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659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659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