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咖啡媒介:星巴克里的人际景观

发布时间:2017-08-20 16:38

  本文关键词:咖啡媒介:星巴克里的人际景观


  更多相关文章: 公共空间 社会交往 星巴克


【摘要】:本文试图在前人已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之上,将研究放置于日常生活的视野之下,回归到城市生活中最基本的面对面社会交往当中。以“消费行为”和“市民社会”为理论视角,挖掘“星巴克咖啡馆”这一公共社交场域之中某一时期的消费行为。从人文视角出发,探讨咖啡馆这一特定公共空间中的人际交往及日常生活。论文主要采用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以“谁”“是什么”“为什么”为线索构建全文,通过对昆明星巴克的消费者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查,考察人们在星巴克咖啡馆中的相互作用,即消费者是怎样利用咖啡馆以实现各自的目的,建构或维系社会关系。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改变着城市的日常生活,作为城市的社交中心,咖啡馆的功能性逐渐凸显,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的选择。一方面,它能够满足不同背景、不同职业市民的需要,进入咖啡馆是他们达到理想生活的捷径,消遣娱乐、认同的需求、获取安全感,缓解社会压力逃避现实等是个体选择咖啡馆的内在动力。此外这一特定的城市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消费者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消费者不仅接受这一场所提供的东西,还将其加以利用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空间,并在其中以个人或集体的身份构建或维系有意义的社会联系。那些过去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因为使用同一空间而被联系在一起,而那些有着同样生活方式、兴趣爱好或职业背景的人们则在其中进行个人、集体的各种活动,更强化了他们之间的纽带关系。
【关键词】:公共空间 社会交往 星巴克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19.3;G206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引论6-12
  • 选题背景6-8
  • 研究意义8-10
  • 研究方法和调查地点概况10-12
  • 文献综述12-17
  • 1、国内公共空间相关研究回顾12-15
  • (1) 微观史取向的公共空间研究12-13
  • (2) 消费主义视角下公共空间的生成问题研究13-14
  • (3) 城市咖啡馆相关研究回顾14-15
  • 2、西方公共空间及城市符号互动论相关研究回顾15-16
  • 3、符号消费理论相关研究回顾16-17
  • 一 作为一种消费符号的星巴克17-19
  • 二 星巴克的消费群体19-23
  • (一) 谁会去星巴克?19-21
  • (二) 是什么驱使他们去星巴克?21-23
  • 三 公共空间的挪用:星巴克与个体消费23-28
  • (一) 当消费想象成了自我身份确认的指标24-25
  • (二) 后窗:自我与他者的“匿名互动”25-26
  • (三) 当“去星巴克”成为一种消费习惯26-28
  • 四 公共空间里的私人集会:公共空间与社会关系28-30
  • (一) 给相聚多一个理由28-29
  • (二) 从休闲到团体小会29-30
  • 结语:城市日常生活的选择30-31
  • 附录一31-32
  • 附录二32-36
  • 参考文献36-38
  • 致谢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铁;;图书馆公共空间的理念、开发与管理[J];图书馆建设;2011年11期

2 殷俊;;自媒介与公共空间的再转型[J];国际新闻界;2008年09期

3 许尧尧;;开放与包容——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精神[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30期

4 罗永禄;肖洁;;努力提升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价值[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31期

5 杜吉刚;王建美;;网络媒体与公共空间建设[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王冬阳;;志愿服务与图书馆公共空间价值的提升[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2年02期

7 范昭平;;红色主题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走向[J];艺术科技;2013年06期

8 石菲;;谁成就了谁?[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8年03期

9 洪伟达;;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及能力提升[J];图书馆;2011年06期

10 朱智徐;;微博对媒介公共空间的建构与消解[J];新闻世界;201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慧敏;陈鑫春;;消费主义视角下历史城镇公共空间发展初探[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2013年

2 韩放;陈怡如;关本英太郎;;日本的市民媒体活动的实践以及公共空间构建的可能[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3 赵丽琴;袁煌;谭章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事故应急预案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4 周红卫;;人性化的空间——乌镇城镇公共空间特色分析[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李军;李海凤;;失地农民社区公共空间形态的更新[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黄懿杰;柳巧云;;古村落公共空间现状及影响机制初探——以北京西郊韭园村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屈爽;;城市Q空间[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设计)[C];2012年

8 王粟;;浅析城镇化过程中对小城镇公共空间的规划要求转变[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9 黄瓴;李翔;陈黄果;刘阳;;资产导向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民乐村社区发展规划为例[A];第二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谭伟;刘博敏;;城市道路交叉口地区公共空间活力研究——以南京珠江路与太平北路交叉口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纬;摄影与公共空间[N];中国摄影报;2007年

2 吴琦幸;公共空间的“牛”为何骑不得[N];东方早报;2007年

3 ;昆明市水库沿岸公共空间保护规定(草案)[N];昆明日报;2008年

4 北京记者 王隽;城市:延伸中的公共空间[N];经济观察报;2009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唐闻佳;公共空间,给生病的城市扎“针灸”[N];文汇报;2010年

6 记者 王湘江 白洁;我代表呼吁就全球公共空间开展预防性外交[N];人民日报;2010年

7 孙连宇;给公众留下“公共空间”[N];沈阳日报;2010年

8 本报评论记者 邹海涛;请给公共空间多留个阅报栏[N];黄石日报;2010年

9 刘涛 西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民族关系与乡村公共空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杨宁舒;让公共空间成为文化课堂[N];黑龙江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罗丹;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特征分析与更新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黄骏;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8年

3 公伟;生态伦理视角下的小城镇公共空间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5年

4 孙倩;上海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及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6年

5 黄健文;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营造[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杨长云;公众的声音: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市民社会与公共空间[D];厦门大学;2009年

7 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吕卓红;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9 李永昌;重塑魅力故乡[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云娇;上海市街道公共空间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郑勇;“广场”的兴盛与衰败[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3 吴欢欢;乡村社区公共空间的重建与社区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徐海燕;高新区公共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5 张帆;我国公共空间艺术的文脉[D];吉林大学;2005年

6 刘婷婷;当代中国极域型公共空间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7 孔祥伟;社区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的互动[D];东南大学;2005年

8 伍先琼;从农民闲暇看农村公共空间变迁[D];吉林大学;2008年

9 朱雯;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初步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10 魏钢;城市高密度地区公共空间改进策略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1年



本文编号:7077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7077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3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